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婚夫妇的“浪漫爱情”
——记我的父母的幸福情缘
苏志远
今年是我家父母苏家谟和韩敏师的金婚纪念日。75岁的父亲苏家谟是老公安出身,精神矍铄,腰板硬朗;78岁的母亲韩敏师是教师出身,一头白发,知性聪慧。50年前,他们在红媒我姨的介绍下相互认识、相互了解,走上了婚姻的殿堂。听我父母讲,他们50年前的婚礼很简朴,办理完登记手续,两床被子并一并就算结婚了。
在我父母的家中,说起他们的婚姻,是典型的五六十年代的婚姻,先结婚后恋爱。新婚不久的夫妻俩,相聚的日子没过几天好日子,就因为工作的关系各分东西,一直不在一起,他们鸿雁传情、望空相思,只有寒暑假才可以相聚,共享天伦之乐。
我母亲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工资不高,按照她自己的话说:挣三核桃俩枣的都捐给交通部了,要从老家齐河赶到潍坊劳改农场,与当狱警的父亲团聚。我的父亲是政法军人出身,虽然戎马一生,但心里一直最在乎的却是身边的那个她。但他们当时在工资分配上却高度一致,夫妻俩都把每月30多元的工资,拿回家贴补各自的老人和兄弟姐妹,(当时子女多,要把自己的工资补贴家用),他们十分节俭,但相互尊重,从来没有闹过矛盾。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1998年我的父亲患肠癌重病住院的时候,母亲一天一封短信,把自己的牵挂和思念写在纸上,字写得扭扭斜斜,但里面都是关爱。他们两人无论顺境或逆境,一直对对方恩爱有加。从相识到金婚,父亲说,我与你妈从来就没有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相伴50载,虽然难免也有磕磕绊绊。“每一次有分歧,大家都会冷处理,谁闹情绪了,对方就会不吭声,不接话,等对方火气快消了,再说点好玩的哄哄对方,就没事了,根本就不会吵架。想想当代年轻人对待婚姻的态度是不是就要离婚,简直使我们汗颜!
在山东齐州社区的居民都知道,晚年的父母总是形影不离。用邻居的话说,“就算上菜场买一捆菜,也要两人结伴抬回家”。因为上了年纪,夫妻俩都对彼此单独外出不放心,所以两人总是相伴而行。我父亲性格十分开朗,很乐观地说:就算是上台阶,四只脚的稳定性,也比两只脚要强。我就是老伴的一根拐杖。
2011年10月,母亲因为心脏早搏需要住院开刀,安装支架。为此从年轻时就喜欢玩的父亲,宁可委屈自己也要亲自照顾老妈。在住院的一个月时间里,他24小时地陪护着老伴,一步也不曾离开。吃饭、洗澡、换衣服、上卫生间,一切生活起居由父亲全包了。他说:孩子们伺候,我不放心。晚上困了,他就在病床边的沙发上休息一会。为了节省时间,方便晚上陪侯去卫生间,他半个月的时间都是在医院和衣而睡,没有半句怨言。
“越是上了年纪越是要珍惜眼前的时光。”虽然快到八旬,但他们这对老夫妻的浪漫情怀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去年我们去夏津泡温泉,还穿着泳装合了一张影呢。”老俩口养育了我们三个儿子,每年儿孙满堂在一起过年,家庭氛围,其乐融融。孩子说:二老健康长寿,幸福安康就是儿孙的最大的心愿。
说到今年的浪漫情人节,我的父亲可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要给我母亲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密而不宣,把我们搞得一头雾水。但最后还是食言了。父亲说,我本打算给你妈订购99朵玫瑰,但也太贵了,我心痛九十九朵玫瑰的价格。“再贵再好的玫瑰也会凋谢,但我这颗真心可是最纯正的啊。”我的父亲明明没有做到,但还是要进行狡辩一番。
母亲生日晚宴上,母亲点上那个蜡烛,(孙女过生日时,留下的);请老妈吃了个大餐,(孩子春节带回来的香酥脱骨的禹城扒鸡);喝个新鲜的果汁,(自己用果汁机鲜榨的);吃几颗巧克力,(孙子过春节时去各家各户拜年,人家给的);说个知心话,(这是自己最真心的);也是一种享受和幸福。我们儿女为父母的节俭品质,笑出了好多眼泪。
幸福健康的家庭各有各的妙招,幸福健康的老人总是恩恩爱爱。它让我们羡慕,让我们幸福着他们的甜蜜。
作者简介:
苏志远,男,山东省禹城市人,笔名:夙愿。高级政工师、高级企业文化管理师。早期从事文学创作,有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等散见于在《鲁北文学》《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等杂志、报刊,有多首诗歌散文入选全国诗集散文集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