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生态变迁的故事
一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布哈河及青海湖畔生态变迁见闻散记
序言:青海湖及青海湖周边河流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布哈河和青海湖畔一一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公社向公大队为背景,以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发生布哈河和青海湖的相关生态方面的故事为轴线,回忆记录了上世纪从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以及现今五十多年时间里布哈河和青海湖生态变化变迁之过程。
一,布哈河边的石乃亥公社向公大队
(石乃亥向公大队)
发源于祁连山脉疏敕山下的布哈河,蜿蜒二百多公里,经过布哈河大桥,从这里缓缓注入青海湖,她是几十条注入青海湖中的最大河流,被称为青海湖的“母亲河”;
碧波荡漾的青海湖,从这里向南延伸十数公里后,忽然画了一个美丽的弧线,从南向西延伸至石乃亥公社的方向;
这里,面对布哈河大桥和刚察山;左前方的青海湖岸边,是闻名遐迩的鸟岛;右前方,通过宽阔的湖面,隐约可见石乃亥公社尕日拉大队的山脉和黑马河公社的关宝洞;正东,则是一望无垠,海天一色的青海湖;
一一这片位于青海湖正西方的数百平方公里的水草肥美的牧场,就是石乃亥乡向公大队;
这里,是青海湖畔景色最美最具特色的地方;这里,南北数十公里的狭长草原,受青海湖气候的影响,水草肥美,牛羊壮硕,是发展畜牧业的绝佳之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当时的石乃亥公社(今石乃亥镇),向公大队(村)不仅牧场宽阔肥沃,牧业也很发达。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了更好地发展畜牧业,上级政府决定在各牧业乡的大队(村)设立农业点
,决定从东部农业区引进从事农业的人员并在各公社成立了农机站。石乃亥公社农机站成立后,农机站的拖拉机,专门为全公社六个大队(村)的农业点负责的春翻秋翻(翻地)。
当时,向公大队的农业点,就座落在布哈河大桥南约一公里的地方,农业点成立后根据上级政府的决定,在布哈河周边地势比较平坦的草原上开垦了近千亩农田。这里新开发的农田不仅耕地平坦,适宜种植青稞油菜,而且因土地比较湿润青稞油菜长得很好,收成也不错。农业点的任务就是发展农业,为向公大队的牧户提供口粮和为牲畜提供饲草饲料。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于受当时大气候(政策)的影响,不仅是我们向公大队,青海湖东至湖东羊场,南至青海湖南岸的江西沟公社,黑马河公社,西至共和县石乃亥公社,北至海北州刚察县泉吉公社,哈尔盖公社的各个牧业大队,只要是有种植条件的,大都设立了农业点,开垦了很多草原开始种植青稞油菜,加上青海湖南北两岸原本就存在的几个大农场和部队农场,青海湖周边开垦的草原少说也有数十万亩…
一九六五初夏的一天,年龄只有八岁的我,随着父母,从湟源县城举家迁到了石乃亥乡向公大(村)农业点务农。这一迁,在向公大队(村)一呆就是近二十年!虽然我后来因上学和在外地工作而开了这里,但石乃亥乡向公村则是我童年生活最美好的记忆,是铭刻在心,终身不能忘却的可爱的第二故乡…
二,布哈河畔童趣
(布哈河)
布哈河是我儿时最喜欢去玩的地方,因布哈河距我们农业点很近,每至夏季和学校放暑假的日子,就和儿时的玩伴有珍,土主,黑娃去布哈河边游玩。
那时,布哈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很好,牧草生长得很茂密,到了每年的六七八月份,草地上的格桑花开得特别艳。那时,布哈河大桥上游的河床很宽,河中间还有成片的沙柳,每至风和日丽的天气,布哈河的水清澈见底,河水潺潺流过五色沙石;而宛若云彩般向上游动的湟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显得格外好看;河岸两边,在河中心长有沙柳的沙滩上,成群的斑头雁,海鸥或栖息或飞翔或在水中嘻戏。七八月份的向公,天气十分炎热,在这些日子里,我和我的玩伴们就会下到布哈河的浅水区里游泳,就会在河水中间的沙滩上晒太阳,追逐嘻戏水边的班头雁海鸥;想捞鱼时,根本用不着下网,只要你站在齐膝深的浅水中,双手猛地下去揑住往上游游来的湟鱼的鱼头扔到河边的草滩上就行;虽然湟鱼非常容易捞,但由于湟鱼密密麻地向上游游来,腿肚子往往会被鱼撞得生疼生疼…
