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胜兵 周彩萍 编辑/黄长松
徐志摩说:一个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你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而是对方认识你多年后仍喜欢和你在一起。
也不是你瞬间吸引了对方的目光,而是对方熟悉你以后依然欣赏你。
更不是初次见面后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而是历尽沧桑后,由衷倾诉说:认识你真好!
0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恩师方晔。方老师中等身材,留着标志性的小平头,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走起路来,腰板挺直,脚下生风。在我的印象里,方老师是一个极和善、极阳光、极正直的人。
方老师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老家在孝感市卧龙乡,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朱湖,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从一个普通教师到中小学校长到学区总支书记;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到即将退休的老头子,方老师扎根朱湖,执著教坛,甘为人梯。
教了大半生语文,桃李满天下,拿起教鞭,方老师就激情飞扬,侃侃而谈,把一身的才情发挥到极致,把文学的火种播撒到一届届翱翔的翅尖。
方老师的学生里,不乏优秀。方老师的人生,也不乏精彩。那种踏实,那种只有在自己的白云黑土上,才能被激发的主人翁精神,是因为方老师把朱湖当成了故乡,在播种,在耕耘。
02.
初识方老师,缘于年初孝感晚报黄长松老师及几位文友专程驱车来我毛陈家中,对我采写的《东莞爱情故事》进行补充采访。记得那天晚上九点左右,小车在我所在小区大院停稳,车门打开,一位五十多岁、留着平头的中年男子就跟我打招呼:“你就是农民工小汪吧!人参乌龙方晔就是本人,很高兴认识你!” 随后,方老师与我亲切握手。

上到客厅,方老师又向我介绍随行的各位文友。整个开场白,亲切随和,对我这样一位初次相识的文学新人,没有一点架子,并给予了极大的尊重。
温文尔雅,平易近人是方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
03.
真正认识方老师还是得益于致远读书会和公众号。之前,常听人说起读书会有个老师叫方晔,是副会长兼公众号的副主编。后来,我经常在报刊和平台上读到方老师写的散文、随笔、诗歌等。方老师文笔豪放、情感真挚,用心码字,富有感染力。
方老师的散文《最美的季节》,把夏天朱湖美景描绘得生动传神,令无数读者心生向往!文中的这句,“不知醉了多少游人的心,写坏了多少文人的笔。”让我记忆犹新。
长篇叙事诗《大美朱湖我的家》深情讴歌60年来朱湖发生的巨大变化,描画了一幅人民幸福生活的图景。
工作之余,方老师除了含饴弄孙,还热爱旅行,去户外遇见美景,随手一拍,就是惊喜。方老师偶尔也写一些旅游札记,描绘自然美景,抒发游乐之情。文笔从容、灵动、大气,凸显出一个户外人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品性。
04.
有人说,认识一个人,一定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方老师显然不属于前者,因为方老师算不上颜值出众的帅哥,但是其才华和人品却让我愿意走近。于是,我就主动加了方老师的微信,我们成了好友。
(方老师在朱湖湿地公园游玩。)
加入读书会后,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读书会和公众号平台。从工作中看到,方老师不遗余力推送新人新作,默默编辑,甘心为他人作嫁衣,经常改稿至深夜。方老师对选稿要求极其严格,力求精益求精。
有时,方老师为发一篇高质量的稿子,要与作者、编辑反复推敲,数易其稿。这样编出的文章,才能保证公众号的质量。在多如牛毛的微刊里,《致远读书会》公众号崭露头角,不能不说也有方老师的一份付出。
而今,已是年近花甲之年的方老师,一直活得很自律,风风雨雨每一程,都不负本心,不负遇见,活得认真。
05.
人与文都互相成就,呈现出的不凡品味,总是其最好的样子,最有力的担当。方老师的情怀、魅力、温度,时刻影响着周围的人,也包括我。这是我对方老师的第二印象。
出于对方老师的信任与尊重,我一有新作,就发给方老师看。方老师看完后,总能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而且眼光独到,一语中的。
我蹒跚学步的文学路上,得到了太多好心人的帮助,尤其是方老师。前不久,我写了一篇随笔《我文学路上的三位老师》,方老师看了后留言道:“写人物是最难把握的,尤其是她(他)的内在的品性。这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小说可以虚构,所以一定要拿捏好语言分寸,把人物刻画得恰到好处,让读者易于接受。”
对于方老师独到的见解,我与几位文友深入交流后,大家都深有同感。我相信,这种领悟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一定是在夜以继日的写作中顿悟出的经验之谈,着实让人钦佩。
以前指导过我的三位老师,他们的文学水平和“科牌”出身的方老师没法比,甚至可以说是“小儿科”。我打心底只认方老师,并把方老师当成自己的师傅,经常找机会向方老师请教。我试着把原来的旧作《逆三国之浴火重生》发给方老师。原本以为不会得到回复,没想到两天后,收到方老师的大段留言。
方老师肯定了文章的亮点,说我对三国人物与事件都很熟悉,随手拈来,皆成故事。语言上采用古代白话的形式,增强了可读性,有点意思。
方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好像急于编故事,文章转换和情节处理上让人纳闷,而且错字连篇,写作态度不够严肃。”
最后建议:“能不能不要一连写七章,太长了,读者有阅读疲劳。搞成长篇连载,更吸引人些。”方老师的一番肺腑之言,令我感动不已。
06.
关心新人成长,提携新人进步也是方老师的一贯作风。方老师不止一次建议我参加读书会的活动,向读书会公众号投稿。如方老师曾告诉我,七月份分享主题是写一些与小动物的故事。我完稿后,先发给方老师斧正。方老师提出文章不要急于发表,要反复打磨。方老师的严肃认真、热情直率,给我留下了第三个印象。
方老师不仅在职责内对文友文章字斟句酌,帮忙润色提炼,以求达到发表水平。职责外也经常帮助新人找到组织,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简卓敏、吴双英两位书友都是朱湖籍文学爱好者,她们找到方老师希望加入作协。方老师自然乐见其成。热情地指导她们填写会员申请表,按要求收集整理资料,与孝南作协主席团联系入会事宜,并亲自把资料送到相关领导的手中,确保了今年六月份两位书友的顺利入会。
这种“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行事风格给书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7.
还记得去年6月份,读书会定在朱湖召开,方老师是主持人。可临近开会的十几天,适逢父亲病重。方老师只字不提,照常筹备,并忍受着煎熬,在父亲床头吞泪咽悲,挽断衣袖也留不住的,是不得不面对的,那份慈祥的失去。
6月16日,85岁的老父亲不舍地离开了与患难与共的老伴,告别了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去了另一个极乐世界。
那段日子,是方老师万分隐忍,万分崩溃的日子。方老师一边工作,一边尽孝。父亲走后筹划丧事和“守七”,还要挤时间按计划筹备读书会,衔接会址,生活招待,确定会议流程等。
时间紧,任务重,方老师没有辜负读书会和书友们的期待和信赖,圆满完成了读书活动。这一活动,让许多书友对朱湖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
一诺千金,一言千斤,方老师承诺了,就全力去做,并力求做好。真乃至诚至信之人,令人敬佩,令人仰慕。这是方老师给我、给书友们最深刻的印象。
方老师的谦逊善良、热情诚恳、正直无私的品格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