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书法“大师”
——追忆家父的书法之旅
高士振
家父30多年为家乡无偿的贡献了自已全部书法艺术,被乡亲们称之为农民书法“大师”。
一、酷爱书法 勤读苦练
家父高选魁,1903年生于湖北省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索河镇梅池村高塆)。因家贫,仅读了几年私塾,十四岁就到汉口学徒帮工。但他渴望读书写字,每天晚上等老板与师兄们都睡得呼呼作响后,才敢悄悄地爬起来跑到马路的路灯下,将捡来的破报纸与旧书刊,拿出来边读边用石块在地上
学着写字,天天如此。后虽为生活奔波,但家父从未中断过。为了促进书法艺术的提高,他还认真地读了《四书》《五经》等历史名著,为练好书法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家父常说:“肚里无文章,笔下无功夫,要练好书法,必须要学好文化。”
二、为人师表 书艺大进
1938年10月,日寇进犯武汉,家父回乡避难。期间他一边从事农耕,一边又认真临摹历代名帖碑文,还经常帮助乡亲们书写对联、家信、田契等,颇得村民们赞誉。不久,我党派张执一(湖北汉阳人。1983年去世,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到鄂中敌后主持统战工作,为了掩护其身份,张执一与高纯一(湖北汉阳人,巳去世,曾任副部级高干)、万流一(湖北汉阳人,已去世,曾任武汉市园林局长),在索河镇创办了一所小学,起名为“三一”小学(取三人名子后的一字而成)。因家父在乡里的名气,被聘为老师(当时叫先生),负责教语文(当时叫国文)、作文(当时叫写文章)、书法(当时叫写大字)、珠算(当时叫打算盘)等课程。真正说来,这是家父行楷、正楷书艺发展的黄金时刻。特别在教授书法课时、为了让学生们真正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来的书法艺术,他严格要求,首先从点一|丿㇏等基本笔法练起。基本功练好后,再临摹正楷,因为正楷是书法中最难写好,最考究功底的字体。所以他从那时起不但教学生学写正楷,自己也专攻正楷。白天家父教完学生后,晚上自已也苦练功,一练几个时辰。开始坐着写,后来站着练,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写字姿式,叫做:站在桌前,两脚与肩相宽而立,腰直颈不弯,悬手紧握笔,眼随笔行,一丝不苟、一气呵成。为了让字个个苍劲有力,笔杆上还绑上几串铜钱压着练,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丰满有力。此时家父还刻苦临摹历代名家的字帖,书艺大进,不但善于行、草、隶等字体,尤精楷书。正因家父如此苦练,终于练出了连续站上大半天,悬手楷书,颈不酸、腰不痛、腿不软、手不乏力之硬功,并几十年如一日,就是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身患癌症的最后时刻也不改昔日书法之雄姿,实为罕见。
三、首出风头 苦练成家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家父又到汉口帮人代课,在执教之余,并代人书写私信、状纸、合同、对联、招牌等,别人愿给几个钱就接几个,从不相争,日子一长,义气与名气渐渐传开,叫代笔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一次一家大老板新建的店铺准备开张,为了讲排场,请了不少书法名家替他写招牌,如果选中将有重偿。经人推荐,家父也参加了,面对要写斗大的字,当时对家父来说还是第一次。家父曾说过:“写字功底不深的人,最怕字大,字越大,越好散架”。当十几张八仙桌一字排开时,十几位书法名家各紧握拳头大的毛笔,都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字体一挥而就,力争选中。家父看到这十分阔气的场面,又听说老板还是留过“洋”的大文人,早有几分胆怯。好在道喜与祝贺的客人们都围着那些早已在汉口十里洋场享有盛名的大书法家去了,家父桌前廖廖无几,使他的紧张心情放松了多好。他横下一条心,“丑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于是抓起大笔,活动活动手腕,运足气,摆开老架式,拿出了平生之真功,一气呵成了六个如斗的楷书大字,写完后,自感发挥良好。当十几位书法家都写完后,老板在众人的陪同下,一幅一幅的仔细观看,但都没有露出满意的微笑与点头,当走到家父桌前,不一会就脱口而出“写的好!就用这一幅”。他怕众人不知其中之道理,特加重语气地说:“此幅笔笔中锋,字字苍劲有力,丰满圆润,而且楷书最能给顾客正直、规矩、温和等良好印象,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字体”。老板一边说一边叫人拿来了12块大洋偿给家父。一时名声大震,附近一家小学由此特聘家父为国文兼书法教师,从此家父苦练书艺更勤了。家父认真地体会各家之长,并置于自己的笔下,自成一体,故楷书越写越纯正,越写越挺拔,不但整齐秀媚,而且还雄奇厚重。
