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
杨志贵
今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是我父亲诞辰98岁生日,算来啊父亲离开我们已有38个年头了,当时我还在西藏军区某部服役,那时的通讯和交通都没有现在方便,接到“父亲病危”的加急电报,从请假、待批,又到拉萨排队等飞机到成都,回家将近一个月时间。到渠县三汇刚下火车正好遇到生产队的谯五儿,便迫不及待的问我父亲的病情,谯五儿说:“你父亲去世已经半个月了啊”。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当时的我如五雷轰顶,眼泪伴随豆大的雨点刷刷的往下淌,心里根本就不相信这是事实。直到走到家门口看到河对岸离家不远处坟墓上散落飘零的花圈这才证实在火车站谯五儿说的话是真的。放下行李迫不及待地来到父亲的坟前,一切都是那样新鲜,一切又都来得突然,一切都在眼前,而一切又是如此地遥远。还指望父亲能够站起来走出坟墓,那种想法直到我离开家返回部队,还久久地停留在脑海。当时的我只有在万分悲痛中写下了《吊故父》:印子山/哀声鸣/杨家河畔泪纵横/痛吊故父/不孝子/洗面泪倾盆。《家祭》:秋风瑟瑟雨淋淋/黄花白花飘灵门/尽托哀思满堂裔/未尽孝意少一人/游子不忘严父爱/赤心难报养育情/丙申十月家祭后/来年九泉招故魂。来寄托我对父亲无限的哀思。
听家里人说,父亲生病的当天还给家里挑红薯、搞秋播、做家务,当晚深夜父亲起床上厕所时,突然动弹不得,母亲马上叫醒兄长把父亲扶上床,天亮送到乡镇卫生院,被诊断为高血压脑溢血,住院抢救治疗,第三天医治无效病逝,享年才刚满60岁。父亲走后,他所在单位领导、身前好友李叔叔、方圆十里的乡亲都赶来我家吊唁,献花圈,为父亲送行。
父亲原是靠挑力来维生的,那时和他一同出去挑力的大都因吃不了苦而返回老家,唯有父亲还能坚持那份力气活为家里换来几个打杂钱。58年大跃进时期,父亲被招为国家的一名正式职工,后来成为四川达县公路养护总段的一名养路工人,这令当年许多半途而返的同龄人很是羡慕,他们后悔那时要是能像父亲那样坚持一下不也熬过来了。我们全家也因为有父亲这样一个国家正式工人而倍感欣慰和自豪,特别是在我后来应征入伍时,由于出生贫农,来自工农家庭,根红苗正顺利通过政审的重要原因。父亲识字不多,话也很少,只知踏实工作又很负责任,时常给人满足、自信、无忧的感觉。公路总段把他分到石梯道班,班里又把他分到小组,任父亲为组长,手下三五个年轻人,租几间民房,配几把铁楸,十字镐和一台手推车。父亲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用手拉风箱把早饭做好,红薯米饭,一菜一汤(泡酸菜和米汤),然后把洗脸水烧热再叫醒几个年轻人起床洗脸吃饭。年轻人很尊敬父亲,一般不叫组长,而是叫“杨老师”、“杨叔叔”。吃完早饭父亲要带领几个年轻人扛铁锹、推车到几里外去修路养路,一直到下午三点才下班做饭吃,一天只吃两顿。父亲非常热爱那份工作,又很细心,凡经他走过的路段,比鸡蛋大的铺路碎石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特别是春节期间车辆增多,客货载重量大,会加快路基路面损坏,父亲把其他的工人放回家过年,他却独自坚守岗位值班养路。道班和总段对父亲的工作特别放心,领导既器重他又尊敬他。省交通厅和总段的每次路况检查,由父亲负责的路段全都是免检。每年单位都要把“五好战士”(先进生产工作者)的“喜报”寄到家里。
父亲每月只有30元的工资,10元生活费,10元寄回家秤盐打油,10元留着人情事故或应急开销“三三制”计划开支,这在六七十年代对于父亲来说是很殷实的。父亲没有别的嗜好,唯独好抽叶子烟,每月两斤要花去10元零开销的2/3。父亲最喜爱穿蓝色劳动布中山套装,耐磨耐穿,一套要穿好几年,穿旧了就给兄长穿,兄长穿后又改成小件的我再穿,我穿了后把好一点的布料剪成大小不等的布块用作打补丁。国家每年都要供应给职工定量的猪肉、粉条、红糖、海带等副食品,凭票购买,父亲平时都舍不得吃,将供应票放到年底一起购买,所以,每年春节的年货我们家里基本不用买,全都由父亲托人捎回来。
