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母之父 刘华清上将

金戈铁马入梦来
文/汪孔周
——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

今天,我又重读了《刘华清回忆录》,倍感亲切,感慨万端。当年采访他的情景又历历在目,他的谆谆教诲又在耳畔回响……此情此景,终生难忘。
那是1997年的10月的一天下午,北京,秋色尽染,满城金黄。

因要为军委首长写回忆录,领导安排我到刘华清上将的家里进行采访。
这是一个东西短、南北长的普通院落,院内垂柳婀娜,鲜花盛开,一座古朴典雅的两层小楼与绿树鲜花相互点缀,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宽敞明亮的会客厅,我和刘副主席热情交谈,他精神矍铄,和蔼可亲。当我问及五十多年前,他与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的129师的经历时,刘副主席两道浓眉微微闪蹙,将目光移向了窗外,使自己陷入深深的回忆……

那是1938年的9月底,已是“数村木落芦花碎,几树枫扬红叶坠”的深秋季节,刘华清只有22岁,任129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36年10月底,刘华清随四路军西渡黄河,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一起长途远征。

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黄河,犹如一柄倚天长剑,把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劈成两半,纵界甘肃、宁夏两省。在甘肃境内河床狭窄、水流湍急,浊浪雷奔,乍合乍散,肖壁飞石,古老的黄河没日没夜的吼叫着。刘华清和所在部队渡过黄河以后,克古浪、占永昌,同国民党马步青、马步芳部展开激战,马家军十倍于红军西路军,天时地利,补给充足,以逸待劳。我西路军不只是兵力少于敌人,而且长途跋涉,任务多变,又逢严寒,粮食、弹药和被装都缺乏补给。再加上河西走廊气候恶劣,风沙扑面,入冬时寒风刺骨,呵气困难处境一天天加重。干涸的河川,荒凉的戈壁滩,黄河沿岸连绵不断的黄色山梁,使大地如同冬眠的冷血动物,冷漠而坚硬,红军西路军就是在这西北旷野里行军、作战、缺衣少食,困难一天天加重,就是在这种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我西路军与国民党军经过九小时血战,最终抵挡不过敌人的兵力,3000多人壮烈牺牲……

高台县城沦为敌手!这时,徐向前总指挥又派出唯一的骑兵师500余人马星夜驰援,途中遭敌优势兵力截击,血战一场后,红军骑兵师大部伤亡,师长董俊彦、政委秦贤道均
献出了生命。

回忆至此,刘副主席有些伤感,他用缓和的语气说:“在这关键时刻,部队中不少人产生了逃跑情绪,想离开红军,脱离革命,”。可刘华清思想坚定,旗帜鲜明,西路军的失败不但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反而使他更加成熟起来。他他紧紧地站在党中央和毛主席一边,坚决支持那些克服困难、坚持革命的同志,对于那些开小差、想逃跑的人,他坚决反对,并积极做工作,让他们留下来继续革命。刘华清在历史关键的时刻,经受住了考验。

汪孔周赠书刘华清上将
刘华清副主席一身便装,穿着黑色圆口布鞋,时而陷入回忆,时而谈笑风生。他风趣地告诉我:“我都81岁了,可我每天坚持上午看书学习,经常动动脑子,下午活动活动,很有规律,我的身体很健康”。

汪孔周与刘华清交谈
当我起身告辞时,京城已晚霞似火,他热情地把我送到门外,并嘱咐我,要好学习,努力工作,做一个对社会、对部队有用的人。
望着刘副主席的身影,西路军那悲壮的一幕仿佛又浮现在我的眼前,金戈铁马如梦般的岁月又留给了我们这些后来人多少启示。


作者 汪孔周
居住北京。军人,军旅作家、诗人。出版作品20余部,500多万字。代表作有《美丽中国梦》、《美丽的乡愁》、《伟大思想闪光华》等。中央电视台一套还根据他的作品制作了40多分钟专题片。省市电视台为他制作了《敢为时代唱大风》、《军旅作家汪孔周》等宣传片。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多首诗歌和散文,他的作品被电视台和一些刊物选用和连载。曾被中国新闻杂社和《香港诗刊》作为封面人物推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对作品进行过宣传。在北京、天津、珠海、澳门和部队举办过多场个人专场诗歌音乐朗诵会。他还采访过120多位开国将军,包括20多位上将,30多位中将和近60位少将,出版《让衔将军》和《百名将军访谈录》等作品,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亲自题写书名。他还应邀到中国传媒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军队院校等高等学府进行《书写美丽人生》的励志演讲。


主播‖冷清秋
浙江宁波人,语文教师,崇尚自由,
喜欢好的事物;
爱好:朗诵、摄影、旅行
格言:用声音触摸最美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