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祥云靓山村
—记孝堂峪书记刘宗方
杜先锋

金秋时节,与几位文友一起来到位于泰肥山区西部边缘的王庄镇孝堂峪村。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不由得让我们驻足观望。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徐徐铺展。树木郁郁葱葱,道路整洁干净,房屋错落有致。村内民宅整齐划一,180余座石头房林立,笔直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到每一处民宅旁。绿在村中绕,人在画中居,一景色秀美宜人,宜业宜居的美丽乡村,风姿绰约,尽展田园之美。

其实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旱厕林立、荒草伴生的景象,能有今天的“蜕变”,还得从村里的“能人书记”刘宗方说起。
亚瑟.叔本华说过,“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命运特征。”从刘宗方形象特征看他的品行操守,亚瑟的格言很应验。高高的个子,宽阔的额头,坚毅的脸庞。说话语调平和语气沉稳,看上去低调厚道,庄重而温和,给人以值得信赖的感觉,很有亲和力。
刘宗方原先是做乡村电力工作的。经营着一个相当规模的公司,承揽名类电力安装工程。生意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收入相当可观。2016年,镇里动员他回村做当家人,由于知晓这块生他养他的故土长期积困积弱,刘宗方十分心疼。义无反顾地放弃自已经营红火的事业,回村担当起党支部书记重担。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并且强调,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任伊始,刘宗方看到:村里宗族派系争斗、信访矛盾突出;集体无收入,欠外债150万;班子不进取不团结,群众工作基础差。街巷狭窄弯曲,道路崎岖不平;道边杂草丛生,处处是乱搭乱建的厕所、猪圈等;柴草粪土垃圾随意堆放,环境卫生惨不忍睹;是个有名的省级贫困村。面对这幅烂摊子,刘宗方想,开弓沒有回头箭,只有迎头而上,没有退路,只要有信心,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多难也要改变这一状况!这大概就是“处众人之所恶”吧。
刘宗方打出了第一拳,“善于行,德于心”。以身作责,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引领群众。动员村干部、干部家属、自家的家庭成员、旁系亲戚等,组建起近20人的志愿服务小分队,对全村进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

一开始,是这支队伍单打独斗地干,其他村民站在一边看。看他们究竟能坚持多长时间。孰料想,刘宗方带着队伍铲除杂草,清运垃圾,平整路面,绿化街道,清扫疙疙瘩瘩……一干就是整整一年。
浅层次的卫生状况有了明显地改观,群众看到了实绩效果,看清了刘宗方不是花拳绣腿虚晃一枪来做秀的,而是动了真刀实枪玩起真功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愚公精神感动了上帝。渐渐地,人们的疑虑打消了,气顺了,心服了,闲不住了。两个结伴、三五集群地,自觉主动地加入到劳动队伍中来。先是青壮年,接下来是老年人,后来,放学归来的学生也汇入了义务劳动的潮流中,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义务劳动大军。

如今的孝堂峪村,人们踊跃参加义务劳动已尉成风气。
鲁迅在《华盖集续编》中说到:“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魂,即民族魂,老百姓的精神。毛译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刘宗方用“善于行,德于心”感动了百姓,融合了人心。村里产生了神奇的“马太效应”,落后势力溃退了,羞于“作妖”了;正能量上升了,人心聚集起来了,村风祥和了。村组织有威信了,领导班子说话有人听了

