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窝子的路
作者:马立新 主播:沈虹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梧桐窝子的路就是这样,被一代又一代的军垦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一○二团梧桐镇原来叫梧桐窝子,1951年前这里还没有路,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盐碱滩,是芦苇、芨芨、梭梭、红柳、黄羊、四角蛇出没的戈壁荒漠。1951年的秋天,王震将军策马扬鞭来到这里,亲自勘测定点创建了第一个现代化军垦农场,后几经易名成为现在的一○二团梧桐镇,但长期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还是叫它梧桐窝子。
梧桐窝子的路从无到有,从羊肠小道、田间小路到乡间公路、石子路、砂石路,再到柏油路、高速公路,一条条通向远方的路,不仅见证了梧桐窝子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军垦人的努力和奋斗。
我父亲是一名老军垦战士,他和他的战友们最早进入梧桐窝子,披荆斩棘,手拉肩扛,赤膊上阵,在这片土地上印出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走出了梧桐窝子的第一条路。随后他们拉土垫路,用石墩子夯实路面,在路两旁修排水渠,修水库、挖地窝子、开良田、种庄稼、牧牛羊、养鸡鸭,让这片土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园,这就是第一代军垦人走出的路。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我家所在的连队离团部有20多公里,连队后面就是黄色的沙包,刮起大风来,面对面都看不清人,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路是土路,只容一辆车经过,错车时必须有一辆车停下来,另一辆车才能通过。去一趟团部要搭芒硝厂拉芒硝的汽车,骑自行车要3个多小时,如果赶上刮风下雨天,一个星期出不去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夏天,来连队拉瓜的汽车呼啸着带起一股浓浓的沙土,久久不散,小孩子就追汽车和沙尘跑去。
1977年,我在团场学校上小学四年级,为了修梧桐窝子到甘泉堡的路,我们全校2000多名师生排着队,拿着从家里带来的盆子、筐子、铁锹往路上撒石子,大家干劲十足,同学们小跑着运送石子,平路面。1980年,这条长20多公里的柏油路终于贯通了。
小时候读书,从我家到学校有一段5公里长的路,因为这段路,我也吃了不少苦。从家到学校,要穿林带过麦田,真可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雪天一身雪”。冬天上学,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得起床,吃点洋芋包谷面糊糊,带上一个馍就出发,为了赶时间,就岔小道,从麦田里直插过去踩出了一条“路”,等到收麦子时只有这条“路”上是光秃秃的,十分扎眼。有时走得满身是汗,到了学校上完两节课后背的汗水才干。下雨天就更难了,雨靴很难买到,穿着妈妈做的千层底布鞋,湿透了冻得硬邦邦。记得上初一时,妈妈终于给我买了一双雨靴,为此我高兴了好长时间。
有一年秋天,刚放学,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我和姐姐一同回家,我的鞋子里灌满了水,姐姐就把她的鞋子换给我穿,我穿着姐姐的鞋,既大又滑,走路很困难。鞋子陷在泥水里拔不出来,眼看着姐姐走远了,不禁站在雨地里大哭起来,雨水顺着我头发、衣服往下流。姐姐听见我的哭声,很快跑了回来,背着我在泥泞的小道上一步步往前走,汗水和雨水顺着姐姐的面颊流下来,在那个泥泞的傍晚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梧桐窝子,农场实行包产到户,我家承包了十几亩地种植蔬菜,当时,通连公路还是土路,每到6月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成熟时,爸爸就用毛驴车、牛车、三轮车拉到团部市场上去卖。可到了下雨天就犯难,从连队走到柏油路有两公里多的土路,这段路车根本过不去,只好把摘好的菜一筐筐扛到柏油路上,或者等到土路晾干后再运出去,有时候西红柿红都烂了,卖不上好价钱,只好成筐成筐的倒掉。
1998年,甘莫公路修通从连队边上经过,从此无论刮风下雨,连队职工都能把菜顺利地运出去了。2004,团镇加大了道路建设力度,投资1562.31万元,建成连队内部道路、接口路、通连公路79公里,投资230万元,完成连队居民区道路及入户路口建设。
2005年,团部八一路、长安路等主干道进行改扩建,人行道、路灯、绿化等配套设施全部到位,团部职工再也不用走泥巴路了。2009年,团镇投资2600万元,修通了18.7公里通连公路,结束了6个连队2000多名职工走泥巴路的历史。如今,通连公路覆盖了90%的连队和居民区,团场已形成了连接国省干道、贯通垦区、通达连队的公路网络。
如今,连队的职工出门很便利,小麦收获的季节,职工能顺利地沿着柏油路把麦子拉运出去,送到粮食储备库;哈密瓜收获的季节,拉运的大货车能把香甜的瓜送到全国各地;棉花丰收的季节,车辆会拉着棉花快速地到达轧花厂……
2013年11月,团镇投资450万元打造的城镇主干道亮化工程投入使用,700余盏不同造型、各具风格的路灯将梧桐窝子点缀的格外璀璨。为了使路灯更好地为居民服务,按照“一路一品,一灯一型”的设计原则和“白天看美化,晚上看亮化”的设计理念,先后完成团场主干道、次干道路的设计安装工作。
团镇晋泽苑小区门口的仿古路灯照映出梧桐窝子的历史;子弟路、长安路的彩虹灯散发着现代城市的气息。这些路灯不仅给团镇带来了不一样的光彩,也方便了职工群众出行。
“自从这条路装了路灯后,我们晚上开车更安全了。”出租车司机胡强说出了开车人的心里话。
如今,当你走进甘莫公路一○二团梧桐镇段,一盏盏璀璨的路灯会为你照亮前行的路,为你送来特殊的关照。
该团镇职工李娜说:“自从我们团镇亮化工程实施以来,五颜六色的彩灯把我们的家园打扮得非常漂亮,晚上可以看到更美的夜景,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梧桐窝子。”
每当霓虹初上,漫步在梧桐窝子五光十色的街道,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军垦小镇特殊的魅力,那火热红色的军垦文化,那繁华都市的现代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改善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团镇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新疆光大山河化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六师煤电有限公司、五家渠华孚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大企业纷纷落地团镇。
作者简介:
马立新 ,女, 曾任第六师102团梧桐镇政工办副主住,热爱文学,常年坚持文学 新闻创作。笔耕不缀,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十六年余,创作的散文《洗澡》荣获全国散文好作品一等奖。新闻作品记叙普通人的欢笑与泪水荣获好新闻奖。摄影作品《驻足》荣获兵团日报摄影好作品三等奖 ,作品《梧桐窝子的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地窝子到楼房》等作品发在美丽五家渠平台受众点击率达三万多。发表省级作品一千余篇。其作品震撼力强、正能量足 、文笔清丽 、感情纯朴 、深得受众喜爱,拥有大批读者群。
主播简介:
沈虹,昵称叶子,新疆兵团人,《百草园书店》、《诗词天地》、《新华网》文艺创客等多家知名平台主播,《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众多朗诵作品散见于国内各大网络平台,曾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