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国庆二十大专刊

农村磨面看变迁
文/高克勤

磨面,韩城人土话叫推碨,就是把收获的粮食,在磨子上加工成面粉。纯小麦磨成的面粉叫小麦面,根据收面的前后,分为头等面,混合面及黑面。头等面颜色最白,专为祭祀敬神,庆祝,过寿,婚庆,满月,走亲访友等,特制的蒸食等,比如献爷馍,寿糕,寿盘,寿桃,馄饨,还有各式花馍等。还有那混合面,界于白面和黑面中间的大部分面粉,农家平时蒸馍,做面条等最为大量的使用。至于后边收的那次等的黑面,农家巧妇们想方设法,用它炸油饼,还有那黑面搅团,再配以豆腐,粉条,大肉,萝卜等,变为色味具佳的美食。如今医学发达,有人专门食用麦麸里磨出来的黑面蒸馍,把血糖控制了下来。那纯玉米磨成的面粉称玉米面,那人们喜欢食用的酸菜泼搅团,玉米面鱼和凉粉,玉米面馍,角子馍,红豆沙馍等,显示出它的滑溜和香甜。用小麦和玉米及豆类混合磨成的面粉称杂面,如论是蒸馍或制作成面条,吃起来別具香味。

为什么韩城人曾经把磨面称呼为推碨,与老辈人传下来的石磨子有关,我还小的时候,家里西房底子上就有一付石磨,当时由于家里没有牲口,磨面都是靠人推。一到晩上,老父亲和我负责推磨,推着那根比椽稍细一点的碨杆转圈圈,老母亲把腰弯下,在那面巷里用罗子罗面,罗过的麸子继续搭在石磨上。就这样推着,转着,罗着,搭着,月亮慢慢偏西了,星星的眼睛眨巴着也有点嗑睡了。这就是用人力推动着碨子的真实事,也可能就是推碨名称的由来。

改变人力推碨的是村上的老书记,给村上购买了锅驮机带动的小钢磨,改变了以往落后的面貌,一家家排队磨面,一两个钟头,一户那几十斤就磨完了,让人惊喜,祖辈好多代人都没见过。村上当时还组织了运输队,加工厂,有拧棉花的,弹棉花的,从沟内开山引水渠的,烧石灰的,村村都在变化。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上天入海等,成了人们的梦想,在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实现着。

五八年修建了王河水库,泌惠塬上引水灌溉,顺便修建了四五个水磨。沟北村那位管水磨人,是田许庄五叔,他只有一条胳膊,听说抗日战争时,五叔所在的部队保卫上海,日寇的飞机扔炸弹,他的那条胳膊当时被炸掉,自己还不知道继续往前冲,直到失血过多昏倒在地上。

下来是村上在马鞍桥北头红庙那土窑中,安了一台电钢磨。管理者是大个子三叔,他的叔父是高方成部队的团长,解放战争中全军起义,参加了解放韩城等战斗。三叔夲人以前在新彊,具说属于十八级干部,去过苏联,会俄语,懂得机械工程等,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紧接着安装电碨子的是三组的梁哥,他曾是一位军人,转业到马沟渠煤矿。他懂得机电,在自己家安装磨面机,由家属管理,每天前来磨面人排满了队,都奔着他的人气好,磨的面好,收费又合理。走进他家,那要加工的粮食堆的象小山一样,黑白都不能停歇。梁哥他多才多艺,看病,摄影,修机器,绕马达,属于沟北村中的百能人,而且在村中声望很高。

后来磨面离我最近的是叔父家,离我不到十几米远,由叔毌管理,后来交由二弟两口。叔父是一位老村干部,模范共产党员,把集体事和财产看得比命还重,曾经为追寻走丢的牲口,从山西河津县一路小跑,跑回到村中饲养室,看见牲口已跑回圈中,才算把心放了下来。可汗水早把衣服湿透,两腿麻困难以行步。他深得干部和群众的美评,如论对村上,或对我们自己家,他都付出太多,让我永远也难忘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几十年只在一眨眼间。2022年秋分节已过去几天,天气慢慢转凉,一切东西都容易储存。老伴让大女和大孙去磨靣,装了五袋小麦,拉到寺庄老王加工厂剝皮。又从二层房间,扛下一袋最好的玉米,在开水锅内抄过,凉在了地上。由于小麦剝皮时撒进去了水,应该捂一夜,让小麦回性,这样磨出来的面才好吃。玉米也一样,用开水抄过也要回性,那面才好吃。为什么还要凉一下呢?怕抄水太过,容易将罗子底糊住。第二天,我开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拉着玉米,和大女一起去磨面。