刘宗方抢抓机遇,再整旗鼓,一鼓作气,向着高标准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军。拆除猪圈、厕所等违章建筑;拓宽取直硬化6900余米街巷和出村大道;修缮民宅院墙改造民宅危房;进行村集体“三资”清欠;收回村民占用的村内空地,建起村民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实施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打深水井,建蓄水池,供人畜和灌溉用水;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畜牧养殖业;开发了700余亩有机优质谷子生产基地,打造出“双龙山石磨小米”品牌;对双龙山进行见缝插针地植树绿化,建成了3600亩集防护、用材、经济于一体的省级生态林,覆盖率达到100%,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了解到这一切,我不由地对刘宗方竖起了大拇指。刘宗方却很认真地说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体村民流汗流血的结晶,是走党的群众路线结出的成果。”
契而不舍,水滴石穿。刘宗方带领全村苦干了四年,一年一小变,四年一大变,孝堂峪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然而,让人们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切基本上是靠义务劳动换来的。2016年之前,村里几乎不搞基本建设,每年只需要2万元左右的公用经费。2017年,由于铺开了基建项目,用工费用高达7万多,全是刘宗方自掏腰包支付的。以后村里的治理规模越来越大,但由于志愿者队伍的逐步发展壮大,用工费用却愈来愈少了。再后来,所有的工程项目都是靠组织义务劳动完成的。连续几年下来,仅劳务费就省下了三四百万,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庄也变得更美丽了。这在当前小农经济思想仍不同程度存在的农村中简直是个美丽的神话。然而她却是发生在孝堂峪村的真实故事!
“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南朝范晔的箴言流传至今,演变成“百善孝为先”,被人们广泛推崇,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刘宗方以弘扬孝忠文化为突破口,狠抓了孝堂峪的精文明建设。
孝堂峪是肥城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据《刘氏族谱》载:公元1510年,朝中宦官刘瑾,失宠被杀。祸及家族。刘氏之冬山、冬水者,避难至此立庄。建村后,因在村前的孙家祖茔中,出土一尊孝子碑,且村在峪中,故取名孝堂峪。”
“孝堂”,即“孝敬高堂”的意思,包含着百姓对孝文化的尊崇、传承和弘扬。刘宗方借助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深入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多维度开展敬老爱老活动。
他亲自编写《孝堂峪村民道德公约》,明确强调尊老敬老条款;开设了道德大讲堂,以孝悌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在村内大街小巷喷绘有关二十四孝和弟子规画面等,使大家耳熟能详。村里的大人小孩多数能知晓村名的出处,看懂24孝图,不少的能背诵几句《弟子规》。目前,“谁家的老人过80大寿了”、“某某家的儿媳妇给公公婆婆买时尚的过年服装了”,等等,成了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
众所周知,在农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常住人员老年人居多。孝堂峪也不例外,老年人的大事小情村里都要管。村里规定,凡60岁以上老人由村里无偿供应如白菜、土豆、元葱、芸豆、西红柿之类的蔬菜;端午节送粽子鸡蛋、九九重阳节送九样礼品以示吉祥;安排村干部定期到老年家庭里检查自来水供给、留守儿童监管等情况,发现状况立即帮助解决;经过刘宗方出面协调,村里的孤寡老人全部安置到镇敬老院颐养天年,还定期送去礼金、礼品进行慰问;孤寡老人去世后全由村里办理丧事;每年的清明节、寒衣节,刘宗方都带着村干部给已故的五保户、孤寡老人上坟。
2021年底,刘宗方驾车送70岁以上老人去镇上接种新冠疫苗并招待吃饭。老人们激动地流着眼泪说,“真是赶上好时代遇上好领导了,免费接送免费防疫,还免费吃饭!”刘宗方见状也激动起来,一拍大腿说出,“这还不容易啊,将来咱村里要建个幸福老人食堂,大家天天吃免费饭”。在那种氛围里说的话,似乎有点戏言味道。搁别人说说也就算了,可刘宗方认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对得住老人,必须兑现诺言!
现在食堂正在筹划之中,规划800平米,投资60万元。诺言正在践行中。