布哈河大桥上下,也是我们几个人经常去玩和光顾的地方,因为那个时候,布哈河桥是夏季观看渔鱼回流最佳的地方:这里不仅河面宽阔,回流的湟鱼也比刚察的泉吉河沙柳河多得多:从布哈河大桥往底下望去,只要不是下雨天河水不浑,就会看到湟鱼象天上的云彩一般缓缓向上游游动,鱼多时,连河底都看不到,简直可以用"半河水半河鱼"来形容;而布哈河大桥上下的水面上,半空中,海鸥,斑头雁以及叫不上名的水鸟在河面上,半空中嘻戏或鸣叫:"嘎一","嘎一"鸟叫声彼起此伏,偶尔,一只海鸥从水中叼起一条鱼蹬着水面飞起,好几只海鸥飞过去争抢…
(布哈河湟鱼)
三,“海口”捕鱼,鸟岛拾蛋,湖畔看日出
向公大队农业点的正西方向,有一条蜿蜒的小路,沿着布哈河边一直依河而下,最终伸向青海湖的正西头。这里正是布哈河与青海湖的交接处,也就是布哈河的入湖处。布哈河从布哈河大桥向东流出约一两公里后即分为两岔,几经分合后最终分成三岔注入青海湖,朝北靠近湖畔的一岔与鸟岛很近;中间靠近湖畔的一岔是刚察县泉吉公社秀脑休玛大队的草场;而南面靠近湖畔的一岔则是向公大队的牧场。我们向公农业点的村民管这几个布哈河注入青海湖的地方叫做“海口”,意即布哈河入海的地方。
海口这个地方,位于青海湖的正西方向,这片区域正是向公大队牧业的冬春草场和刚察泉吉公社秀脑休玛大队的冬春草场,二者只有一河之隔。在这片区域,由于受青海湖潮湿气候的影响,这里的草场植被比一般的草原要好得多,草产量也很高,到了夏末秋初,这里的水草长得有齐腰深,草丛中到处可见跳来窜去的野兔,还有长着长长尾巴的狐狸以及像山猫一样的猞猁,在靠近鸟岛的布哈河分岔的草地上还能常常看到数十上百只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黄羊”(普氏原羚)在安详地啃食着湖边的牧草一一因为鸟岛到向共大队这一段的湖畔,正是黄羊(普氏原羚)栖息生存的地方…
那时,我们农业点的村民们在务农的闲暇之余,喜欢驾上两三辆“拉拉车”(三匹马拉的车),带上三四顶帐蓬,去海口下网捕鱼,有时在我们向公大队的这边的海口捕鱼,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从布哈河大桥过去,沿着布哈河中间这个分岔下到秀脑休玛大队的海口捕鱼。那时之所以在海口捕鱼,是因为布哈河入湖口是湟鱼最多的。那时,我们去海口捕鱼一般去十多个人,晚上八九点十点下网,有的时候早上八九点钟下网,因为在早晚湟鱼就会从青海湖游到布哈河。那时,一网捕下去,往往有五六百斤,装满三辆拉拉车就是两千多斤,第二天早上大家就满载而归了…
去海口捕鱼,大家想吃鸟蛋时,就派几个小伙子涉水去鸟岛(西皮岛)拾鸟蛋。那时鸟岛在湖水中,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鸟岛与陆地相连。小岛(西皮岛)离湖畔陆地大约有八九百米,去鸟岛时湖水中有一道清晰可见的沙梁,几个小伙子脱光衣服,拿上两三个空袋子就涉水进湖了,到了鸟岛附近时,水最深处有齐胸深,大约两个小时后,几个小伙子每人背着大半袋子鸟蛋就从鸟岛出来了…虽然那些年每次去海口我也跟着大人们去,也很想涉水去鸟岛拾蛋,但大人们绝不答应我进岛,因为那时我毕竟还是一个十多岁的毛孩子
那时候,到了海口我最喜欢看日出,因为在海口看日出是最好看的。现如今许多人喜欢跑到黑马河镇的湖边上去看日出,但 唯有向公大队的人才知道,海口才是青海湖看日出的绝佳之地!这里不仅湖面开阔,位置处于青海湖的正西方向,而且因地处偏僻,环境静谧,别有一番景色和韵味…在海口看日出,必是我每次去海口的一大赏心悦目的事儿:清晨五点多从帐篷起来,坐在湖畔的沙滩上,静静等着旭日从东方升起…早晨五点多,只见湖面被东方的朝霞染成金黄色,这时一轮很大很大的太阳就从东方的海平面慢慢探了出来,先是半个红红的太阳,之后是整个红彤彤太阳从青海湖的东边的湖面上徐徐升起;此时,往左前方看,是轮廓清晰的鸟岛;往右前方看,是朦胧可见的海心山和三块石;而红红的朝阳正是从鸟岛和海心山中间的宽阔的湖面冉冉升起;而此时,湖面在阳光的照映下呈现出美丽的五艳六色,湖面越发波光粼粼;湖水是那样地静谧和安祥…此时湖畔白色的海鸥从湖畔飞起,迎着朝阳,向着湖的深处,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飞去…朝霞与海鸥齐飞,长空共海面一色,此时此刻,青海湖的景色有说不出的美!
