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川县历史名称的更替与由来:
1
武川县概况
武川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首府呼和浩特市北,总面积4885平方公里。全境在北纬40°47′-41°23′、东经110°31′-111°53′之间。县境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最宽约60公里。县境东南部和南部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回民区和土默特左旗相连;西南和西部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固阳县毗邻;北部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接壤;东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交界。
县城可可以力更镇(简称可镇),南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仅33公里,西距固阳县城138公里,西北距百灵庙镇120公里,东北距乌兰花镇60公里,东距科布尔镇120公里。通过呼-白(呼和浩特-白云鄂博)、呼-锡(呼和浩特-锡林浩特)、集-固(集宁-固阳)等公路,使武川县与呼、包二市以及周边旗县乃至二连浩特、锡林浩特等地得以交通相连。
2
武川县名称由来
武川1912年设县。北魏时,漠南设六镇,武川镇为六镇之一;隋朝置都护、都督等府,均辖于武川;唐代属单于大都督府;辽、金时期属西京路净州,公元1178年,置净州天山县,辖武川;元代属沙井总管府;明代阴山南北废除行政区划,为蒙古土默特部牧地;清初设立蒙旗制后,分属于西土默特部、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达尔罕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武川厅;民国元年(1912年)武川改厅设县,民国三年(1914年)属绥远特别行政区归绥道;1929年绥远省成立,武川为二等县;日伪时期隶属于伪巴彦塔拉盟;1938年将式川县一分为四,即归武县、武归县、武川县、武固县;抗战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本县均存游击县政府,随军转移;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武川县,隶属绥远省北行政区;1950年成立武川县人民政府,属绥远省萨拉齐专区;1954年改属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专区;1956年改属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改属乌兰察布盟;1996年划归呼和浩特市。
3
地武川县历史沿革
50年代,考古学家在武川县大青山乡二道洼村北,发现一石器制造场。据考,所制石器为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工具。可见,距今一万年前本县境内已有人群部落。
县地归属,商、西周时属鬼方,春秋时属猃狁,战国时属林胡、楼烦,其种族“食肉饮酪”、“以穹庐为舍,逐水草迁徙”。境内纳令沟乡现有保存较完好的秦长城,据考证为蒙恬所筑。据《史记》蒙恬、李广、卫青等人列传,查证本县的秦砖汉瓦等文物及汉代城堡遗址,可知秦汉时县境为匈奴与秦汉争战之地,以属匈奴时间较长。三国、两晋时,属鲜卑族拓拔氏。
北魏天兴初(公元398年),道武帝拓拔圭将其东部地区的高门弟子及豪杰两千户迁到北部居住,以镇守边塞。宇文陵“随例徙居武川”(《北史》卷9第311页),此为“武川”一名最早的记载。北魏设“六镇”,武川为其中之一。《隋书》载隋文帝杨坚的五世祖杨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旧唐书》载唐高祖李渊的四世祖李熙“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新唐书》记为“戍于武川,因留家焉”。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破六韩拔陵的起义军占领武川镇。后来,柔然族接受了北魏朝廷的请求,出兵攻打起义军,首领阿那瑰“拜受诏命,勒从十万,从武川镇西向沃野镇”(《魏书蠕蠕列传》2302页)。北朝后期,武川先后属东魏、北周。北周的皇帝孝闵皇帝宇文觉、世宗明帝宇文毓、高祖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和静帝宇文衍(阐)等五位皇帝及许多大臣均为武川人。保定三年(公元563年),隋国公杨忠“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席卷二十余城”(《北史》卷11第398页)。
