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我的母亲(外一首)
周希华
独在异乡为异客,清明时节思母亲。87年17岁的我,从济南当兵来到辽沈军营,99年转业葫芦岛渤海造船厂至今三十多年来,每当听到有关母亲的歌曲,我都会触景生情眼含热泪地想起母亲。我八岁时母亲去世,对母亲的记忆甚少,人生缺失母爱是我永远的心痛。关于母亲零散的往事,都是听父老乡亲和亲朋好友讲述的,大家对母亲赞赏有加,都说她勤劳善良,朴实正直,邻里和睦,尊老爱幼是一个贤妻良母。可好人命薄,由于母亲积劳成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78年寒冬时节,33岁的母亲因肝化腹水和心脏病去逝,从此我就成了没妈的孩子。
我写文章十多年来,先后在全国各地报纸网络发表几百篇,20多次获奖。关于回忆母亲的文章,我还是第一次写,其实我早有想法,就是不知如何下笔,以免触碰我敏感自卑的心灵。45年抗日战争胜利母亲出生,那是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母亲结婚后,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姐弟三人,一生都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爷爷分家之后没有住房,母亲想方设法东拼西凑,和父亲一起搬砖和泥,亲手建起三间土坯房。母亲每天早起打扫庭院,担水抱柴,喂养禽畜,生火做饭,我家烟筒在村里总是第一个升起炊烟,一家人粗茶淡饭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母亲勤俭持家为了吃饱穿暖,总是想方设法就地取材,春挖野菜,夏拾麦穗,秋捡地瓜,冬腌咸菜等,尽力调剂改善我们的生活。我特别喜欢吃母亲烙的焦黄软香的鸡蛋饼,妈妈煮的地瓜玉米粥,炸的藕合茄合,炖的白菜粉条豆腐,蒸的玉米饼和窝头等,都是我记忆中的美味佳肴。母亲心灵手巧,织毛衣和针线手工活大家都说好,她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她裁制的衣服被褥经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自我出生后,身患心脏病和肝化腹水的母亲,常年求医问药,拖着病体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在缺医少药温饱不能解决的年代,经常住院治疗,使家庭更加贫困,从此母亲性格也变得多愁善感少言寡语。记得有一年夏天,父亲骑自行车驮着我去县医院看望母亲,母亲舍不得吃给了我一支二分钱的冰棍,又凉又甜非常好吃,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到冰棍,第一次出远门看到高楼大厦电灯电话。听姐姐说78年大年三十,滴水成冰,积雪封门。母亲出院和父亲风尘仆仆地回到家里过年,清理积雪推开屋门,看到我们姐弟三人偎依在炕上,渴了就喝冰雪烤化的水,饿了就吃硬邦邦的窝头咸菜,冷了鞋里垫上棉絮和草。看到缺吃少穿空荡荡的家,此情此景,父母来不及休息就顶着风雪严寒,搀扶着去姥姥家借年,借来一袋地瓜干和少许年货,回来时因雪深路滑,父母满身疲惫地天黑才回到家,一家人难得团聚在一起,五味杂陈地吃着年夜饭,这是母亲度过的最后一次春节,也是我家一次终生难忘的春节。
记得78年的寒冬季节,傍晚村广场播放露天电影《李双双》,喜欢看电影的母亲早早地吃过米饭(病号饭),拖着病体坐在椅子上,搂着八岁的我看电影。演出中不知不觉地妈妈睡着了,头歪向一侧再也没有醒过来,当时我在母亲怀抱中全无察觉,被人发现后七手八脚地抬回家,慌乱中母亲的一只鞋子还掉在路上。当晚家里忙乱无序,小叔抱着我到爷奶家暂住。由于家庭贫困没钱买棺材,母亲的遗体安放在屋中央搭建的床板上。寒风夹杂着雪花,刀割一样无情地刮在人们脸上,参加吊唁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心情凄凉凝重,无不为这个风雪飘摇的家庭感到惋惜。左邻右舍互帮互助,用借来的砖块垒砌母亲的墓穴,年幼的我没参加出殡仪式,被好心的邻居四大娘抱到家里,给我煮了碗热乎乎的鸡蛋面,让我至今感动难以忘怀。
