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头条]品赏名家孟宪法老师的佳作:《由什么才是深入思考说开去》「向未来挑战」(615辑)
由什么才是深入思考说开去
孟宪法
(一)
钱梦龙先生上文说:请给“阅读”留个位置。其实,阅读的位置并不是没留,关键是阅读分析能力地提高没有实效!学生天天做阅读题就是阅读训练。做阅读训练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得高分,就是要培养学生深入灵活的思考能力!面向全国,教学情况现实是,学生天天做题,分析思考能力却提高不了,答题错误、写半截子话的太多,原因是老师不善于思考且不善于指导学生去深入灵活思考,只是忙于从参考书中去寻得答案且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只会浮躁肤浅的思考,所以致使阅读教学一团糟。现在的语文课,平常老师忙得不得了,忙于应对应试,大都照本宣科,学生扎实思考力培养被忽视了(阅读题错误百出就是明证),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之类则忙于形式主义表演(下级忙着应付上级,老师忙着应付检查的,学生忙着配合“表演”),富有实效性的分析能力地培养更谈不上了。再比如,当下“整本书阅读”成了热门话题课题,其实,读整本书与读一篇短文有本质区别吗?没有。只是用的时间多少不一样。如果善于深入思考的习惯和深思能力培养不起来,让学生只读一个自然段,恐怕也难以进行深入精当地分析理解,如此,让学生去读整本书难道就会收获多多吗?也只能是浅尝辄止,应付了事!有的特级教师、名师的整本书指导论纷纷出场,就算你的观点再精辟,离开了学生深入的思考能力,离开内因,能管什么用?思考无敌!常见情况却是:思考无力。高分低能现象的实质是,很会做题,却缺乏深入灵活的思考能力!
学生是教育主角,学生却往往被忽视了。名号不断,花样层出不穷,名师层出不穷,十分热闹,白搭,就是难以解决学生阅读和写作实际问题(可以普查全国任何一处学校的阅读写作状况,看学生写的做的),这才是应值得反思的。天天忙,把应该忙活什么给忘了!
教师怎样才叫善于思考、深入思考?就是不迷信参考书,不迷信各种权威学说、教研指令和教研花样,习惯于精通教材,有独特见解和富有实效的教法,能自我地正确深入地处理教材,批判地吸收好的教法,为己所用,有个性化教学思想。老师善于思考了,自然能影响学生。要把学生培养成会思考的人,而不是学习机器!学生怎么叫会深入灵活的思考?耐心读书,习惯于深思熟虑,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能自我解决不少问题且受益匪浅。
(二)
“语言即思想”,这种说法对,语言表达就是抒写所思所感的。现在学生拿起笔无话可写,根本原因就是不会深入思考,写作思维僵化!而“修辞即情感”这种说法错了,经不住推敲!修辞只是让语言生动起来、使语言富有文采的手法而已,是语言表达技巧,如同女子化妆,是给语言化妆使语言绚丽好看的方法。有的将修辞视为作文教学的法宝,其实,关键是要运用得恰当,要恰到好处,乱用一气适得其反。出彩修辞地运用,需要灵活机敏的写作思维,思维活了,语言自然有灵气!
(三)
上文对作文教学“检讨”了一通,部分观点是对的,比如作文写作中存在的模仿拼凑问题。但谈到作文教学实际问题地解决,就乱套了,就流于肤浅了。
学生写作过程,恰恰不需要细致指导;一味细致指导,必定干扰学生个性化思考内容!会思考就会写作!学生不会就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一切无从谈起。
(四)
撞上了高考作文题,就能证明刊物质量高?学生看了撞上的话题,就会写高考作文了?没有学生真正的审题立意,深入思考,就那么容易写出好作文吗?
(五)
一般现象,不管是平常作文还是应试:好学生模仿拼凑,差生模仿应付。现在的作文专著秘籍之类,不少就是传授如何套用应付的。学生大都不会通过自己深入思考,来审题立意,来写所思所感。
(六)
什么是最佳立意?即审题得当,立意正确恰当,且立意角度有话可写,易于着笔。最佳立意地获得,无非是要对作文素材深入思考分析,这应该成为重要的作文训练内容!却往往忽略!上面“多角度立意”的说法明显错了,作文立意只能有一个,如果容许多角度论述,岂不大大离题?只能说是分论点只能为一个总论点服务!
(七)
课堂十分热闹,
名师方法奇妙!
学生分析能力,
为啥难以提高?
文章贵在熟读,
静心深入思考!
时间多给学生,
指导要有实效!
天天别弄旗号,
学生最为重要!
课堂设计精彩,
学生忙跑龙套。
学生配合表演,
谈何深入思考?
教研莫忘学生,
本末切莫颠倒!
(八)
自学只能靠自己独立深入地去思考,养成了深入思考的习惯,自然就有了思想。正所谓思考无敌!
(九)
答复以上疑问:就是依据学生对于课文的思考把握,来确定课文教学目标!一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他们对于课文的一些理解,有的比老师都深刻,不妨尝试一下。而常见情况是:语文老师离了参考书寸步难行,学生离了老师好像寸步难行。其实,老师深入思考精通了教材,参考书参考不参考都行,参考也是加以舍弃,为我所用,没什么好迷信的。学生学会了深入思考,也就不必那么依赖老师。这就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十)
真正的名师专家,应该有思想、有见识、善于独立深入思考、有成果(不仅仅是靠一节获大奖的优质课),应有一个成长过程!现在想成为名师、专家、特级教师太容易了,大多弄好一节课就搞定,而且这节课往往是反复打造的结果,就像肉食鸡,可以“速成”。这种评选形式已经功利化,又跟各级政绩密切相关,所以十分“繁荣”,课堂主人,我们的学生往往成了课堂配角,被大大忽视。一己之见,观点可能歪了,调侃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