县地隋时属突厥,唐时属唐,先后归云中都督府、单于大都护府及安北都护府辖。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入辽,属西南招讨司辖,后为西京道丰州北境。入金后,属西京路净州辖。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置净州天山县,辖今武川县地。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金大臣宗浩、独吉思忠主修堑壕。金末,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以一军守其冲要”,入元后,其子孛要合为北平王,娶成吉思汗女阿剌海别吉公主为妻。
明朝时,县地为西土默特牧场。清初,属归化厅土默特及喀尔喀右翼旗。康熙、乾隆年间,汉族人民迁入渐多,租垦日众,聚居点渐增。今县城初名克克伊尔根(正音为呼和额日格),后渐演变为可可以力更。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置武川厅,为口外十二厅之一,属山西布政使归绥兵备道,称武川直隶厅,设抚民同知,加理事衔。原拟在翁衮城设治,因地偏远,寄治于归化城。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厅为县,置县时,县境总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包括今之乌兰花、大滩、旗下营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逐步演变为现境。民国3年,绥远与山西分治后,武川县隶属绥远特别行政区。民国4年,县府由归化城迁到可镇。民国17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绥远省,武川县隶属于绥远省。民国26年10月,日伪蒙古军进占县城,11月14日成立伪县公署,属巴彦塔拉盟辖,为二等县。同年,国民党县政府随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进驻县内山区庙沟一带。1938年9月,八路军挺进大青山,1939年将武川县一分为四,即归武县、武归县、武川县、武固县。抗战期间,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本县均存游击县政府,随军转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武川县恢复抗战前辖地,属绥北行政区。
1949年9月19日,武川县随绥远省和平起义获得解放,属绥远省萨拉齐专区;1954年10月,属集宁专区;1956年8月,属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3月至1996年1月,属乌兰察布盟;1996年1月至今,属呼和浩特市管辖。
4
武川县区划人口
1996年武川县辖可可以力更镇、庙沟乡、哈拉合少乡、哈拉门独乡、西红山子乡、西乌兰不浪乡、二份子乡、东红胜乡、中后河乡、纳令沟乡、蘑菇窑乡、东土城乡、上秃亥乡、厂汉木台乡、壕赖山乡、哈乐乡、大蓝旗乡、大豆铺乡、大青山乡、安字号乡等1镇19乡。县政府驻可可以力更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武川县总人口157530人,其中:可可以力更镇35201人,大青山乡6398人,哈乐乡8147人,大豆铺乡6424人,大兰旗乡3361人,壕赖山乡8996人,厂汉木台乡8837人,上秃亥乡6659人,安字号乡10506人,东土城乡9649人,蘑菇窑乡2247人,纳令沟乡3568人,西乌兰不浪乡8756人,中后河乡7363人,二份子乡5876人,东红胜乡5455人,西红山子乡7199人,哈拉合少乡5573人,哈拉门独乡4068人,庙沟乡3247人。
2001年4月,撤销安字号乡,并入可可以力更镇,大兰旗乡并入哈乐乡,蘑菇窑乡并入纳令沟乡,庙沟乡并入哈拉合少乡。调整后,全县辖1个镇、15个乡:可可以力更镇、大青山乡、哈乐乡、大豆铺乡、耗赖山乡、厂汉木台乡、上秃亥乡、东土城乡、纳令沟乡、中后河乡、西乌兰不浪乡、东红胜乡、二份子乡、西红山子乡、哈乐合少乡、哈拉门独乡。2002年,撤销西乌兰不浪乡,设立西乌兰不浪镇;撤销哈乐乡,设立哈乐镇,并将原大兰旗乡的6个行政村(后合并为3个)划归哈乐镇管辖。
2001-2002年撤乡并镇后,由原来的19个乡1个镇,123个村委会,964个自然村调整为13个乡、3个镇,93个村委会,964个自然村。即:可可以力更镇、哈乐镇、西乌兰不浪镇、大青山乡、大豆铺乡、耗赖山乡、厂汉木台乡、上秃亥乡、东土城乡、纳令沟乡、中后河乡、东红胜乡、二份子乡、西红山子乡、哈拉合少乡、哈拉门独乡。
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约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近4万人。有汉、蒙、回等1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16.63万人,蒙古族3613人。
