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着母亲看“回城车”(外一首)
王忠奇
时至今日,母亲离开我整整6年了。此时此刻,母亲慈祥的容颜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此时此刻,心潮翻滚,想起了当年与妈妈在一起终身难忘的盼姐姐们抽调回城的经历,不禁潸然泪下,真可谓:往事千言心头聚,浮想联翩忆当年……
不堪回首的1968年10月,妈妈承受了一次又一次分别的痛苦,可以说是雪上加霜,揪心难奈。因为就在这个月内,先后毕业的三个姐姐响应国家号召,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声中,三天之内,先后户口迀出,分别下乡到台安县、营口县务农。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不善言语的年仅40多岁的妈妈心火膨胀,整天以泪洗面,在二年半时间内,牙齿全都掉光了。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三年之后,每到秋季都有解放牌大汽车,拉回从农村抽调回城的别人家的孩子。鞍钢铸管厂子弟一般都在铁西大陆影院门前卸车。其实妈妈明明知道,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们是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子女,被称为“根儿不红苗不正。”尽管姐姐们在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表现出色,也照样不可能被抽调回来的。更何况,我们家没钱没势力没后门,抽调回城的指标,自然落轮不到她们头上。那时候,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可是,妈妈偏要拉着还是小学生的我,看着别人家孩子被抽调回城的汽车。每到此刻,妈妈望眼欲穿,希望奇迹出现。结果我连续八年陪妈妈一次又一次流下了悲伤无奈的眼泪。
“一声号召别父母,千万青春沃土留。”这是那个年代,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真实写照。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岁月中,姐姐们渡过了整整八个年头。对她们而然,一年又一年的抽调回城评比活动,几乎成了一次又一心灵的磨难。她们甚至产生过扎根农村干一辈子的思想念头。可是,当她们想起日夜苦盼的父母时,心中只好保留着一丝希望与梦想。是呵,同心相应,身在鞍山的我们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家的父母,欢天喜地接自己的儿女回城。记得,那是1972年的秋天,一台解放牌大汽车停在了马路边,隔壁邻居徐大婶儿家的大儿子徐长春,在农村仅待了两年半时间,就被抽调回城了。妈妈闻讯后,马上拉着我要去看看,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人家欢天喜地的样子:有的抱行李,有的搬箱子,有的背粮食,有的扛土豆忙个不停。那场面真让我和妈妈羡慕又嫉妒啊!老徐大婶儿看出了妈妈的心事,隔着两家的墙头宽慰道,“老王大嫂啊,你别上火啊,小子回城指标多,丫头回城指标少,女孩子抽调回来是早晚的事儿。”妈妈,听后没有吱声,默默地回到屋里,坐在炕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记得当天家里,做好的玉米面窝窝头和萝卜汤都凉了,我怎么劝妈妈吃点饭也不吃,妈妈总说一句话,“我不饿你先吃吧!”这一天爸爸晚上上中班不在家,只有我和妈妈、哥哥、妹妹在家里。第二天早晨起夜时,我发现妈妈还坐在炕头上,竟然一宿没睡。她目光呆滞,凄楚满面。当时,不管我怎么劝,妈妈就一句话:“我不困,我不困!”可想而知,妈妈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和煎熬啊!从此,曾受过私塾教育,知书达理的妈妈话更少了,愁更多了。
那滋味,那场面,那情景,一般人是难以承受的,直到1976年国家新政出台,姐姐们被清点回城。此时,朝思暮想的妈妈早已白发苍苍,哭干了眼泪。长歌吟罢花作雨,一掬慈容何处寻。如今,含辛茹苦的妈妈已经与我们阴阳两隔,让我们更加思念饱经沧桑的慈祥的妈妈!
★父亲的背影
远望夕阳下,父亲的背影
腰腿弯弯,脚步慢慢
老态龙钟,四个字涌上了心头
父亲失去了不凡的身手
更失去了往日健壮的容颜
想当年,你是挺直身板的硬汉
你舍弃了钢研所的技术岗位
干起了装卸货物的力工
千斤重担挑在了肩上
你省吃俭用,身穿工作服
从不舍得购买一件衣衫
含辛茹苦,养家糊口
宽厚的臂膀,抵挡了雨雪风寒
想当年,你是生产一线的铁汉
心灵手巧,智慧超人
攻克技术难关堪称骨干
你能将报废的钢锭模起死回生
你是完成车间生产任务的力量中坚
上千把车刀,亲手研制奉献
数百万价值,业绩惊人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尽展雄篇
想当年,太极神功名扬四方
在40余年的习武健身中
你挥拳弄腿,如行云流水
一招一式,技艺非凡
曾记得晨曦初放,上千名弟子
聚首公园,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
在全市500人的比武大赛上
你获得了中老年太极拳最佳教官
看今天,人生易老天难老
你踢过头顶的双腿,已步履蹒跚
一台代步的轮椅成为了你的伙伴
回忆过去,是你反复重谈的感言
颐养天年,粗茶淡饭你从不厌烦
不爱吃山珍海味,蜂桨早点
土豆白菜成了你永远离不开的大餐
亲爱的父亲愿你延年益寿,度过百年!
作者简介:
王忠奇,男,网名笔势风涛,高级记者。曾仼鞍山市记者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鞍山记者站副站长、鞍山广播电视学会会长、鞍山广播电视台编委、鞍山市铁东区政协常委、《鞍山广播电视学刊》主编。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发表新闻作品10000余篇,是全国百优全省十佳广播电视理论人才奖获得者。现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楹联协会常务理事、鞍山市作家协会理事、鞍山市楹联协会副会长、鞍山诗词学会理事、鞍山市朗诵艺术协会理事。近三十年来,先后在期刊或网络上发表诗词、小说、报告文学作品200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