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内心是多么脆弱无助啊。没妈的孩子像无根蓬草,在父亲和爷奶的关爱呵护下,我渐渐长大,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参军入党,兴船报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由于母亲去世,我当兵,姐出嫁,哥打工;家庭变故,生活重担,致使孤苦伶仃,体弱多病的父亲,在93年麦收季节,我23岁军校毕业前突然去世。从此家乡再无父母牵挂,我成了没家的孩子,成为故乡的过客。2004年父母墓地动迁,我请假回到了故乡,按照习俗定制两口棺材,重新安葬父母遗骨,并立碑纪念,尽我一份微薄孝心。我和妻儿也多次回家,来到父母坟前点香上供祭拜,逢年过节给父母烧纸祈祷,宽慰自己的心灵。
打开思念母亲的闸门,就像波涛奔流而出,滋润我干渴的心田,带给我无限温暖和力量。我身上流淌着母亲的血液,我的生命是母亲生命的延续。我继承了母亲的优秀人品,善美心灵,踏实工作,诚实做人,多次荣获优秀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等称号。我感觉母亲并没走远,时常就在我的身边,陪伴我祝福我。母亲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梦乡,醒来泪湿衣枕。故乡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对母亲的怀念是无限的,而文字是有限的,就此含泪止笔。
回忆心酸往事,珍惜幸福生活。中国走进新时代,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城乡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了,实现了百年复兴的中国梦。如今,家乡成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美好蓝图已经描绘,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初具规模。我们住着温暖宽敞的房子,吃着健康丰富的食物,穿着舒适的衣服,工作稳定出行有车,有养老医保等福利待遇,农村也实现了机械化耕作收割,我们都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一切足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你们的孙子在我的感召下也兴船报国,喜结良缘全家幸福。愿来生再做我的父母长命百年,共享天伦之乐,你们安息吧。今晚我安静地坐在电脑旁,观看电影《李双双》,任思绪纷扬,重新穿越到四十多年前,重温那场刻骨铭心的电影,用此方式怀念母亲,别有一方滋味在心头。
★怀念我的父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清明时节泪飞扬,二十三岁我父亡,恍如昨天梦一场。
魂牵梦绕父慈祥,品德高尚我榜样,音容笑貌父犹在,父爱相伴我心海。
父亲身材个头中,通情达理情义重,诚实善良言行正,人格魅力品行忠。
三十年来永不忘,为人处世热心肠,父亲犹如一灯塔,光明前程全靠他。
父亲之歌真感人,温馨回忆泪难忍,不由自主想父亲,酸甜苦辣咸滋味。