2006年,撤销大豆铺乡、耗赖山乡,并入哈乐镇;撤销中后河乡,并入西乌兰不浪镇;撤销东红胜乡、西红山子乡,并入二份子乡;撤销哈拉门独乡,并入哈拉合少乡;撤销东土城乡、厂汉木台乡,并入上秃亥乡;纳令沟乡更名为德胜沟乡。
2006年,武川县面积4885平方千米,总人口1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万人;蒙古族占1.8%,汉族占98%。辖3个镇、5个乡:可可以力更镇、哈乐镇、西乌兰不浪镇、大青山乡、上秃亥乡、二份子乡、哈拉合少乡、得胜沟乡。共有93个行政村,964个自然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武川县总人口108726人,其中:可可以力更镇52412人,哈乐镇16056人,西乌兰不浪镇8462人,大青山乡3285人,上秃亥乡12711人,得胜沟乡2536人,二份子乡7741人,哈拉合少乡5245人,武川经济开发区207人,武川金三角开发区71人。
2019年末,武川县总户数为77018户,169441人,其中:城镇人口数为38226人,乡村人口数为131215人,男性为88416人,女性为81025人,年龄在0-17岁23101人,18-34岁35257人,35-59岁69548人,60岁及以上41499人。
2020年末,武川县户籍人口数为16.7万人。
截止到2021年底武川县的区划人口数户籍人口:164598人,常住人口数95869人。
武川县辖3个镇、6个乡:可可以力更镇、哈乐镇、西乌兰不浪镇、大青山乡、上秃亥乡、得胜沟乡、二份子乡、哈拉合少乡、耗赖山乡。县政府驻可可以力更镇。
5
武川县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武川县境山地面积229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全县丘陵面积258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3%。最高海拔2327米,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季节气候,气候特点是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和冬夏温差都较大,冬长夏短。全县有耕地面积200多万亩,林地140多万亩,草场面积373万亩,土地利用类型以旱作农业为主。
矿产资源。武川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并有开采价值的矿藏达28种之多,矿床、矿点、矿化点分布广,拥有金、银、铜、铁、钨、铅、锌、镁、锗、镉、镍、钼、锰等金属矿藏,煤炭、石灰岩、石棉、石墨、耐火粘土、花岗岩、大理石、白云母、腐植酸等非金属矿藏,其中金、银、铁、石墨、煤和腐植酸等为优势矿产。此外,武川县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和水能资源,是投资兴建清洁能源电厂的理想所在。
水资源。县境地下水主要有潜水和承压水两部分组成,其中潜水42.03亿立方米,地表水1.30亿立方米。
特色农业资源。武川县相对较高的海拔、广阔的土地面传统的种植习惯(拒绝使用化肥)以及农家肥充足等特点决定了其农产品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特色。农作物品种主要是小麦、莜麦、荞麦、马铃薯和胡麻、油菜籽等,其次是豆类、黍类和蔬菜、瓜果等。武川马铃薯、武川莜面、武川荞面等已成享誉区内的著名品牌,特别是马铃薯已经成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莜麦是武川一宝,经科学化验,莜麦植物脂肪丰富,食后能分解出一种亚油酸物质,有防止和治疗高血压、动脉粥状硬化、冠心病等功效。2004年,武川县被西部12省市新闻媒体评为“中国西部特色经济最佳县”、“马铃薯之乡”。
药材资源。武川是药材典籍记载中黄芪的主要产地,清末民初已获“正北芪之乡”的美称。此外有近二百种野生药材遍布全县各地,药用价值较高的有党参、麻黄、狼毒、柴胡、黄芩、知母、秦艽、防风、赤芍、郁李仁、龙胆等30多种。
旅游资源。武川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不仅有哈达门森林公园、大青山避暑山庄、李齐沟自然保护区、井尔沟、德胜沟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遗址以及淖尔梁高山湿地保护区等自然资源,还有非常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北魏文化、隋朝文化)。此外,还有蜈蚣坝、大梁山、马场梁游击队革命根据地冰瀑,碌碡湾渡假村和快活林、榆树店大榆树、金代长城(亦称金堑壕)、汉长城、六郎箭等景点供游人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