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古代艺术品
才是留给子孙真正的财富
作者:庄洪海/梁山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于财富是相当忌讳的,不能随便拿出来高谈阔论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提倡“饱学为富,知耻为贵”的富贵观,这种儒家的财富观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经常抨击一些人“无利不起早”,“鸡鸣而起,孳孳为利”,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表面看起来,儒家是重义轻利的,然而儒家并不拒绝财富,孔子曾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对于财富的追求是天下人共同的渴望,没有什么不对的,只要财富是通过正当途径努力得到的,即使是做一名卑微的业务员也是光荣的。这说明勤钱有理,劳动光荣。儒家虽不排斥财富,但拒绝不义之财,强调当道义和财富发生矛盾的时候以道义为重,这是做人的根本。而你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财富,那是天经地义无可指责的。在古玩行业,有人通过盗掘古墓和帮助销脏古董而发财,这就是典型的不义之财。
什么才是正确的财富观?天下的财富是属于天下人的,任何人都是财富的保管者,你有消费的权利,却没有破坏或浪费的权利。所以说,收藏家张伯驹最后把自己毕生收藏的国宝捐献给国家,就是最大的善举。
财富不等同于金钱,二者的区别在于,财富是金钱的储备,金钱是财富的流通,财富的历史要长于金钱,财富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金钱是商业文明的象征。什么是财富?与人类生活有益处、归于我们生活范畴的物质就是财富。在农耕社会中自家的田地房产,家禽牲畜,粮食蔬菜,包括妻子儿女都是主人的财富,其中子孙是最大的财富,因为如果没有添丁进口,一切财富都化为乌有。如江都真武徐氏解放前曾是当地一个富豪,拥有无数珍宝,但由于没有后代继承,其绝份归于谈氏外戚所有。而金钱的出现,则是商业活动的需要,用于贸易和交换。当代社会,一般意义上来说,财富被狭义地理解为具有价值储藏、折损率较低的物品,包括房产、有价证券、收藏的艺术品、金银珠宝等等,而金钱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资金。当然金钱本身也属于财富的范畴,之所以要区别开来,是因为便于理解财富的本质。
简单来讲,理财的过程就是运用金钱的流通性实现财富的增长。金钱当然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好东西,但它存在一个致命的天敌——通货膨胀。伴随社会发展,金钱贬值不可避免,而财富则不会,相反可以实现保值和升值,对抗货币贬值。金钱是实现聚集财富的基本手段,在适当的时候将赚来的钱转化为财富储备是我们人生当中一项重要任务。金钱是通货媒介,失去流通便丧失了价值,所以存什么别存钱。财富是物质储备,具有天然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所以没什么别没财富。
我们讲的用财富对抗金钱货币的贬值,并不意味着我们手中不保留适当的现金。因为遇到乱世,光有财富是不行的,“捧着金饭碗要饭”就是指的光有财富没有现金的尴尬情况。金钱或货币俗称“硬通货”,是以国家为背书的,可以随时随地交换成实物的。俗话说:“盛世收藏,乱世黄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收藏艺术品是盛世才会干的事,乱世时手中要保留黄金,这里的黄金就是硬通货,可以随时换到自己有用的物品的。
财富可以满足你的物质需要,但幸福不能用财富去衡量,物质的富有并不代表心灵的富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要、安全与保障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可以看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作为审美功用的艺术品是人生理需求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在个人财富积累的初级阶段,收入和幸福感是正相关的,但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或者说在解决掉我们的生存需要之后,个人的幸福感受却无法再和收入的高低保持同步,甚至在很多的有钱人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方面的困惑和顽疾,未见得比穷人过的更快乐。高层次的生理需求依赖于个人的精神追求,保持丰富的内心,人生才能更饱满,生命才能更持久。所谓道不语无德之人,财不传无富之徒,正确的财富理念是我们安身立命、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金钱的力量在于满足我们对于物质生活的渴望,并且享受由此而带来的愉悦感,但从终结意义上讲,艺术品才能使我们有获得心灵的愉悦和自由。
中国人的传富思想代代相传,所以中国人想给孩子留一笔财富是根深蒂固的。每一个做父母的,不管家庭状况如何,都想对得起自己的子女,希望孩子们离开自己的庇佑后能经得起风雨,保障他们过着衣食无忧、平安幸福的生活;特别是富裕之家,财产巨大,如何保证巨额财产顺利传承,有这种观念更加强烈!
