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前一段网络上有个段子:“天下苦核酸久矣”。当时昆明还没有常态化核酸。
今早去做核酸,排队绵延一公里远,检测人员可能是新手,很不效率,站桩三个小时,正值秋虎的气象,热得像蒸桑拿,对中老年人的体力与膀胱可真是场考验,还是得承认自己老了,回到工作室已经下午,还没有开始工作,之前昆明是两天一检,安宁则是一天一检。
看看朋友圈发小们在议论世界杯,我有些恍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想想四年前,好像隔着一个中世纪的啤酒节,哦,原来80后的梅西与C罗还没退役啊。
没忍不住发了几句牢骚在朋友圈:放羊的无所谓,砍柴的长此以往只好喝西北风,体制外的小老百姓生计真难啊。疫情前还能勉强维持,疫情后每况愈下,我以前就很不喜欢写百姓这个词语,要坚持自称公民,又总想起古代罗马,罗马人知道有一部分人是公民,另一部分不是。
八零后的小伙伴纷纷在我动态点赞,我又补充了一句,其实我们八零后才是当下最难的,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大部分人既无资源,又无人脉,无积累,无话语权,更无稳定饭碗,过了35岁奔40,被社会舆论一带,你我成了废人,过去男人四十岁还一朵花嘛,什么坏事都让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现在失业就像死缓,创业等于自杀,贫穷必遭受嫌弃或者歧视,网络是既得利益者制作的海市蜃楼,离异的都不愿再成家,其实能够躺平的,那都是在体制边缘游走的少数市民阶层,比我们小几岁的弟弟妹妹都喜欢称呼我们为大叔,或者老阿姨,慢慢从调侃,也成为了事实。
其实阿,80后与90后本质上为一代人,同样是卷。

因为写作添加了不少年龄段的笔友与作家,有70后,60后,甚至50后,也有90后,00后,渐渐发现人的悲欢其实并不能相通,我们的交流也仅仅局限于兴趣爱好,这个国家隔阂不止是层级固化,还有几代人生存资源紧张与发展利弊上的必然冲突,内耗永不停止,只要社会机器还运转着,每个人似乎都看不清楚未来,当下的中国人都有个强烈的特征,那就是自私,每个人都自顾不暇,每个人都只能去维护自己所在的阶层利益以至于自身利益。许多公知与作家每天都在呼吁所有人去关心别人,像种原旨宗教,而不是自己去关心别人,去帮助他人,其实我觉得,很虚伪,太扯淡,你把政府的工作做了,那还要政府干嘛,你有能力做政府的工作吗?作家更应该向上层建筑去批评,去呼吁。
有次我在小红书刷视频看,看到一个50岁的大哥,应该是位70后,中产阶级,生活很自律,身材与容貌保养得非常好,整个视频看起来有形有款,看上去只有三十多岁的模样,他发布的视频标题是:《奔51岁的大叔,一生只做青年》,阳光又自信,视频下面却遭遇键盘群体的谩骂,讥讽,甚至是恶毒人生攻击,我本想留一条支持,看到当下这样的戾气,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有留言说,50岁是大爷,有钱人才配称大叔,穷人没资格称大叔,大叔才能称你大叔。
也有留言说,这么老就不要出来录小视频了。
联合国对年龄做出世界性的划分标准为,45岁以下为青年,65岁以下为中年,2021年后更贴心的将青年标准划分调整为65岁以下,这也是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川普近80岁,充满活力,却没有人把他当老人,他自己似乎也不把自己当老人,国外的朋友对我说,在国外没有年龄上的歧视,所有年龄段平等,六七十岁的人仍然在超市里上班,年轻人也同样可以担当一些抗压性的工作。

而在国内,年轻人对年长者不再尊重,而是搞年龄歧视,年长者对年轻人也没有关怀,降维打击,夹在中间的我们80后一代人,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似乎已被社会淘汰,许多人从一无所有到负债累累,佛系,丧,每个人都想努力躺平,甚至幻想躺赢,即这样的姿势奔向人生四十岁,如此来结束我们的青春(国内青年标准为45以下,部分领域为40以下,社会上搞出的35岁歧视,我怀疑背后未知的收割与古老的恶意),你我是多么无奈的一代人。
其实,疫情只是转移了某种针对性,也加速了某个程度,年龄只是一个细胞分裂,生理自然衰竭的周期,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始终有自己去赋予的那种意义,只是有时候,你我已经不相信意义可以自我赋予。正像这世俗社会总有一个无形的遥控器,资本的,广告的,权威的,导向的,没完没了给人贴标签,上定义,没完没了有人在你耳边告诉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却没有人告诉你,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过,每一个年龄段都有所实践,病毒不是世界末日。
姜文说,你最后不是一个人吗?而且你始终是一个人。
你我正在这里年青,也将正在这里凋零……


诗人琉璃姬:写作也是将头摁进黑夜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