爷奶养育五子女,大叔小叔两个姑,父亲家中是长子,终年属兔五十五。
父亲出生三九年,拼搏一生苦奉献,急病去世九三年,感人故事说不完。
父亲一生多磨难,摸爬滚打在农田,全家生活顶梁柱,从小劳动闲不住。
上学机会给两弟,排忧解难为父母,担水劈柴扫庭院,养殖禽畜把钱赚。
难活累活抢着干,主动扛起家重担,春种冬忙夏秋收,吃苦在前享在后。
爷爷小叔笔墨好,红白喜事村委找,大事小情毛笔字,龙飞凤舞鹏展翅。
父亲地道庄稼汉,经验丰富又能干,一手多能样样行,热情好客笑脸迎。
牲畜有病和买卖,七灾八难招手来,扶危帮困乐助人,亲朋好友常串门。
父亲说话讲公道,调节矛盾有妙招,撮合姻缘是月老,邻里和睦都说好。
吃亏是福做好人,吃苦耐劳负责任,不计得失做好事,亲朋好友竖拇指。
好人好事浮眼前,不计其数写不完,赢得生前身后名,父老乡亲都好评。
母亲名字刘光兰,肝化腹水心脏病,打针吃药常住院,七八年死三十三。
子欲孝而亲不待,感慨万千涌脑海,父亲一生有大爱,宽容理智有情怀。
忆我年幼父照顾,知冷知热手心捂,竹筐背儿来看护,串门劳动不耽误。
家庭困难不怨天,日夜操劳多赚钱,抚养三孩不说难,穷且志坚众人赞。
含辛茹苦爹当妈,供养儿女全长大,行家里手能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
春夏秋冬忙生产,披星戴月干不完,粗茶淡饭缺衣穿,人间冷暖都尝遍。
父亲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想在前,爷奶体弱年龄高,父帮耕地种秧苗。
小叔工作教书忙,农忙时节父来帮,父亲勤俭细打算,烟酒糖茶酱醋蒜。
积攒蔬菜粮油肉,招待亲朋和好友,土地承包到我户,辛勤劳动穷变富。
天道酬勤干劲高,家庭生活逐年好,父亲攒钱八五年,购置建材石瓦砖。
推倒低矮土坯房,亲朋好友都帮忙,出工出力人气旺,盖起新式砖瓦房。
住进新房心敞亮,儿女长大吃细粮,父亲笑容挂脸庞,迎来幸福好时光。
慈母早逝姐如母,洗衣做饭下农田,姐姐出嫁好儿男,父亲劳累心也甜。
西屋盖完八七年,接兵干部来家看,辽沈军营父想念,参军梦想我实现。
哥哥济南常打工,孤苦伶仃衰老翁,家事全凭父依靠,父亲急躁更唠叨。
父亲在家很孤寂,宽心解闷电视机,姐姐顾家真孝顺,为父排忧争口气。
姐带外甥看父亲,父把外孙手举高,坐他肩头逗玩笑,天伦之乐抛烦恼。
重庆军校九一年,吃上皇粮公家饭,父亲在村脸好看,田间地头忙得欢。
家里贴着儿照片,住院照片随身看,亲朋好友说不完,逢人就夸心里甜。
父亲来信叮嘱我,好好工作爱祖国,每次探亲回到家,高兴忙碌全为我。
暑假回家九二年,父亲济南住医院,额头皱纹染白发,孤单背影心不安。
当年父亲是军属,受邀八一招待会,乡镇领导敬酒杯,光荣之家心宽慰。
麦收时节九三年,军校毕业返乡前,好命不长不如意,父亲病逝儿悲泣。
爷爷奶奶失长子,奶奶哭瞎眼两只,白发送走黑发人,亲朋好友悲痛忍。
爷爷弥留梦话讲,想我回家穿军装,国庆结婚九五年,祭拜父母回家园。
我儿新生九六年,奶奶恰好刚离世,生命轮回是天意,子孙绵延是好事。
坟地动迁零四年,父母棺材放骨灰,立碑跪拜来纪念,缅怀父母心安慰。
百年复兴大变样,脱贫致富奔小康,父亲愿望已实现,国强民富梦已圆。
济南规划起步区,孙耿建设快发展,美丽宜居戴官屯,旧貌新颜换人间。
儿居福地葫芦岛,兴船报国生活好,荣获先进生产者,优秀党员不骄傲。
积善之家有余庆,福报子孙有德行,孙子外孙大学生,喜结良缘职务升。
父亲名字周朝辛,来生还做我父亲,呕心沥血无怨悔,我为父亲而欣慰。
六天泪写今停笔,父母之灵请安息,忠孝两全为父母,含笑九泉已瞑目。
作者简介:
周希华,1987年济南入伍,1989年入党,1993年重庆后勤工程学院毕业。文章被学习强国,凤凰网,腾讯网,中国诗歌网,中国日报网,中国船舶重工报,辽宁职工报,葫芦岛晚报,济南日报等全国几十家报刊融媒体发表,荣获全国各省市主题征文十多个奖项,多篇文章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