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忆稻草人》
崔亚
过去,苏北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经常被西高的大运河(称里河)段用来泄洪走水,只能靠沤田(水田)为主刨食。特殊的水网条件致各种野鸟极多,它们为了生存也整天与乡亲们争食。每逢春播落谷时,它们便集体飞来吃那不花钱的大餐,嘴边边吃瓜边踩;高兴起来身子埋伏在池里揉,或翅膀扑打嫩芽嫩苗,农家很是无奈,只好学那诸葛亮巧施疑兵之计,在田头扎起无数的稻草人,聊其作“保护神”。
稻草人的作用是虚张声势的,以惊退下入秧池田里的谷种的天敌。令用草人驱鸟的人们意想不到的是,稻草人居然因此点染了水乡的春光秋色。如今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忆起童年,无不忆起那令人怀念的稻草人来。
我家乡的父老们扎稻草人,多是以秧池面积的多少和家庭条件来制作的。秧池少的人家或乏吃乏穿的农户只用稻草缠住柴把子或树棍,做出个与人大体相等的模型,再在其上肢绑上根竿梢,上系悬个竹杆,杆上另系几许乱草。这是种简简单单、毛毛糙糙的稻草人,但插秧池也可“震兵摄将”,野鸟们见了它,即惊惧,便不再冒犯秧池里的种芽和幼苗了。
秧池多或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农户,会以木条或竹棍做其骨胳,将稻草人扎得很细致,这种稻草人可是有下肢的,头上还必戴一顶没边治的斗篷或草帽,上穿鹑衣(破烂的衣衫)或披一件破蓑衣,下身还得穿条破裤。手巧的农家还要用油纸或旧白布替稻草人做头和手,将其脸上用墨汁画出目口鼻耳眉,或用棉花粘出粗粗的扫帚眉和飘飘的长胡子。这种稻草人被置放在田里后,总是一副风风火火的架势,很是逼真,驱鸟的效果自然也就好得多了,它可能护卫好大一片秧池呢。
不过,稻草人即便做得再似真人,还是“僵尸”一具,哑巴一个。久而久之,那些“老屁眼”的野鸟就能识出其中的破绽,先是飞往较远处啄食谷种,而后来便落在稻草人的身边进餐,再后来索性落在稻草人的身上拉起屎来,甚至做起巢来。
你有“关门”计,聪明的农人岂能没有“跳墙”法?于是一些别具匠心的农民便以春风频频特点将驱鸟的竹竿夹在稻草人的胳肢窝里,让其“持”着见风即鸣的蒲啸、竹嗡、金属片等,这种稻草人一遇风便能发出不同的响声,很是让野鸟心惊胆战。
下述几种效果好的稻草人:蒲啸稻草人,是在其手、膀和胸背各按一张竹片做的弓架,系上蒲片作弦,蒲片经风吹颤动后,能发出长长的啸声。美中不足的是,蒲片较容易被大风刮坏。
竹嗡稻草人,是在其身上多部位插上空心的玩具竹嗡,嗡口面向不同的方位,任何一方来风吹入嗡口后,竹嗡即会长鸣起来。风大声大,风小声小。人听了悦耳,可野鸟听了胆颤心惊。
金属筒片稻草人,这种人的左手上多悬有废铁皮筒或旧铁片等,右手则绑个木槌。这种稻草人的腰很软,风一刮上身就动个不歇,木槌也因此敲击起金属筒或金属片来,有风终日响个不休。
八卦玻璃稻草人,这种草人的一只手或两只手上悬有面盆大小的竹圈,圈上均匀地悬着十几块五颜六色的、香烟盒大小的玻璃片。有风来时,玻璃片就互相碰撞,“咣啷”、“咣啷”响个不停,不绝于耳,它还能在日光和月光下反射出陆离闪光的怪影,大有一夫当关,可护10来亩秧田的威风之神通。
旧时的稻草人是挺吸引孩童的,他们还为它编了一首儿歌:稻草人,稻草人,日夜不睡不打盹;不吃不喝不叫饿,下雨落霜不怕冷。稻草人,稻草人,看护秧池很认真;吓得鸟雀远远叫,人人夸你是功臣。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农村成立了人民公社,从之以后,其下面各大队有数个生产队,队队里反正有的是老人和孩子,于是多以人来护秧田,也好让他们混上一点极为珍贵的工分,于是田头的稻草人全都不见了。对此,现在60、70岁左右的老人,对此记忆犹新。
现在的人们为了驱鸟,会用红布条或破衣挂在菜地、大田里来护种子和嫩苗,及成熟的谷子、玉米,这是很常见的。但也看到有些人甚至动用农药、鼠夹、鱼网来毒杀、捕捉飞禽走兽,这是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如今,人们有时还会在电视里看到稻草人为题材的文艺节目,再就是常在电视广告里看到一个高叫“我不要做木头人”的女孩,不过所指“木头人”并不是在护卫秧田,而是在帮厂商推销价格不菲的妇女时代生活品——卫生巾。 现在的稻草人啊,远不及当年的风貌,在变异中失势,再也不见当年稻草人阵势了,人们也许永远看不到往昔人鸟温和的非暴力争斗场景了!
作者:崔亚,1967年8月出生,男,江苏省建湖县,现江苏克胜集团党委副书记,南师大人力资源专业,最高学历,现主要从事品牌建设、地方人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