其实刘宗方本人就是个大孝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在情理之中了。刘宗方在家排行老二,哥哥常年在外打工,妹妹远嫁他乡。父母的饮食起居,柴米油盐,全由他一人操持。你若到他父母家里会看到,一切秩序井然,一尘不染,无微不至。朋友送一条他喜欢吃的鱼他舍不得吃,拿去给老人烹了。一个大男人,心底竟如此细腻。佩服!佩服!父母很心疼他,“俺方儿不容易,家里一摊村里一摊,里里外外全靠他,忒累了。”哥哥妹妹打电话问侯,“弟(哥),咱爹娘好吗?您好吗?,你受累了”,刘宗方大咧咧地说,“咱爹娘都挺好的,不让人操心,您尽管放心就行”,个中的辛劳只有他自已知道。二老虽已80高龄,却精神矍铄,身板硬朗。每逢村里有义务劳动,都争相参加,敢与年轻人一比高下。
"忠孝"这一传统道德准则的基本释意是,
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孝是基础,是忠的前提。只有爱父母,爱亲人,才能用心造福社会,热爱自己的国家。而忠于国家也是报答父母的最好形式,是孝的最高境界。革命战争时期孝堂峪人的爱国壮举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1939年5月,孝堂峪村党支部组织担架队支援陆房战斗,抬回20多名八路军重伤员分藏在村民家中。日伪军来搜查,就把伤员藏进堰屋子。双龙山据点的鬼子闯进八路军会场刘圣廷家里,酷刑逼他交人。刘宁死不说半字,绝望的敌首要砍杀他并下令屠村时,地下党员刘圣祥设妙计劝退烟井,救下了刘圣廷、全村百姓,使20多名抗日干部脱险。1941年4月,孝堂峪村人中共泰西地委青救会主任刘太东等20余人,在刘圣廷家开会时遭日伪军包围。村支部及时引导经地道转入村外的堰屋子成功突围……
革命战争年代,孝堂峪人以聪明才智和满腔斗志,不惜流血牺牲,保护了300多名八路军和革命干部的安全,用血泪践行了对国家的“忠”。
刘宗方精心研究这段历史,理清仁人志士
们的故事,保护开发文物遗址,把红色基因世代传承下去。编纂印制了《孝堂峪红色文化记忆》。保护开发了双龙山日伪据点(兵营)遗址、孝堂峪抗战地道遗址、抗战堰屋子遗址。搜集了很多革命战争时期的珍贵文物。解放后,刘太东担任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逝世后曾葬于省城公墓,为了让功臣魂归故里落叶归根,村里将其骨灰请回,建墓竖碑永世缅怀。孝堂峪成了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
走进孝堂峪,听听漫山遍野的英雄故事,读读大街小巷的红色史诗,沿着英烈们的足迹,步入地道和村外的堰屋子,庄严肃穆油然而生,心与灵深深地为先躯们的壮烈情怀所颤动。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党革命和建设的三大法宝。几年的村干部生涯,刘宗方深深的体会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党的建设尤其重要。
一到任,他就以整顿软弱涣散组织为突破口,持续用力狠抓党的建设。第一件事就是给组织补充新鲜血液。经过走访座谈,党员干部推荐等程序,两年时间发展了3名年轻党员。并注重加强对年纪轻学历高的党员锻炼培养。2018年换届产生的“两委”班子共3人,均交叉任职。其中高中生1人,大专生1人,本科生1人,平均年龄40岁。实现了年龄下来,学历上去的目标。
从弘扬孝堂峪“忠孝”文化入手,教育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崇尚奉献精神。要求廉洁从政,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村里建起200余人的干部群众微信群及时在群里公布作出的重大决策,接受村民监督,听取百姓意见,统一大家思想,搭起了“两委”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同时依托微信群,发动下载“学习强国”,获取最新政策信息,提高政治素养。党员干部先锋引领作用发挥好了,群众的干劲也足了,村里的建设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经济社会得以科学和谐全面发展。
今天的孝堂峪,因孝忠文化、古美村落、红色基因、生态旅游而闻名遐迩。业已成长为肥城市孝道传承先进单位、肥城市优秀基层党支部、“泰安市文明单位”“泰安市美丽乡村”推荐单位、山东省精神文明村、省级卫生村、齐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村、山东省森村居”单位。刘宗方荣膺“肥城市十大孝星”、“泰安市党务先进工作者”等贵冠。
清晨,站在双龙山头俯瞰,山谷里飘荡着惠风祥云,孝堂峪酷似一艘游弋在大海的航空母舰。一幅天工造设的壮丽景观尽收眼底。她寓意着,有“厚道”书记刘宗方领航的孝堂峪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定会行稳而致远。
2022年秋分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