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苦难年代(外一首)
陈润芳
他双手紧握车辕
绊绳深深地勒进了肩
弓着腰,绷直了腿
头低得快要贴着路面
全身冒着热气
汗水浸透了衣衫
架子车装满了六七百斤煤炭
就这样,父亲驾着车辕
叔父拉着牵绳走在前面
架子车缓缓地爬上一面坡
又越过一道川
再一次爬上一面坡
又一次越过一道川
渴了,就喝几口河水
饿了,就吞几口糜子面炒面
兄弟二人要爬数道山
越过几道川
把一车煤,用人力
运到几百里外的甘肃宁县
在集市上,他俩卖的煤价
比其他同行都要贱一点
因为他俩熬不过时间
三天两夜必须来往一趟陕甘
用卖了煤赚得多余的钱
买几十斤便宜的劣质洋芋
拉回彬县北极原
返回的路上
架子车走得轻快匆忙
装在车厢里的这些洋芋
就是全家数口人的口粮
车子还没有走到村口
父亲远远的发现
爷爷踮起脚跟、伸长脖子
举目向村口张望
父亲知道此时
家里人都已经是辘辘饥肠
踏进家门,父亲就听见
奶奶已经拉响了厨房的风箱
锅内的水开始“噗噗”作响
煮半锅洋芋、饱餐一顿
煮锅水可以充当“羹汤”
饿了,喝煮锅水也感觉香!
★母亲的学校
起初,刚当了民办教师
母亲任职于生产队的“简小”
学校位于村东边的山屹崂
教室设置在一口土窑
窑洞已经废弃多年
主人在里面堆放着柴草
栖息着不知名字的小鸟
院子里长满了各种野蒿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
母亲办起了一人一校
几年后,她任职生产大队的学校
学校设置在沟里的山神庙
去学校要下一段弯弯的坡道
山神庙的五间大殿隔断成教室
孩子们读书时摇头晃脑
沉醉的神情表现得惟妙惟肖
响亮的声音在山沟里回荡
下课后孩子们在庙院里打闹
有的追逐,有的嬉笑
孩子的笑声使母亲再无烦恼
后来,大队新建了所新学校
房屋是由上等的建材构造
母亲在新校工作到退休后
校舍由瓦房改造成楼房
智能电铃替代了口哨
操场上修建了塑胶环形跑道
上级给老师们配备了电脑
学校办学条件越办越好
老师的工资也愈来愈高
可惜的是学生越来越少
啊,母亲的学校
我愿你能抗住撤村并校的风潮
只要有更多的学生为你撑腰
任何理由也不能把你撤并掉
只有你的口碑越来越高
才能在教育改革中独领风骚
我的母校,我希望我以后回村
能看到新的校容校貌
不想听乡邻们的怨声载道
不愿看到校园里长满了凄凄荒草
作者简介:
陈润芳,男,陕西彬州市人。彬州市范公中学语文教师,副高职称,民盟盟员。爱好文学阅读与写作。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