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
文/孙兆贵
——记扶余市民间剪纸艺术家董秀娟
说起扶余剪纸,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这就是扶余剪纸孙氏第五代传人,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孙美贵。她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剪纸上,不但自己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培养了一大批学员。她弟子众多,而董秀娟则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可能有人还不知道,董秀娟既是孙美贵老师的学生,又是她的女儿。
1968年出生在扶余县双龙泉的董秀娟,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孙美贵老师发现后,就有意往这方面引导,开始教她剪纸,并逐渐培养她独立创作的能力。艺术这东西看似简单,其实深奥得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成的。剪纸也有同样的道理,需要的是悟性和勤奋,更离不开耐心和毅力。为了创作一幅作品,董秀娟往往费了很大劲儿,剪刀把手指都磨出了水泡,剪了好几天,可就在大功告成之际,一剪子下去就让这副作品报废了,这才叫欲哭无泪呢。她想蒙骗过关,可母亲孙美贵却说:“不行,你还得重新来!”
董秀娟气得丢掉了手里的剪刀,流着眼泪说:“我不剪了。往后,我再也不学什么剪纸了。”母亲却一脸严肃地说:“遇上这么点挫折你就想打退堂鼓,你还是我的闺女吗?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把剪刀拿起来,接着剪,这次一定要剪好!”
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董秀娟只能用小手抹去眼边的泪水,去完成没有完成的任务。
当然,周边总会有人不理解。剪那破玩意儿有啥用,还能当饭吃咋的?董秀娟最常听到的,就是这句话。她跟母亲说了。母亲孙美贵说,别听他们的,还是走你自己的路!从母亲坚毅的目光中,董秀娟似乎读懂了一切。母亲当年为了学习剪纸,不也是顶着种种压力,一步步走过来的吗?在母亲孙美贵的身上,她知道了什么叫知难而进,什么叫坚韧不拔。这次她不再犹豫,而是很有信心地点了点头。
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每一位成功者必须要做到的。
光阴荏苒,董秀娟一天天地长大了。结了婚以后,虽然家务活十分繁重,还要带孩子,可是她从没有放弃过手中的剪刀。因为她长期生活在乡下,跟农民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她剪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什么鸡鸭鹅狗,狼虫虎豹,花花草草,各种人物,就连村头的老榆树,也都成了她的创作素材。
孩子长大后,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她就进城去饭店打工。白天工作没时间,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她却不顾劳累开始在灯下剪纸。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她把每一幅作品都赋予了艺术生命,让作品中的人物和动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那个当年爱掉眼泪的小姑娘,如今已是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作为一位民间剪纸艺术家,2017年董秀娟被确定为扶余剪纸孙氏第六代传人。
除了在扶余市多次获奖外,1987年,她还参加了“白城地区美术画展”,荣获剪纸作品奖。2014年,获“迎春剪纸大赛”二等奖。2017年,作品在宿迁全国剪纸艺术邀请展中荣获一等奖。2018年,作品《花鸟图》在“盛泉杯”剪纸艺术展中被评为“优秀剪纸艺术作品”,并在韩国荣成联展,受到举办方的邀请,但由于特殊原因未能参加。
2020年5月22日,参加北京“共克时艰,与爱同行”中国百位剪纸大师抗疫优秀作品网络展,授予“爱心大使”荣誉。
董秀娟的艺术之路还很漫长。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信她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还会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为当地的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孙兆贵,大学文化,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当代小说》《四川文学》《百花园》《小说月刊》《天池小小说》等发表小说多篇,获过奖。有作品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并入选中国微型小说年选、精选、排行榜和全国高、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