然而林则徐却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所以留财不如留德,因为厚德才能载物;没有德行,留那么多的财富给子孙,子孙载不动,实际最终是害他们。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标志,所以有文化的明白人都知道,虽然拼命储存财富,但唯一留不下的就是钱财,真正能留给孩子的只有两种东西:
一个是无形的,那就是把他培养成有思想、有智慧、有才能、有文化、品德好的人才,他自己有能力朝着既定目标去发展自己的人生。
再一个就是艺术品,通过收藏这些实实在在的经典艺术品,从而培养一种有文化的收藏意识,这是其它任何东西无法比拟的财富。
艺术品因为承载着文化内涵,它的价值是永远不失的,尤其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文艺术精神的作品,随着时间的久远其价值只会越来越大。尤其是遇到政治动荡、战火连天的时候,几幅字画轻松一卷,就可以随身带走,等到和平年代再拿出来变现,这就是艺术品真正的收藏魅力。只要传承有序的艺术品在,它随时有益于你的子子孙。
人生就是在赌,但不是谁都能像赌神一样从不失手,所以仅仅有钱、有房、有厂都是不行的,钱财都是暂时的,倒来倒去就没了。一个人一定要有文化,只有文化才让你有思想、有境界、有觉悟、有高度,这样的人生才永远光彩照人;只有有文化的人才会懂得注重艺术品的收藏。现在的人是有知识、有技术,就是缺文化。很多家庭中,连一本唐诗宋词的书都没有,墙上一幅名人字画看不到。而艺术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修养的体现,是一种精神气质,是一种文化引领,是最优质的家庭文化熏陶与传承的载体。想一想,假如你们的祖、父辈们有文化内涵,喜欢艺术品收藏,留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我们的家庭文化财富何其厚重啊!三四十年前,这些大师们的作品价格很便宜,我们的父辈一辈子如果省些抽烟喝酒的钱,完全可以买些好东西留给我们。
可是现在很多的前辈们留给后代的只是一个破旧的老宅,就算是再怎么高档的别墅、园林和庄园,随着家道中落,子孙也无力维持,最后也只能变卖或者捐献给国家,如扬州的个园、佛山的梁园等宅院。或者遇到战争和天灾,房屋财产一夜之间荡然无存,所以虽然房子也重要,但是作为一个家庭来讲,真正需要的还是具有软黄金一样的名家字画那样来的轻盈小巧、走的时候携带方便。所以说,人活一世,短短几十年,不求流芳百世,但起码让你生命延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而收藏就是最好的精神传承。因此对一些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讲,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利用一切可能的机缘,花费一些力所能及的闲钱,趁早多做收藏。经典优秀的艺术品才是最可靠的传世财富。
在此解释一下传承有序的问题。由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是一以贯之的,所以中国人很自豪地讲,我们的历史是传承有序的。一部跌宕起伏的中国历史,一部精彩绝伦的中国艺术史,一部建立了一座座高峰的瓷器史,留给世界的都是史诗般的神奇和传说。但由于文革,我们的历史被中断了,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空前劫难。所以现在有人时时拿“传承有序”说事,就是不顾历史事实。文革中从大家中查抄的文物以海量计数,被烧毁的文物也是不计其数,现在有谁说得清文物的来龙去脉。但历史是人创造的,从我们开始搞收藏,从我们开始研究注录文物,就是给我们的子孙传承有序的开始。我经常听人讲:“我家没有家谱,我没办法修家谱。”我说:“我们维扬梁氏从康熙十一年创修家谱,历经三百年到民国已经九修家谱。国家解禁家谱后,我们才搞的十修。大家想一想,康熙十一年时,对于我们的先人来讲,也没有家谱啊,但他们创修了家谱,文化才得以流传。所以说,如果祖上没有家谱,从现在开始始修家谱,到我们的子孙就有文化传承了。”同样古董艺术品也是一样。我们现在开始注重收藏,到我们的孙子辈,就有百年,流到他们手中的艺术品就是传承有序的文物。
黑格尔说:“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对于很多的收藏家来讲,对收藏的本质不清楚,就是最无知的行为。艺术品的收藏虽然有上面的巨大优势,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力争做一个明白的收藏家(收藏行业称之“醒了”),注意不要掉坑里,不要玩物丧志,不要做超出个人承受范围之外硬收藏,要量力而行。
因为艺术无价,所以古人把艺术品叫做浮财,原因就是这些东西无价,漂浮不定的意思,买卖这些东西是要当心的。艺术品虽无价,但交易总归有个价格吧,这就涉及到加持的问题。加持是佛教用语,意思是某件古董宝贝需要名人做背书,如某件字画,是名人收藏的和平民收藏的,其字画的价值是不同的,变现的难易程度也不同的。
从中国历代皇帝、英王室和泰王室的巨量收藏来看,收藏艺术品是属于精英阶层干的事,老百姓一般不会染指这个行业的。现在中国成千上万的普通老百姓也涉足收藏,这要拜邓公改革开放所赐,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所未见。作为精英阶层的代表——各类鉴定专家,不认可民藏,拼命抵制民藏,属于正常现象,因为老百姓动了他们的奶酪。具体还要注意如下几条:
1、艺术品收藏不属于投资行为,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范围,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长年累月的文化工程。
2、由于艺术品收藏是一个人一辈子日结月累的长期的一个活动,每件艺术品都凝聚了当事人大量的心血,所以作为子孙应当作为传家之宝永远传承下去,如果轻易卖掉属于败家之举。
3、现在所谓艺术品展销、投资和拍卖活动,是鼓惑人心的忽悠,千万不要上当受骗,要远离,因为个人收藏属于自娱自乐的范畴。
4、由于收藏属于个人的爱好,不属于投资行为,所以不存在藏品的真假问题。收藏的初衷是学知识,玩一个开心,如果有人对你讲,你的藏品全部是假的,此人不是蠢就是坏,是存心来扰乱你心智的,你要远离他。当然真正的收藏家是淡定的,不为所动的。
5、如果把自己的藏品转换成投资行为,就由收藏家转变为古董商,那么就会产生藏品的真伪问题,所谓的“国宝帮”和“专家帮”的争论问题马上产生。
6、收藏的艺术品的变现,不是论“年”,而是论“代”说话,行业中称之“爷爷买,孙子卖”。机缘巧合,一件高端的艺术品往往是子孙逆袭翻身的机会。(2022.9.20/重庆简德道文物艺术品有限公司/庄洪海/梁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