父亲除了在单位是业务骨干以外,还多才多艺,木工、石料加工、竹器活、砖灰、泥瓦“五艺”具全,用现在的话说是个难得的乡土工匠人才。每次父亲休假回家都要把所需的农用家具,生活用品全部制齐修好,这会给家里省去一大笔开支。父亲不但给家里制家具,还经常抽空为他单位附近的老乡帮忙献艺,比如编背篼、打水缸、修石磨子等,乡民们要给他报酬都被父亲谢绝,父亲说,我是国家职工,每月有固定的工资。乡民们只好变着法子回报,每逢年过节或大小喜事都要排队轮流请父亲去玩,还要经常送些腊肉、鸡蛋、红薯粉等土特产,每当我和兄长去看望父亲时,他都要把这些土特产满满的装上一背篼让我们背回家改善生活。
父亲58岁因视力模糊单位批准他提前两年退休,那时我兄长恰好赶上国家“接班”的“末班车”子承父业也成为父亲单位的一名养路工人。当时农村正好遇上土地下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一方面积极协助村组干部落实政策,一方面挑起家里重任,翻地、犁田、栽秧、除草,农活家务样样能干,抵个全劳动力还要强。虽然退休在家里也是退而不休,把他的手艺特长全都用在了乡亲们的身上,成为远近有名的大能人、大忙人、大好人。父亲在单位每年都是先进生产工作者,回到农村家中各方面也都是积极分子,不管是响应党的农村政策还是对新鲜事物和先进技术,都是反应快、接受快、吸收快、执行快。当时四川正在大办沼气,父亲白天干农活晚上点着煤油灯打沼气池,很快,我们家成为生产队和全村第一家用沼气烧开水、煮饭、照明的示范户,好多村民乡亲都到我们家参观、学习,请父亲去当技术指导忙得不亦乐乎。
与公路打了30多年交道的父亲退休在家仍然没有忘掉老本行,一有空闲时间就从家门口地坝边开始修路,一直修到杨家河畔磴子桥,在不影响村民责任田的情况下,尽量把路基加牢、路面整平,每天把家里烧过的二碳灰加些河里的沙子整整齐齐铺在路面上,晴天没有泥、雨季没有水,在当时成为全村天晴下雨都可穿布鞋行走的第一段简易连户“硬化路”。每遇夏天雨季,河边磴子桥的石头会被洪水冲跑,父亲就抽空把石头从下游河底捞起来再将磴子桥稳稳当当地搭好,这给上学的娃娃和过路赶集的行人带来许多的安全和方便。父亲唯一的愿望和梦想就是有朝一日村上能真的通上水泥路的话,他就在村里做个义务养路工人。而今,每当我坐上侄儿的车从涌兴镇行驶在宽敞平整的通村水泥路面,通过刚修好的磴子河桥回到家门口院坝下车时,心里默默地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村上的通村到组连户水泥路已经修好,由六、七十年代老村长的儿子通过特设公益岗位成为全村的护路员,还有退居二线的老党员生产组长也是杨家河磴子桥段的义务护河河长。
作者简介:
杨志贵(草根山民),四川渠县涌兴镇人,陕西紫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连续五年被评为国家优秀公务员,先后20次获陕西省“促进就业”、“岗位学雷锋”先进个人及“百名优秀新闻撰稿人”等并受到陕西省人社厅、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安康市委市政府、紫阳县委县政府等表彰奖励。5000余篇稿件分别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劳动保障》《中国社会保障》、作家导报、大西北诗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当代陕西》《陕西文学界》《陕西诗歌》《陕西人才》、中国诗歌网、中国原创文学网等报刊网站发表。代表作分别获全国政协教科文、中国新闻社、中国诗歌、陕西“民生好新闻”十个一等(金)奖及30多个奖项。作品及事迹入编《全球减贫案例》、中央党校《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践行"三个代表"风采录》、人社部《共和国脊梁》及《中华名人文论大全》等,2007年获人类主流人物研究院《探索之旅》"国际优秀科研学术成果探索奖"。个人辞条分别收录“百度百科”并入编《当代名儒》《中华名人大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著有诗歌《草根》、散文《芳草》、杂感《百草》、新闻《山花》、人物《创客》、论文《秋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