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老街
作者:吴易梦
记忆中的焉耆老街很古很土,古的让人忧古,土的让人牵挂着某一段陈年往事,久久难以忘怀。
70年代去老街,要过一座很长的木桥。木桥一端在通往河南医院地域,一端在过老街的路口。木桥横跨古老的开都河两岸,长约百余米,全木铆隼结构,因年代比较久远了,木质颜色已经斑驳发白了。 这发白的颜色与对岸老街土色一脉相承,过了桥,一进老城,扑面而来便是西域古意味道。老街构造是一座座维吾尔族人居住的传统民居相连而成。高低不等,却是错落有致的。土泥墙院落,两扇古旧的木制院门,古铜色门环,被百年岁月洗的发白的门板,不需要你去叩响门环,只从那不太严实的门缝看进去,就十分有古老传承的韵味了。
维吾尔族人家的院落里,通常会有一辆毛驴车,毛驴车是他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平日里拉些特色干货去集贸市场交易,或者外出割一车青干草回家做牛羊青饲料,毛驴车用处非常广泛。除毛驴车外,一般维吾尔族人家院落里还设有一个烤馕土灶。土灶制作是有讲究的,拱形,纯粹土泥烧制而成,内壁喷有浓盐水,盐与泥土结合,构造成焦糖色光滑且凸凹不平烘烤面,秘制好的馕饼粘贴在锅面上,加上从戈壁滩采集的特殊干朽木柴作燃料,烘烤出来的馕饼两面金黄,自然麦香味与戈壁滩自然风干柴草味相融在一起,吃口酥软清香,很好吃。维吾尔族人平时用餐简单,一边烤馕一边就着奶茶吃喝,馕饼烤好了,一顿饭也就吃完了。多余的馕饼就地摆在自家门口卖,并搭配上烤羊肉串,那羊肉串孜然味道随着烧烤的烟气和馕香飘散在老街里,浓浓的西域风情阵阵吸引着你的心扉,仿佛回到了古西域时代。
院落里还有葡萄架搭建起来的天然凉棚,夏季,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纳着凉,吃着随手从头顶摘下的新鲜葡萄串,就着奶茶和馕,谈笑着的平常人家生活,很是惬意闲情。 老街上还有一家铁匠铺子,维吾尔族人会亲手打制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像砍土镘,铁铲,镰刀等日常用物,随着有节奏叮当声音,这些原始的生产工具,便在老铁匠艺人手里有模有样儿打造了出来。
街上还有卖维吾尔族人花帽、皮靴子、英吉沙小刀、热瓦铺乐器和铜制器皿小摊点,悬挂的羊肉是现宰现卖的,一些自家酿制的老酸奶,用中等的土瓷碗盛着,上面盖着透明的玻璃,五分钱一碗,管你吃的过瘾。那老酸奶可是维族人家新鲜羊奶酿制而成的,那年代,羊吃的都是天然青草,羊奶营养价值高,酿制出来的酸奶自然吃口香醇,味道纯美。老街一路风景皆是这般热闹可观,各种摊点都颇具西域特色风情。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回族人的凉皮子摊点。
小时候特别馋这一口。回族人制作的凉皮凉粉筋道好极了,酸辣鲜香,滑溜爽歪歪,配上独制秘方调料,让你吃罢一直都会念想着那种风味。 记忆中的焉耆老街有挥之不去的好来,模样虽然看起来土,却是土的有滋有味儿,只要你一进街口,那古西域的风便牵引着你的视线慢慢走进去,然后将古色古香的幽境从你心头漫延开来,让你流连忘返。
阔别三十多年后,我回到故乡焉耆去寻访老街,朋友告诉我木桥和老街早已拆除了,如今的老街地域是清一色的现代楼房。我当时楞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我的心里很是惋惜,多么富有西域古老风情的老街啊,那些土院墙和房屋几乎都是上百年的历史,如果保留下来该有多好啊…… 记忆留在美好中,西域古道上的焉耆老街,是我美好记忆中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