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8日是刘胡兰诞辰90周年纪念日。刘胡兰以15岁的人生华彩,书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不朽篇章。75年来,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她、歌颂她、学习她、研究她。我认为,刘胡兰之所以成为英雄,其背后有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成因。

一是文水这方水土和民风秉性对刘胡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水“民素刚劲”,文水人的血脉中,该出手时就出手,开弓没有回头箭,血气方刚、直来直去、说一不二。刘胡兰从出生到成长,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民风秉性的熏染当中,刘胡兰和每一个文水人是一样的“胶泥头”,湿的时候有韧劲儿,干了就是个硬疙瘩。
二是现实的榜样力量对刘胡兰的心灵感召。十岁左右的女娃娃,耳闻什么、目睹什么,就会被什么感染。刘胡兰的榜样就是英勇无畏的李重英、李光明、范思聪等一大批文水共产党员和革命者。1942年2月28日,南明阳村李重英中共党员,被日军俘获后坚贞不屈,惨遭日军杀害,腹中胎儿被用刺刀挑出。吕雪梅生前曾给刘五一同志讲过,说她为刘胡兰讲过李重英的事迹。李光明是和刘胡兰一个村的女共产党员干部,带领刘胡兰一起为共产党办事,投身革命工作。范思聪1946年12月26日晚,在据云周西村不远的南胡村杀害,临行前高呼口号,英勇就义;发生在半个月之前毫不惧死的范思聪,不能不对刘胡兰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产生直击心灵的感化作用。
三是革命环境对刘胡兰人生信仰的熏陶确立。云周西是小延安,是共产党的活动基地和势力范围,刘胡兰周围都是为共产党干事的人,刘胡兰和他们之间长期接触、高度信任,便对这些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无比信仰和能量吸引,于是从小就埋下了革命的种子。我认为,要说毛泽东思想对刘胡兰的哺育,其实更准确地说,就是在刘胡兰周围的这些共产党员,对刘胡兰的影响和教导作用。
四是文水众多革命女性的对她的引领和影响。在汾河之畔、三河流域的文水,女性参加革命的干部比较多,吕雪梅、李重英、李光明等等这些熟悉的青年女性革命者,走出家门,投身抗战,成为革命队伍中的“娘子军、花木兰”,这在当时的文水是一种风气。就包括在文水担任民主县长的顾永田,当年的年龄也仅仅19岁,这些对刘胡兰都是潜移默化的生动教育和无形影响。所以在刘胡兰幼小的心灵中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干革命不论年龄、更不分性别,小孩也能干大事。
五是随大人们现场杀死伪村长的亲身经历。阎系部队“水漫平川”,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失去民心。人心倒了,那是想扶都扶不起来的。石佩怀走马上任成为了云周西村新一届伪村长,群众愤恨地称他为“狗村长”。1946年12月21日晚,在刘胡兰的放哨掩护下,陈德照带着武工队员从西山下来处死了“狗村长”。见过生死的人才会将生死置之度外,带着强烈爱憎的人才会视死如归,自然就会有“怕死不当共产党”的豪言壮语。
六是革命家庭对刘胡兰个人生活的影响。刘胡兰的母亲王变卿1939年去世,由于刘胡兰的男孩子性格,她走出家门去学识字、当儿童团,站岗放哨、贴标语,支前做军鞋、送情报。据《刘胡兰纪念馆志》,刘胡兰生母去世4年后,胡文秀1943年嫁到刘家,她对刘胡兰关怀备至,经常讲革命道理,进行革命教育,刘胡兰迅速成长为革命队伍中的“小大人”。
七是严酷斗争形势对刘胡兰走向成熟的锤炼。刘胡兰人勤快、靠得住、有作为,小孩敢管大人的事,对二寡妇毫不留情敢于批评。每次任务都能完成得如大人所愿。村里有个大人不便办的事,就会自然想到让刘胡兰去办,即便大人能办的事,也顺便叫上刘胡兰,连去大象村杀狗村长,也会叫上刘胡兰。在一次次的革命锻炼中,刘胡兰逐渐成长、成熟起来。她的革命信心不断得到鼓舞,越干斗志越坚。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雷锋从小孤儿,他得到了社会和党的温暖后,就想把温暖和爱心反射给需要帮助的人。雷锋品质是他亲身经历决定了的,刘胡兰的品质,也是由共产党的教育和她成长的经历决定了的。正因为这样,刘胡兰才能做到信念坚定、敢于斗争、坚贞不屈、不怕牺牲,她才能够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写于2022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