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岁月
文 鲍智泉
我1952年生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唱着国歌和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长大。我在农村度过了19年的大好年华。1971年,在我即将高中毕业前夕走向社会参加了工作。一开始在交河县农机修造厂当学徒工,后调技术科搞化验。也曾在县工业局政工股工作过很短的一段时间。1976年1月离开县城调到沧州地区工作。
1957年,从我刚刚开始记事时起,交河县共18个大乡,我村石桥鲁道就是其中一个大乡。乡政府设在村东头张家的私人院子里,乡党委书记曹金瑞,交河西辛店人。政府工作人员很少,不足十人。甭管是书记、乡长、武装部长……他们都非常平易近人。他们和老百姓站在一起,你分不出哪个是领导哪个是庄稼人。因为他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都是过着同样的艰苦生活。甚至他们手上的老茧比一般农民还厚实。
![]()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与书记曹金瑞的儿子曹国良同桌,外人就根本分不清他是书记的孩子,我是农民的儿子。老师也不存在势力眼,对每个学生都平等对待,没有什么区别。有的学生落下功课,老师也会主动操持补课,别说收补课费,就是对穷学生,补完课还会自掏腰包买上一支铅笔奖励给他的学生做为鼓励!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当年老师的恩情让我铭刻在心!我参加工作以后,有了报恩条件了,我经常去看望教过我的老师。只要听说老师家中生活有困难,我会尽最大努力资助。我敬送给老师的镜匾写着~~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师恩无尽处。落款:您的学生鲍智泉。
![]()
我还曾记得,乡政府的粮仓就设在我村南枣树林子里。用苇泊与秫秸泊围着滿滿的粮食和花生,根本就没院墙。看粮仓的是一个姓李的瘦老头,一只眼睛。他每天牵着一匹枣红马围着粮仓转悠。在那个年代,人们生活十分困难,有人甚至都填不饱肚子。就是在那个环境下,都没有盗抢粮食的迹象!如果有人生歹心,别说是盗抢粮食,就是把手无缚鸡之力的李老头盗走也不用吹灰之力!那个年代,用夜不闭户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
我们年幼的孩子们,有时玩捉迷藏的游戏,跑着跑着,无形中跑到粮仓里边。嘴馋的孩子勉不了从围泊缝里扣几粒花生吃。这个行为若是让家长知道了,那可了不得!老人会脱下鞋,拿起鞋底子把屁股打的红肿,求饶也不及事。我和小伙伴们几乎都体验过这种惩罚。
![]()
1971年,我到交河县农机修造厂工作时,正是为了全国尽快实工农业机械化大干快上的日子。我们的口号是“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做贡献!″下班之后,除了学习一小时外,每天夜间加班乃家常便饭。在每次大会战中,经常干到半夜才收工。在没有分文加班费的情况下,大家没有半点儿怨言。因为厂党支部书记李英然与支委们率先首冲其冲。
![]()
1976年1月,我从县城调到沧州工作。1977年开始,我在沧州地区轻化工业局生产科任调度员,负责沧州地区15个县市的一轻企业生产调度工作。工作中,常常发送各厂信函,我掌握着无数信封和邮票。但是,我写给亲友用的信封,都是将用过的旧信封翻过来粘好再用。发信时,自己买张8分邮票帖上寄走。我为什么这样办?因为我周围的人无论领导或职员都这么做!
![]()
那个时代,领导的工资待遇与员工差距很小,局长李春生月薪42点5元。烧锅炉的锅炉工袁香亮35元1角。这就是我亲身经历的那个年代的真实的写照。
我怀念那个年代,不是怀念那时候的贫穷,而是怀念那个年代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正为民的风格与无私奉献精神!
![]()
【作者简介】
鲍智泉,男,1952年生。河北泊头市人,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1971年参加工作。退休前工作在沧州地区(后来地市合并)工业部门。
业余喜欢读书写作、饮酒赋诗,用美的文字陶冶心灵,汲取生活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