(青海湖日出)
四,布哈河捕捞湟鱼
青海湖周边,虽有诸多河流注入青海湖,如共和县的倒淌河,黑马河,刚察县的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等,但布哈河却是这些河流中河床最宽,水量最大的一条河,也是青海湖最主要的活水源之一,被称为青海湖的“母亲之河”。每至每年的五六七八几个月,从青海湖中游向布哈河的湟鱼是最多的。正因为如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布哈河就受到了众多捕鱼者的青睐。当时,国家还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禁止捕捞湟鱼的政策规定,而且由于湟鱼味道鲜美可口,颇受各大饭店酒馆和寻常百姓的欢迎,于是布哈河就成了捕鱼者们趋之若鹜的地方。布哈河虽然发源于祁连山脉,有数百里之长,但那个时候湟鱼最多的地方则是海口至海西州天峻县天朋公社这一段河流,因为越靠近海口湟鱼越多。那个时候,布哈河东至石乃亥公社向公大队的海口,西至天峻县天朋公社的这一段河流(长约五六十公里)只要是能下网捕鱼的地方,布哈河边上扎满了来自湟源湟中等东部农业区甚至外省“渔郎”(即捕鱼者)们的帐篷。那时,在布哈河捕鱼还要看你捕鱼的地方即渔窝子选得好不好,如果渔窝子选得好,不仅捕鱼容易而且捕的鱼多,反之则鱼捕的不多。那时,我们向公农业点的村民们也曾是这浩浩荡荡捕鱼大军中的一支,而且我们的渔窝子应该说是最好的,这个渔窝子就是布哈河大桥的上下游。这两个渔窝子不仅适合于捕鱼,更主要的是人不需要下到河中,因为通过大桥可以把游绳牵到河对岸去。
那些年,由于我们农业点占尽了地利优势,不仅捕鱼捕得最多,而且还不需要涉水,人被布哈河水呑噬的情况几乎没出现过。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每至夏季,布哈河大桥上下一带非常热闹:因为省内有许多有食堂的单位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人开着大小车前来布哈河周边收购湟鱼,头几年湟鱼多的时候,收购价只有每斤八九分至一毛钱,七十年代之后,随着湟鱼的逐渐减少,收购价涨到每斤两毛至四五毛。
众多的捕鱼者(渔郎)每至夏季不仅在布哈河泉吉河等湟鱼多的地方捕捞湟鱼,而且每至冬季青海湖结冰之后,来自东部农业区的渔郎们会不畏严寒,在青海湖周边扎下帐篷,开始在青海湖面上凿冰捕鱼,一直到来年的二三月份,因为到了四月初,青海湖的冰就开始消融了。那个时候,冬季在青海湖捕鱼的渔郎们大都分散在海南州共和县江西河公社,黑马河公石乃亥公社以及海北州刚察县的泉吉公社,哈尔盖公社临近青海湖的的湖边上,总之,每至冬季青海湖南两岸都有渔郎们的踪迹和扎在青海湖边上的帐篷…
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初,大约是为了改善部队的伙食,当时甚至有部队上的(如江西沟兵站,格尔木兵站)派人前来布哈河捕鱼。部队上的同志既然来捕鱼,我们农业点的人自然不敢怠慢,于是为他们腾出生产队的仓库作为他们的临时营地,并让出我们最好的渔窝子一一布哈河大桥供部队上的官兵下网捕鱼。部队上来捕鱼的官兵装备很好,不但有行军床,而且每人有一套水衣以及夜里捕鱼用的尼龙网和军用手电筒。有了水衣,即使下到河中齐胸深的水中也不会湿了衣服,我们的村民们看着很是羡慕。后来部队上的同志撤了,部队的负责同志给我们农业点的村民送了两套崭新的水衣,这下乐坏了村里的村民…这不能不说是当时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写照…
五,布哈河和青海湖 的劫难
(布哈河大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尤其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来布哈河捕鱼的渔郎越来越多,从布哈河捕捞的湟鱼也在不断增加,而布哈河两岸和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受到极大的破坏。与此同时,在布哈河捕鱼时被河水呑噬,淹死的渔郎也逐年多了起来。记得是一九六八年七月的一天,布哈河大桥下游一公里外的一个渔窝子的渔郎在下网捕鱼时,一个扶渔网杆的小伙子刚涉水到河的中间就被水中的漩涡呑噬,立刻不见了踪影,正在河岸牵游绳的另一个渔郎(据说是被水呑噬的小伙子的哥哥)大喊着跳进布哈河,想救他的弟弟上来,但下河不久,这个渔郎哥哥同样被河水中的漩涡呑没…八九天后,兄弟两人的尸体在海口的湖边被波浪打了出来。之后,这种在布哈河淹死人的事件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在发生。那个时候,记得我们村的一个老人说过:这些年人们把湟鱼捕得太多了,害死了太多的生灵,现在渔郎们要遭报应了,布哈河的河神开始收人了…或许村子里的老人说的有道理,从那年开始,来布哈河捕鱼的渔郎每年至少要淹死两到三个人…
