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沟赏秋
黑虎河涌水,沿岸景色秀。
白雾锁奇峰,乱石激清流。
林中藏熊鹿,绝壁现岩牛。
乘兴大沟游,秋色满眼収。
走进大沟,深秋的景色,五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刚一入沟,黑虎河的轰鸣声就从不远处传来,但此刻你只能听其声,却不见其水,河流被茂密的林木藏了起来。沿狭窄的沟谷往里走,两边山势陡峭,杂树生于绝壁之上。时值晚秋,经霜染过的树叶,色彩明艳,煞是好看。同行者数人,无不被沟中景色吸引,各自拿出手机摄像拍照。
向导老张是本地人,虽说年事已高,但身板硬朗,在遍布石头的沟道上走,不喘气儿,丝毫不亚于年轻人。对这条沟,老张更是了如指掌。他一面走,一面介绍沟里的情况。打狼溜、猪窝滩、蜂儿崖、道人河,这里的每处地名,他都能说出个道道,并能讲出一段故事来。
这条沟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良好,林密水丰。据说沟里有不少野生动物,有鹿、岩牛、野猪等,还有熊瞎子出没。老张指着一处绝壁之上的山岰,对跟前的人说:"那里面有熊瞎子。熊瞎子古历三、四月份产仔,那个时候它护崽,所以人最容易受到它的攻击。"老张说,有一次,一个进山挖野菜的农民,无意间撞到熊瞎子的窝洞口,让母熊一爪子把帽子给抓了去,他吓得滚下悬崖,让山树挂住,才没有被熊吃掉,拣了条命回来,从此再也不敢进山了。
往沟的深处走,河水分两股倾泻而下,走近一看,水清得发亮。石阻水流,溅起雪白的水花。再看那水中石头,大如卧牛者有许多,上面布满绿藻。不小心踩上去,哧溜一下,就会滑入水中。
这沟里的水中,据说有不少珍稀鱼类,细鳞鲑就是其一,还有娃娃鱼,可惜无缘,这次没能一睹其容。
秋景如画,一路拍摄,或摇或移,也取了不少外景资料。不知不觉,天色已暗,我们一行人只好原路折返。
返回途中,老张不无自豪地说,今年夏季,有位专家来大沟考察后,对这里的美景赞赏有加,认为大沟不亚于九寨沟!
美哉,大沟!大沟,美哉!

2.黄 香 沟 秋 色
走出市井的喧嚣,到黄香沟去领略大自然的宁静,欣赏造化的鬼斧神工。那一沟鲜亮的秋色,给远道而来的游人平添了不少快意。
我到过遮阳山,也曾去过太白山,但那都是在夏天。满眼的山树,绿汪汪一片,绿得厚重,绿得化也化不开,连树底下的溪水也是绿的。然而,黄香沟却不同,一场绵绵秋雨过后,沟里的植物被雨水洗得鲜活透亮。谷间流淌着涓涓清流,两面的山坡上,各类山树披挂着色泽不同的叶片,有的橘红,有的金黄,有的浅黄,整个沟谷被大自然装扮得十分美妙。 我们一行数人,沿着谷中的羊肠小道往里走,路边布满了小草,草尖上挂满晶滢的水珠。草丛中,是许多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蓝的,深浅各异。行进中,人群中突然有人喊道:“快看山雾!”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山腰间,白雾填壑,黛色的山脊,若隐若现,彩色的山树,在云雾中,煞是好看。游人被谷中的景色所吸引,一直往里走,沟谷深处,景色越美。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不知不觉中走出一个山豁口,眼前顿然开阔了许多。山脚下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山间盆地,远处的草地上,一个穿红衣服的藏族姑娘在放牧着牛羊。附近的溪水边,有她家的毡帐。在苍茫的暮色中,一切静静的,宛若一幅画。
进沟时,还是秋阳高照,我们出沟的时候,已是皓月当空。
在溪边的草地上,游兴未尽的人们,点燃了一堆篝火,围着篝火,跳呀唱呀。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庞,欢歌笑语,在轻柔的夜风中久久飘荡……

3.秋访起雾山
秋日闲暇,与朋友相约,登起雾山。起雾山地处安定城西北部,山呈东西走向,山势显得较平缓,最高点在山顶烽火台,海拔两千多米。
一大早,我们一行两人,沿车道徐行上山。
山麓是一个叫牟家坪的台地,坪上两溜红顶房屋吸引了我俩的注意,正在欣赏之际,遇到出门返回的刘先生,家住第一排第三家的刘先生,和我熟悉较早,他原先在林业部门工作,有一手栽种果树、修剪果树的好手艺,他也很爱果树,以前在上班时,只要有空,就往老百姓的果园里钻。退休以后,和上班时并无两样,他的身影也时常在果园里出现。路遇之后,他邀我俩去看他栽的果树,因为离的近,不影响我俩的登山时间,便欣然前往。屋外有一果园,园子很小,栽有三棵梨树,果实累累。其中一棵树上,嫁接了五个品种的果子,果子繁硕,颜色形状各异,看着喜眼。他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小菜园,种着几株西红柿,还有两垄葱。西红柿红红的,十分鲜艳,主人一伸手,摘下几个,递了过来,说:“这个是农家肥种的,没上化肥,尝一尝。”在衣袖上擦了擦,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汁水多,味儿甜,连着几口,一颗拳头般大小的西红柿,就下了肚。临走时,大方的刘先生又摘了几颗,让我俩带着上山时解解渴。
我们还是去登山。离开牟家坪,上山的路都是水泥硬化的,好走,行不多时,我们就到了半山腰。立于路边树下,城市的景色尽在眼底。楼群错落有致,林木点缀其间,关川河自南向北蜿蜒流去。人工湖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嵌在广袤的原野之上。
山上远远近近,栽满了树,整个一座山,被绿色包裹着。路边的树上,有鸟鸣不时传来。同行的老何对山上的绿化赞叹不已。
我们上山的时候,天本来阴着,到了山顶,天便开始落雨,好在下了一阵,雨便歇了。毛毛细雨,丝毫没有影响登山,也丝毫没有影响我俩访山的好心情。相反,在细雨中登山,便觉别有一种情趣贮于心头。雨停之后,山腰间,有薄雾腾起,缓缓游动。
山顶有一烽火台,巨人般立于山巅,由于年代久远,已难以避免的面带沧桑。据当地史料记载,在通讯极为落后的古代,人们靠点燃烽火的办法,向城里传递警讯。像这样的烽火台,在远处的山头还有不少。站在这个灰头土脸的巨人前,想象着这个黄土夯筑的高台,曾为山下这座城以及城里的百姓,一次次带来过安宁,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登上烽火台,视野十分开阔。远处山峦绵延起伏,像大海中翻腾的波涛,此刻,你仿佛不是立于山巅,而是在波飞浪涌的海边。
秋日的起雾山,十分静谧。林间小道,见不了几个行人,不时会见到毛色灰白的野兔,跳动着舞步自娱自乐,见到行人,也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模样,有时还会再钻出来一两只,在林草间嬉戏。
在另一个山头,远望可以看到一座堡子,寻路而去,走到近处,便知道这堡子里住有人家,木门上锁,主人亦不知去向。
一座被绿染过了的山,名曰“起雾”,平添了一些神气,加上山中“藏”着烽台古堡,这恐怕也是我们短期内三次造访的缘由了。
(2022.9.22夜草 本篇字数1175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