从姚寺公路寺庒水塔处进村,橫穿大巷,稍往东有一条南北巷,巷的北头往西,有一处中门朝北的大院子,离多远就能闻到磨出来面粉的香味。一排高大的北房,这就是寺庒村王师的面粉加工厂。宽畅的门道两边,坐着好几位等待磨面的男女,他们喜笑颜开,谝得正热闹,看得出,今年又获得了一个大丰收。有近二十米长,十米宽的院子里停着各种车,有电动三轮车,人力架子车,摩托车,大型三轮车等,快要把院子塞满,一看就知道生意分外红火。靠西大机房内,进门靠西有一个小地坑,一台大型小麦剝皮机正在不停运转,一袋袋小麦只要往坑里一倒,瞬间就被如同大烟筒一样的管道,吸进机器的大肚子里去了,靠西边有一水泥和砖砌成的池子,剥净皮的小麦从空中倒入,按比例撒好水,粮食的主人用大铁锨往匀的翻,然后装袋堆放回性。中间偏东有两台大型全自动磨面机,正忙碌的工作着,一台正加工着小麦,另一台在磨玉米面。宽大的面箱中,如同面粉从天而降,又白又细让人兴奋不己。主人在不停翻搅,装面一个人也可以,用钢筋焊成的小铁架,把面袋往上一套,口就张开,尽管放心装也不会倒在地上。到下黑面或麦麸时,只要把袋子往管子上一套,再用带钢絲的大铁夹固定就行。那边空闲处,堆满了己剝过皮的粮食,门口不断还有人往内送。老王,一位象黄土地一样淳厚善良而能干的农民,靠着对梦想的织着,对机械技术的熟练,对工作的负责,对四面八方来加工粮食人们的真诚和热情,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女儿己出嫁,儿子在某厂上班快有十年,家属在某大酒店餐厅任厨师。就是他不辞辛苦,不分昼夜,就这样不停的为梦想干着。我认识老王时间已久,因为曾给他的家人治好了满身瘙痒的疥疮,用硫黄,白矾研粉,泡在适量醋中外擦,这回事和那个方子,他们至今还记在脑中,故而他经常给人提起。另有一点,他的老丈母娘以前经常喜欢到我这里买药或治疗,双方早已成了熟人。乘他有一点空,到院子东头先把我那玉米粉碎,扛进来搭在北边那机子上,一会会工夫就磨完了。新鲜的玉米面,人们都当成是稀罕物,给至亲们分了不少。

中午在加工小麦时,我有幸认识了两位种粮能手,他夫妻二人,从几十里远的马庄村来这里加工玉米。一次就磨玉米面一千斤,当时在这加工厂就销售出不少,每拾元三斤,有人一下就买去loo元的玉米面。他们就是马庒村老王两口,看起来忠厚老诚的两个人,但脑筋灵活,崇尚农业科技,能紧紧抓住天时,地利及人和三大关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的耕地在山下,山上有韩城著名企业家老郭开的煤矿,井下抽水排水的大管道一直通到半山腰,这附近村庒的群众浇地灌溉,即方便又省得花钱。老王家的耕地,隨时都能浇上这不用花钱的水。但是要种好庄稼,没有充足的好农家肥也不行。老王他们有一家亲戚,养着二十几头牛,那么多的牛糞由于没法处理,让人烦恼。于是勤奋能下苦的老王两口,就把这么好的肥料都拉到自己那地里。农村人有一句谚语:庄稼一支花,全靠糞当家。有了这充足的水和肥料,两口子又在种子上下了功夫,国家研究出来的高产量种子,小麦亩产超千斤,玉米亩产能过吨,油葵油菜也高产。老农民常说: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可不,老王家的小麦收了好几千斤,四亩玉米收了五千斤,几分地的油葵就榨出一百斤油。别看他们人老实,家里粮仓冒了尖,腰包里的钱鼓囊囊。具说,他们家只是这个村富户中的一员。

2022年国庆节己经来临,七十多年来,我们这个国家,从一穷二白变得富裕强大,各行各业都有了翻天复地的巨变,就连农村人的磨面,由人工推石磨,牲口拉磨,锅驮机带动小钢磨,水力带动磨,电磨人工往上反复搭,变成如今的大型自动磨,省去了多少人力。还有农民种地,由过去的亩产几十斤,到如今的亩产超千斤,甚至达到吨,人民的吃饭碗,己经牢牢端在了自己的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