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光芒在闪耀 (散文)
作者/徐进云(山东莒南)
我们生活在当下这样美好的社会里,每时每刻都有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和助人为乐等等好人物好事迹不断涌现。这些善行善举,是闪耀在大家身边的人性光芒。
万里星空中,有咱看见和看不见的璀璨明星,它们不因人们看见如否而闪耀;茫茫人海里,也有大家知道和不知道的好人好事,她们不为有人知晓如否而存在。

壬寅初春,我村里一位男青年突然心脏骤停,经在县医院抢救治疗,虽暂保生命但仍不省人事,就转市立医院,可仍找不出病因。老少两家花光积蓄并多方告借,又在网上“水滴筹”栏目求援。
村上“两委”立即在全村发起“献爱心捐助活动”,党员、干部们带头捐款,广大村民踊跃参与。八十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来了、特困户来了、长年吃药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也来了、刚刚在北京花掉二十多万元做心脏手术的一位村民的丈夫也来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村民约上儿子也一起来捐款了、还有租房暂住的外村人也慷慨解囊给予捐助。一个工作日上,就为患者捐助医疗资费近一万五千元。
或许那点钱,用在查不出病因而长期昏迷的患者那里,顶不了几天的医疗费用,但大家的一片爱心,恰如雪中送炭一样,给这个家庭送上了一份温暖;又像给在黑暗中拼命挣扎的患者,点亮着照路奔往新生的一盏明灯。大家的善举,至少是给这个家庭和患者添了一把战胜病魔的干劲。目前患者早已恢复意识并在家康复治疗。
村上人就这样急人所难,领导一呼村民百应。百舸争流中,舵手是航向的主导;群雁翱翔里,头雁是领飞的主心骨。在崇尚精神文明的新时代里,党和政府就是文明新风的带头践行和倡导者。

村上这位青年患病期间,同村籍一位在城里就业的乡邻知道后,立即为患者捐助医疗费六千元,并不愿留名字。这位从村里走出去的乡邻,靠拼搏奋斗事业有成,乐善好施作风一贯,热心家乡的公益痴心一片。 村上十几亩公共墓地曾是荒冢一片。前两年春天就有他出资购得数千株松柏树苗进行绿化,因缺乏管理,加上放牧被啃食等,绿化效果很不理想。今春,他又慷慨出资数十万元,为公墓修建了一圈简易仿古式围墙,还配套修建了道路、排水系统,并又再次购进树苗补栽进去。
广大村民对先人的安息地能得到这样好的保护和绿化、美化,十分满意,纷纷以不同方式对这位乡邻表示感谢和赞赏。有人提出,要我专门写写这位家乡人为大家办好事的情况。我通过他人间接征求了当事者的意见,这位乡邻表示:为父老乡亲办了那点儿事,没必要去张扬。
村上父老乡亲崇尚和赞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着“扬人善即是善”的中华传统美德;奉献者以甘旨回馈乡人,又不愿引舆论关注,彰显了这位乡邻高调干事又低调为人的处事格局。
同属鸡目雉族的家鸡和野鸡,家鸡下蛋后“咯咯哒”叫个不停,或许那是它们在向主人示功;野鸡产蛋后“草棵里隐”,或许它们并不喜欢让“别人”知道,这都是动物天性使然。有品位的人,善行善举不断出现,他们对自己的作为总又不事渲染。这是人性光芒闪耀中的至高境界!其精神,恰如天际的星光,闪烁是永恒的,不管人们是否看得见。

今年大年初一,在城里就业的一位堂侄给乡邻们拜年时,无意中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九八七年,他老爹在家盖屋,将施工活儿包给村上施工班子。在安放门窗过眉石时,老爹帮着往上抬石头,因脚手架不牢而塌,他被石头压成重伤,在县医院被初诊为高位截瘫。后转省城医院,花掉巨额医药费后勉强有了拄拐活动功能。期间,他老爹曾对自己的伤害归怨于施工班子,加上住院等治疗的花销太大,所以那盖屋施工费就没有结算给人家。不久老爹又罹患喉症,做了切除手术并失去语言功能。经过两次生死的折磨,老爹的那盖屋工费结算一事就拖到如今。更难能可贵的是,施工班子人员们,也都自知对施工事故应该担责,还又各都见谅伤者的巨额医药费以及因伤致残,就自始至终没人提起想要结算那份账务。
那时我堂侄正在上学,全然不晓个中事。当这会儿知道后,立即表示应该了结这份账务。年初五这天,经中间人协调和评判后,我侄以原定施工费额的十倍钱数,付给了人家的施工费。当中间人将钱送给大家时,都纷纷表示不愿再收这钱,有的人干脆托中间人把钱又给捎回来!结果都被“欠账还钱,理所当然”为由,劝他们收了账。
三十五年前的施工事故,没有引起纠纷或讼事,这本就是乡邻间相互都有的美德所致。如今又在相互敬重的氛围中得以圆满了结,乡邻们的美德再升华,人性光芒在当事双方的心中闪耀,也给村上人留下一段美好的善行佳话。
我闺女家在镇驻地经营农资,她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春播备耕时,房家岭村一位矫姓商户到店里提货,共计货款八百四十元。各种原因导致,只收了买主二百一十元。买主回家盘账时知道了这事,马上返回镇驻地将少收的六百三十元钱送给店里。谁说“无商不奸、无商不诈”?这位同样经商的娇先生,业务中不乘人一时迷糊去贪图意外之财,分明彰显了其重人格、轻财利的高贵人品。
当下的日常社会生活里,芸芸众生,熙来攘往,早已不像古人所说的市井做派“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了。相反却是人
们之间相互敬重、尊让和互助。人性之光在包括商务的社会群体活动中闪烁,照耀着你我他共同前行。

