
◎与鼠同室(小小说)
作者 星星
阿强一家,在村上很有名气,兄弟姐妹四人,哥哥阿志,姐姐阿美,妹妹叫啊丽。阿强的哥阿志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村里考取名牌大学的唯一大学生。因为人口较多,口粮缺乏,阿强初中毕业就不读书了,回村耕地种田,是家里最主要劳动力。姐姐阿美虽然成绩一向很好,但因父母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供女孩子上学是帮人家养儿媳妇”,“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于是,初中未毕业,就跟村里堂姐堂哥去了广东打工。妹妹长的水灵清秀,能言善辩,十分讨父母欢喜,也因阿强的支持,读了高中,也上了大学,现在成了城里人去了。
年轻的阿强回家几年,个高了,人俊了,眼界也大了,凭借嘹亮的侗歌,简单直率的性格,牵到了隔壁村寨一位漂亮姑娘的手,双双沦陷。
阿强夫妻干了二十多年农活,从人民公社的大生产,到改革开放的承包到户,经验丰富,资历老功夫深。
八几年,阿强夫妻为响应镇里的号召,起早摸黑,到处开荒拓土,种烟苗,培烟草,烤烟叶,选烟叶,然后挑到离家八里的镇上的烟草站交烟叶,换取些家用食物贴补之外,余钱存到镇信用社。待明年买肥料、农药、谷种、烟种、塑料……
可是,种了八年烟后,阿强夫妻还是入不敷出,连供两个孩子上学都很拮据,于是不顾镇上烟草站工作人员的上门劝阻,毅然决然改种辣椒。
那几年,种长辣椒,阿强夫妻算得是能手。每到立春时节,就育辣椒秧,建小温棚,之后就赶忙平整园地,挖垄沟,挑猪牛粪,栽辣秧……村里园地上,成天见到阿强夫妻忙碌的身影。
经过漫长的夏天,等到夏秋之时,辣椒由青变红,采摘后,大背篓大背篓地背回家,晴天,在地坪上晾晒;雨天,用烤房烤,然后用真空袋打包,就等赶场时挑到集市卖了。
可是,种了七年辣椒后,阿强夫妻力乏了,孩子们有一个上了初中,有一个上大学,家里用度超支,加之母亲病故,更加困窘不堪。
于是,阿强夫妻忍痛离家,进县城务工,去工地上挑砖,扛水泥,背瓷砖,搭架子,扎钢筋……
两夫妻凭借肩挑背扛,刻苦耐劳,憨厚老实,为人恭谦,十年下来,在县城跟别人共建了一套八十平的小产权房。为了还房款,挣孩子们的学费,也很少有时间回老家了,每月带着必须食物去探望父亲一两次。
家里,现在常住的只有阿强老父亲一人,子女在外,儿孙读书,也在外。
去年,阿强父亲因一场大病,丧失了语言功能,只能用眼睛和手跟家人交流。加上行走不便,常常卧床而栖。
阿强的老屋是木楼,角棱飞檐,白椽青瓦,圆柱方砥,壁板青油,门宽庭阔,枇亭梨高。左边是牛圈,柴房,右边是猪圈,鸡棚。
白天,老屋因年久失葺,加上少有人住,猪牛圈灰尘寸厚,蜘蛛网随处可见,腐霉味刺鼻,加上过去会抓老鼠的狗,也因年老染病而死了,老鼠串行,吱吱有声。
夜晚,当夜慕降临,老鼠就更多而欢了。在阿强父亲的居所,他看见领头的老鼠大哥在鼠洞口左观右盼,当知道安全后,就会成串沿墙而行,绕室寻食。等到在室内寻得食物,吃饱喝足之后,老鼠们互相追逐打闹,有的爬上饭桌,有的蹦到床头,有的跳到椅子,有的还牙齿痒痒,在咬着侧墙的木板,试着打造新洞,直穿檐外小院。
阿强年迈垂暮的父亲,只能瞪瞪眼,奴奴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杨光柏:侗族,长期生活在贵州省南部乡村,平时喜爱诗歌文学,闲时经常阅读诗词文学作品,同时也尝试诗歌等文学创作,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用心灵感悟天地四时的变幻,曾在不同刊物上发表过诗词文论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