1949年武汉解放时,为了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家父彻夜不眠地写了数以千计的标语口号,贴满了附近的大街小巷,使他的书法艺术第一次焕发出了革命的青春。
四、回乡务农大显身手
1950年家父响应党的号召,回到老家,参加家乡建设。由于他还精通珠算及会计业务,先后担任过合作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组、村、乡及大、小队的会计工作二十余年。他除了搞好会计工作外,还一直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用正楷抄写各类法令、布告、政策、口号等。家父写的蝇头小字一抄就是几天,写大标语一写就是成百上千,及时地宣传了各项政策与法令,将书法服务于家乡建设,使党中央、毛主席的各项方针、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大办兴修水利的高潮之中,在县里大型水库之一的黄金洞水库工地上,家父兼几个大片段的总会计,还负责整个工地的各类标语口号、宣传栏的抄写工作。在热火朝天的水库工地上,不管工棚上、树杆上、电线杆上、墙报上、山坡上到处可见家父端庄秀丽的楷书字,有蝇头小字,也有雄厚如斗的大字。值得一提的是,家父曾于1965年夏在家乡的大山上,写下了四丈见方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巨幅楷书标语。他亲自指挥社员按字迹挖地两尺深,然后填满石灰,即成了八个白字的巨型大字,几十里以外都看得清清楚楚,此幅巨型标语整整管了五六年之久,不敢说创造了中国书法大字之最,起码当时可以说是湖北省最大的巨幅标语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家父深深懂得:“民以食为天”,农村必须要认真执行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最高指示。为了让社员们坚守生产岗位,他不但带头下地劳动,晚上还及时将毛主席有关搞好农业生产的最高指示抄下来,写上无数条,贴满生产队的每一处,始终以宣传搞好农业生产为宗旨。在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中,家父将“老三篇”抄了一遍又一遍,公公正正地贴在大路旁的墙报上,生产队的办公室、学习室、文化室里。还把毛主席的语录抄上成千上万条,从村头贴到村尾。在整个文化大革命中,山乡没有出现过停止生产等不良现象,社员们都老老实实按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办事,好好生产,年年获得了大丰收,这不能说没有家父的一份功劳。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在毛主席去世的日子里,家父用自己的书法艺术不但充分表达了自己和山乡全体社员们失去敬爱领袖的无比悲痛心情。家父一边写挽联,眼泪一边掉在墨砚中,家父代表广大乡亲们用悲泪凝成了一幅幅挽联,并在生产队办公处精心设立了悼念毛主席的灵堂,还用了几天的时间,写了一篇篇悼念文章,高度赞扬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道出了家父与山乡广大劳动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无限怀念的深厚的阶级情感。
五、无私奉献一如既往
家父在家乡30多年中不知为广大乡亲们写了多少各类对联等,但从未用书艺换取分文物质及金钱,并常打趣地说:“我的书法是不值分文的,如果我用它去换取金钱与物质,反而贬低了我的书法艺术。过去是为了糊口,如今安居乐业,不但不需要以此糊口,而且我还要感谢广大乡亲们为我提高书法艺术提供了难得的练字机会,所以我几十年来还情愿倒贴大量的纸墨,以此交费学艺。我一生别无他求,只想将我苦练了几十年的书艺全部献给故乡人民”。由于家父有如此之心情,所以他认为:凡是找自己写东西的人都是对自己的尊重,因而不管有什么特殊情况,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身体状况如何,他老人家从不将求墨者拒之门外,用家父的话来说:“书法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与消遣,是一种延年益寿,清洗头脑、纯洁心身,有益健康的运气活动,特别是写春联,千家万户都贴在大门口,有很多人可以看到,并可以品头论足,吹毛求疵的进行比较与鉴别,这是很有利于促进书艺提高的极好机会”因此家父经常站在各家各户的大门前听各方来客们的评论,并过细观看,自己挑自己的毛病。家父还常说:“我不是什么大书法家,也不想登什么大雅之堂,只要社员们叫我写的我都写,不论大件与小件、重要与不重要,都认真对待,日久天长,这就是最好的练功与提高。”为此他老人家努力地写、勤奋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家父到了晚年便想尽一切办法为广大乡亲们多写些、写好些。特别是春节,家父从阴历二十七就丢下自家的一切家务,专心专意为乡亲们写春联。