有一件奇异的事情虽然和布哈河淹死人不太相关,但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当中…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未的一个夏天,我们农业点的村民在布哈河桥的上游捕鱼,鱼网往岸上拉的时候大家都感觉比平时沉得多,大家还以为这一网肯定捕了不少的鱼,但谁知网拉出来,只有四五十条鱼,但其中有一条鱼非常显眼:这条鱼浑身是白颜色;鱼也不是太大,约有两三斤重,但奇异的是在这个鱼的额头上有三个黑点,大家都感到很奇怪,这时村里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赶快放生,赶快放生!这是青海湖龙王的三太子!”当时,满怀好奇心的我立刻捧起这条奇异的白鱼,恭敬地放入布哈河水中。这时,只见几个年长的村民虔诚地跪在河岸边,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神灵和龙王保佑向公大队的村民…
虽然一直以来我们农业点的人没有出现过意外,也没淹死过人,但刼难仍然在发生:记得是一九六九二月的一天,村子里传来了湟源县的渔郎在青海湖的冰滩捕鱼时淹死人的讯息:据说那天青海湖的湖面上突然狂风大作,强劲的大风把巨大的冰块从湖面吹起,五六个正在冰滩上凿冰捕鱼的鱼郎一会儿就被掀入湖水中,几经挣扎后最终淹死在湖中…
那些年,或许是在布哈河边,在青海湖畔渔郎太多且滥捕滥捞湟鱼的原因,或许是鱼郎们来到布哈河泉吉河和青海湖周边年复一年肆意践踏草地,来收购湟鱼的车辆不断碾压草原的原因,或许是青海湖周边和布哈河两岸以及泉吉河沙流河甘子河两边无序开垦了大量草原破坏了生态植被和水源涵养的原因,渐渐地,从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布哈河的河床开始慢慢变窄萎缩,河水没有像以前那样大,其它河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慢慢地,青海湖的湖水面积也开始萎缩变小,本来在湖水中的鸟岛也裸露了出来,开始与陆地相连…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初期相比,布哈河的湟鱼也变小了,再也很少捕捞出五六斤以上的大鱼了,而且湟鱼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了,当年那种"半河水半河鱼”,湟鱼像云彩一样游动的场面越来越少见了。而我们农业点的人也慢慢很少集体出动去布哈河捕鱼了…
六,布哈河
与青海湖的重生
(今日布哈河)
令人欣慰的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布哈河再也没发生过这样的劫难,布哈河两岸渔郎们的帐篷不见了,河两岸也变得清净了;而青海湖周边也变得清净了,被破坏的植被也开始慢慢在恢复…
因为八十年代初,上级政府也发现在青海湖布哈河等河流这样滥捕湟鱼是不行的,不仅破坏了布哈河沿岸和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而且青海湖的湟鱼存量也在大量锐减。据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青海湖的湟鱼存量高达三十多万吨,但经五六七十年代三十多年的滥捕,湟鱼存量下降到不到五六万吨…
一九八二年,国家终于出台政策,开始了第-次为期两年的封湖封河,之后又开始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六次封湖封河,其中第六期封湖河为期十年,至到二0三0年。同时,青海湖周边以及布哈两岸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生态保护和青海湖生态湿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了退耕还草还牧,而各牧业乡的农业点开始停止种植,退耕还牧,青海湖南北两岸的农场也开始有计划地减少耕地,退耕还草还牧…
