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桌旁缺席的母亲
张香梅
又是一年春柳绿,母亲的生日也该到了。掐指一算,属龙的母亲已经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真是光阴荏苒,岁月不居啊。
在我的记忆里,简朴勤劳素面朝天的母亲似乎不曾年轻过,也将永不老去。她几乎从不用化妆品,总是穿地摊上买来的廉价衣服。她没有爱好,没有朋友,没有文化,没有梦想,家就是她的全部。
从我童年记事起,母亲很少正儿八经的坐在餐桌前好好吃过一顿饭,她总是不能按时吃饭餐桌旁缺席的那个人。
小时候,父亲工作繁忙,根本指望不上他。家里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个人在忙:她要一个人去剥院子里堆得山一样高的玉米棒子,一直剥到月上中天;天旱时,她要和村里的男人一样拉动死沉死沉的水管去浇干渴的庄稼;寒冬腊月,兴修水利,挖沟挖渠,她和男人一样吃住在工地……母亲每天忙得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似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我上初中时走读,一天三顿饭耽误不得,母亲每天要早早起床给我和姐姐做饭。我很惊奇无论头天晚上睡得多晚,不用闹钟不用任何人提醒她总能按时醒来。那时还没有液化气,她要拉动沉重的风箱做饭,做饭的同时还要记得给牛羊添草,照看在婴儿车里蹒跚学步的小弟,惦记着家里该下蛋的鸡跑没跑出去……
我已经习惯了一放学回到家就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任性的时候,也会为母亲偶尔的一次饭不准时而闹情绪,却毫不知道这么繁重的家务母亲是如何在一个短暂的早晨干完的。我不知道在贫穷中独自撑起一个家的女人,经年累月沉溺在一种多么沉重的辛苦里。
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手拿一个热馒头,一掰两半,夹上自家做的酱豆或就着一块咸菜吃下去。在吃的过程中,她还要顺便去看看牛吃饱了没有,羊该添草了没有。所以,餐桌上总是少了母亲的身影。等我吃饱喝足骑上自行车往学校赶去,母亲才匆忙端起她那碗早就凉透的汤。有段时间,母亲一端起饭碗就肚子疼,我想病根就是那时候落下的。
在母亲的含辛茹苦中,我们姐弟三人先后长大成人,又一个个外出求学。没有了家务的拖累,母亲应该能安安生生的吃顿饭了吧。可是,没有了孩子在家,餐桌上失去了往日的热闹,有一手好厨艺的母亲再没有了好好做饭的兴致,她的一日三餐吃的敷衍马虎,怎么省事怎么吃。
再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外出求学、嫁人、生子,像小鸟一样飞离了那个温暖的巢穴。她看着曾经幼小的稚鸟飞向广袤的天空,最终变成一个模糊的小黑点,伸着脖子仰望的她是多么骄傲和幸福,骄傲幸福到忘了自己已经羽毛脱落,永远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偶尔带孩子回家看望母亲,她接到电话会提前一天为孩子们买好爱喝的可乐、雪碧,还认真的叮嘱乡村超市的店主“要拿真的”,因为蜜罐里长大的外甥们嘴巴都很刁。我们这支两个家庭组成的“大部队”浩浩荡荡的开进母亲简陋却温馨的院落,母亲高兴的不知怎样才好,脸笑成一朵盛开的波斯菊。
她把存储的一直舍不得吃的所有食物都给孩子们搬出来,就一头扎进厨房为我们烹制美味佳肴。嗅着厨房里飘出的香味,我们馋涎欲滴;看着依次出锅的一盘盘菜,我们欢呼雀跃。当我们在餐桌前依次落座,举箸大快朵颐的时候,母亲还在厨房的油烟中忙碌,餐桌上早已叠盘架碗,母亲却还在做着“最后”一道菜。
等我们吃得心满意足,饱嗝连连,母亲才会端着最后一盘菜在狼藉的餐桌前坐下,拿块馒头就着剩菜就把一餐打发了。
她这时才会有工夫听我们说说孩子的调皮捣蛋,日子的苦辣酸甜。在这个忙碌喧嚣人人都在飞奔的世界上,有谁会耐着性子认真听你说上十分钟?可是母亲在狼藉的餐桌前听我絮絮叨叨,她静静的听着,唯恐我说得太少;她静静的微笑,只为我过得还好。
启程返回城里时,母亲给我和姐姐带她自己种的瓜果菜蔬。花生是她一颗颗挑选的,干净鼓胀;大豆,每一粒都饱满圆润;大蒜,胡须剪得干干净净。甚至青菜她都用清水提前给我们洗净,因为她说城里的自来水也要钱,能省一分是一分。经常回去时的行囊比来时分量还重。
也许每一位母亲都是一样的:把那一份鼓胀饱满的感情汇总到临行的孩子的行囊中,曲折含蓄而执拗的告诉我她永远也不会说出口的三个字:我爱你。
在那个极端重男轻女的年代,家境贫寒的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因此错失了很多改变命运的机会。活了六十多岁,从没走出过我们那个绿树环合宁静安详的小村子,没有坐过飞机,没有喝过咖啡,没有用过高级化妆品。但是,她很知足,因为养育了三个优秀懂事的孩子。她善良、勤劳、贤惠、淳朴,热爱生活,尊重知识,与人为善,孝敬老人,在村里人缘极佳,多次获得“三八红旗手”“好儿媳”等荣誉称号。在我心里,朴实沉稳宽厚如大地的她担得起“伟大”二字。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每次听到这首唱给普天下母亲的《懂你》,总是泪湿眼底。
母亲在餐桌前总是缺席,可是她为我们付出的点滴都深深的印在了我们心里。餐桌上总是迟到缺席的母亲,我刻骨铭心的爱您,甚至比您想象中还要爱您。
作者简介:
张香梅,女,文学硕士,教师。爱阅读,爱写作。有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老人春秋》《人生与伴侣》《商丘日报》《京九晚报》等报刊杂志及“三联生活周刊”等公众号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