解放后,家父在八十岁之前从未参加过任何书法大赛,更没有争到什么名次与荣誉,只是默默的为山乡广大社员们写了三十多年对联等。到了八十岁后才在省里露面。1984年春节前夕,家父参加了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春联书法大奖赛,他老人家用正楷书写了自作的一幅祝贺大奖赛的对联:“扬古今佳联绝句,讴时代新风豪杰,”不但是参加大奖赛的最长者之一,而且首次获得省级优秀奖。同年秋又书写了,“痛饮读离骚放开古今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的条幅,参加了湖北省老年书法汇展,荣获楷书优秀奖,这便是他老人家第二次获得省级书法奖。
六、拼搏精神 催人泪下
1985年元月初,家父吃饭常感吞食受阻,我专程将家父从乡下接到武汉大医院检查,诊断为食道癌晚期。医生说: “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抵抗力很差,最好是不动手术,回去好好调养调养,可能会多活几个月。”虽然我没有告诉家父,但他自知得了不治之症,感到自己再用书法艺术为乡亲们服务的时间不多了,决心早点回去准备为乡亲们写春联。由于我知道家父得的是癌症,因此极想让父亲为我写几张条幅与中堂,留点墨宝。当我提出要求时,开始家父不太同意,他老人家认为我在省里大机关工作,常有人光临,挂在客堂里,怕别人笑“土书法家”的次作还登“大雅之堂”。我说:我是您老人家的儿子,当再大的官还是您老的儿子,何况我也没有当什么大官,更谈不上是什么“大雅之堂”,我只想请求您老人家为我留下几句名言,时时激励我们儿孙们向您老一样,一辈子下苦功,勤学苦练。经我反复解释,家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满足了我的请求。于是我买来了最好的宣纸与书法香墨,为我写了十几幅中堂与条幅,录有毛主席的《水调歌头》及岳飞的《满江红》,父亲整整为我写了三四天。如今家父的墨宝真正成了时时激发我们发奋苦学、力争成才的座右铭。
眼看再过十来天就要过春节了,我有意留家父再过几天,可他老人家非要回去不可,于是我送家父回老家。回到老家,家父自知在世时间不会太长,便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大中小各式高级毛笔,并在镇上买了两大瓶芳香的书法墨汁及几十张大红纸,比往年提前了两天,准备好为乡亲们写春联。他老人家如往常一样,站在大方桌前,悬笔而挥,只忙了一天,老人家就渐感双手发抖、头冒虚汗、双脚发软、浑身打颤,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劝家父不要再写了,家父说:“我不但要写,而且还要用最认真的态度,最过硬的书艺,写好这最后一次春联。”他老强打着精神,仍不改几十年练就的写字雄姿,一笔笔、一字字、一幅幅,十分认真地写着写着。乡亲们都要他老人家坐着写,家父说:“我没有这个习惯,站着写是我几十年练就的功夫。”最后他老人家叫家人将桌子抬到墙边,他老前依桌子后靠墙,终于将最后几幅春联写完了,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在写的过程中,家父不但更加认真,而且神态非常肃穆,但又有几份伤感,可能家父把这幅春联真正当成了自己一生中书法艺术的绝笔了,看了催人泪下。
七、亲传家风道期望 山乡痛失老艺人
1985年5月20日清晨家父在他的卧室里静静地走完了他老人家八十多个平凡而又感人的书法艺术生涯,使山乡人民群众都为之悲伤。村、镇、乡的领导同志都在繁忙之中抽时瞻仰了家父的遗容。一幅幅“农民书法大师高选魁老人永垂不朽”的挽联,包涵了乡亲们对家父将终身的书法艺术全部的、默默的奉献给山乡人民与家乡建设的高度赞扬。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使许多乡亲们含着眼泪悼念这位为他们整整写了三十多年各类对联的山乡老艺人。装棺的时候乡亲们怀着深厚的感情叫我们将家父生前用的笔墨纸砚,放在家父的身旁,表达了乡亲们对他老人家的崇敬心情。上山的那天,乡村男女老幼,护拥着老人家的棺木,登上了我们家乡最高的天皇山,将家父安葬在四季长青的松柏丛林中后,我们才与众乡亲依依不舍的含着悲泪告别了家父的墓地。
作者简介:
高士振,男,武汉人。1965年入伍,1968年入党,后任南海舰队某部新闻干事,1987年转至省政协任党组秘书文史编辑等。搜集与编审的《湖北省政协历史资料选编》填补了省政务纪实空白,得到了原省各代会首任主席李先念,原省政协首任主席王任重的赞扬。现已出版《中共将帅抗战风云录》等多部专著,其传被十多部辞书收录,被誉为是多产的业余作家及文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