由于青海湖沿岸各级政府采取了上述一系保护青海湖周边湿地和禁湖禁河滥捕湟鱼和退耕还草还牧的举措,再加上青海湖地区的气温不断趋暖上升,从上世纪八十年至今的近三十多年时间里,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据最新报道:青海湖的湖水面积近二十来年在不断增加,据遥感卫星测量:青海湖面积在这近二十年内扩大了287平方公里,目前青海湖的总面积已达到4600多平方公里,已恢复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水平,且这几年青海湖面积有不断上涨扩大之趋势,裸露出来的鸟岛的底部也已被不断上涨湖水漫过,青海湖的湟鱼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五六万吨恢复增长到十万吨以上。
湟鱼增多的最主要的一个现象就是:这几年每年六至八月份,从西宁,从青海省内其它州县以及周边省份许多人都要去海北州的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布哈河以及共和县的黑马河等河流去看湟鱼回游,自驾看湟鱼回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而从青海湖回游到这些河流的湟鱼也越来越多,大规模的鱼群回游简直就像云彩一样,密密麻麻,铺天盖地,一点也见不着河床,人们在青海湖畔看湟鱼回游成了这些年游玩青海湖的重要的旅游内容,也成为游览青海湖的最美景观。通过看湟鱼回游,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这些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仅是布哈河,海南州共和县黑马河,海北州刚察县的泉吉河,沙流河,哈尔盖河,甘子河等河流的水流开始大了起来,青海湖周边和布哈河以及泉吉河,沙流河,甘子河两岸的植被开始慢慢恢复,草原变得越来越绿了;鸟岛上的各种水鸟也越来越多了。不仅鸟岛,而且在青海湖畔和布哈河等诸多河流的边上,栖息的水鸟也越来越多了…
生态保护三十
年,
河湖岸边成效显 ;
湖蓝水翠湟鱼游,
花开湖畔海鸥翩
这些年,虽然我会年年去共和县石乃亥镇向公村给巳故的父母烧纸(我的父母去世后就葬在布哈河边),但每每经过布哈河大桥,就不由自主地下车,站在布哈河桥上凝望深思,回忆起上纪六七十年代在这里的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虽然布哈河大桥由三十年前的木桥换成了水泥大桥,看上去比三十年前更有气派,在大桥上有时也能看到成群的湟鱼向上游游去,但比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布哈河的河床没有三四十年前的那个时候宽,水也没有那个时候深…看来生态的毁坏不是几年或二三十年就能恢复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人们不断提高保护生态的意识和自觉性,还需要湖畔各级政府和鱼政管理部门的加倍努力和保护才行。
(今日青海湖)
写于二0二一年十二月,二0二二年九月修改。
授权作者简介:李繁,(笔网名:高原明珠)系青海省海南州委党校退休干部,高级讲师。在职时曾在省部级学术刋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多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青海湖畔生活居住过二十余年。其近两年在西宁都市头条和深圳都市头条发表的《铭刻在青海湖畔的记忆》《青海湖之韵》(外六首)《天境祁连》《美丽的七彩甘南》《青海湖的最美奇观》《难忘的一次香港春晚演出》《羊年转湖》《新一代川军》《宝岛台湾行》等文章,读者点击阅读量均达十一万至二十六万人以上,是西宁都市头条连续八次,深圳都市头条首次上了红榜和热文的受读者喜爱欢迎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