今年春旱严重,春种土地早已干得燥裂。一古稀老人在菜地上轮着镢头刨地准备种土豆,一镢头刨下去,掀起一个狗头大小土坷垃。村上一位老乡邻兄弟,开着手扶拖拉机也要去耙地,当路过这里时,看着老哥以最原始的方式斗土地,便就连个招呼也没来得及打,就把拖拉机开进老哥菜地里。因地硬,需要费大力压着机子操纵杆儿才能耙得下;又因地短,需要不停地掉转机头才能耙得匀。三五个回合耙下来,老哥的菜地暄松适种了,老弟却累得气喘吁吁了。这位老弟是忙人,总有干不完的活儿。给老哥耙地的功夫里,肯定耽误自己的活路儿了。在这段事里,我就是那刨地人,是这束人性光芒的受益者。
因为岭上春地干得厉害,春种被拖到立夏。本家老叔要我和一位兄弟帮他去岭上种玉米。我们分别带了抽水泵和机播器械,在给老叔播完并喷水后,老叔告诉说:邻墒的这家地块今日也要种,愁着弄水抗旱至今没来人。这地与叔邻墒的人,是位双股骨头坏死残疾人,走路都要拄着拐,从几百米外往地里弄水,对他肯定是件大难事。动了恻隐之心的我,也想发一次人性光芒,学着帮我耙地的那位兄弟的精神,帮助一下这位有困难的乡邻爷们。
于是就跟我的老叔和兄弟一说,他们十分赞同。我便电话催促那位爷们,送来种子和化肥,俺几人用机子给播上种,又用水泵给喷灌了个吧小时,爷们的半亩玉米就种好了。事后那爷们送钱给俺买油以作酬谢,都被婉言谢绝。
村上人在农事上相互帮忙,原本就是这样平常,算不上什么“伟大”。但萤光虽弱,亦可减少黑暗程度;滴水之润,也能泽被一禾的枯萎。人性光芒完全不同于其他自然光那样稍纵即逝,它是可以像奥运圣火那样,在人们中间相互传递的。有人性光芒闪耀的地方,就会多点温暖,少些冷漠。人们共同前行的路上,就会少些坎儿和绊子。

宣扬和光大传统美德中的人性光芒,是我近些年来自愿拾起的一份责任。用笔去记录和宣传身边好人好事,起到一个为人性光芒揭去遮挡、拨散云雾的作用。
村上一位老人因病卧床十余年,儿子一家人悉心照料始终如一,老人没受丁点委屈。我和一位爷们一起将这家人的孝老行为整理后,刊登在莒南《孝道文化》上;一位聋哑妇女在更年期的三年时间里,无分昼夜到处乱跑不知归家。期间得到村上许多父老乡亲给与的关照。我将此事写出来后,在现代媒体的网络文化平台上被推送转发;去年我又以《感受身边的那些美好》为题目,记录了所经、所见和所闻的一批好人好事,登载于《家乡》文学期刊上。
没了遮挡的璀璨光芒,必将如阳光一样照耀大地;少了云雾漫罩的人性馨辉,定也香飘四野,光照五洲。人性光芒可以传播,我愿做这一束束人间圣光的播火人。


作者简介:本人喜欢读书,热爱写作。从乡镇机关退休八年来,己有近百万字写作成果面世。家乡这片热土,到处都是我写作的高品位富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紧紧围绕:“讲好家乡故事”这个写作志趣,先后己有家乡事件、家乡人物等纪实性作品出版或刊出。其中,莒南县史志办编辑出版的《莒南抗日烽火》和《民间故事》、莒南县委党史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烽火岁月》、莒南党校《校刊》、莒南政协《文史资料》等,都有本人作品辑入。另有作品曾见诸于《沂蒙晚报》、《临沂日报莒南新闻》等。因家住农村,对身边农业、农民最熟悉,所以创作有大量以农村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其中小小说《鸡龙河上水清清》、《山杠爷的这一天》等;随笔散文有《乡村食文化锁记》、《乡村打铁匠记事》等。莒南《孝道文化》、《家乡》、《莒南艺苑》等刊物,曾经或一直都有本人作品登载。《太阳雨文学》、《经纬文化》等大号网络文学平台,更是本人众多作品即时面世媒体。并偶有文学征文作品获奖。本人系莒南县作家协会会员、莒南县文旅局聘任的《莒南艺苑》期刊特聘作者。

编辑简介:韩广华,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机关工作。从事新闻报道、材料撰写三十余载,先后在县广播电台、《临沂日报》丶《大众日报》、《中国人口报》、《农民日报》、《农村大众》、《山东人口报》、《致富月刊》、《党政周刊》(中廉在线)等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发表稿件2000余件。期间兼搞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华夏子孙》、《昨日军人》报告文学集。为开拓人生的情感和美的灵魂,我愿苦苦追寻,用文字来报效淳朴而厚重的乡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