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读郭博元先生《禹平纪事》有感
文/萧 军
郭博元先生是陕西洛南县乃至商洛市享有极高声誉的农业战线退休干部,政协洛南县文史研究专员。他1936年12月生于洛南县石坡镇,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方面工作,退休后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成,用数年的时间完成了《禹平纪事》这部个人作品集。
收到先生委托乐俊峰主编转赠的大作,我连夜品读,感慨良多。我2007年由镇党委政府推荐,担任政协洛南县第七届文史专员至第九届。但是,看了郭博元先生的《禹平纪事》,深感自己作为文史专员纯属聋子耳朵——样子货。另一方面,自己三十多年从事教书育人本职工作的那点辛苦,和郭博元先生48年的工作经历相比,连拾鞋带的资格都够不上。
拜读《禹平纪事》,始终像游走于禹平川的青山绿水间,置身于郭老师的峥嵘岁月中,深深被他的真诚、坦诚、热诚所打动,深深折服于这部作品散发出的号召力、感染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50年风雨兼程,岗位奉献写大爱。完成于2019年5月的《风雨黄龙山》,记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诞生不久,郭先生在下乡过程中遇到的特别惊险的一幕。“去夏家店的路是沿小河沟下行,河沟两岸的树木相连,形成一个像隧道一样的路径。同时,随时都能看到蛇的影子和它爬行的声音,不过比山上少多了。我返回乡政府已经是天黑时分。第三天回县汇报情况,算完成任务。……(笔者省略)在此之前,我是一个非常的胆小,连一个人单独在一间房睡觉,都感到害怕的人。经此锻炼,我以后就敢一个人行动,独当一面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胆子也大得多了。”郭博元先生先后在山阳、洛南、商洛农技推广站,商洛地区农业局、农校、农科所、农机局工作,可以说他的一生与农业、农村、农民、农技推广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这篇文章见证了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定脚步。“玉洁冰清尘不染,梅骨正气照人心。”身献三农度冬夏,情系故土写秋春,郭博元先生的事业经历,是最有说服力的。

2007至2013年,近七年时间,郭博元先生,担任政协洛南县第七、八届文史专员,我有幸和他在一起开了七年会,印象中除一次因病请假未到,先生开六次政协会议,他对得住政协文史专员的荣耀,也勇敢地担负起政协文史专员的责任。《禹平纪事》中的大多数篇目,就是他呕心沥血呕心沥血进行文史创作的见证。散文《路的畅想曲》完成于2017年7月,此时他已经不担任政协洛南县文史专员,仍然在履行“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文史工作职责。“从古至解放前夕,禹平川是鄂豫陕晋南北大通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段路程的民风民俗,以及商贸,文物古迹,也反映了整个大通道的古老和特色,那就是繁荣,说它古老是有证据的。就拿商树石羊沟、柴峪沟马路中石阶上显示的骡马蹄印(来看,笔者添加),足有一二寸深,没有千百年的踏磨是刻不出来的。说它繁荣,沿路山三里一站,五里一村都有客商吃住的饭店和骡帮吃住的骡马大店。这些马帮,扁担帮担负着南北物资交流,承担着人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供应。当然,那时的繁荣不能同现在的繁荣同日而语,那时的繁荣代表一个时代,代表当时的社会文明与文化现象,在我们的记忆中不能丢失。”这正是“子孙莫忘先贤事,奋发图强作大鲲。”存史资政履职责,团结育人惠乡亲,郭博元先生的文史专员工作,是最有号召力的。
1999年1月,63岁的郭博元先生从洛南县畜牧局主办科员岗位上退休,开始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老年生活。他养花,种草,摄影,练书法,看病开方子……无所不学,无所不干,无所不能,无所不成,无所不精,充分体现了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退休价值。20年来,他时刻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关注家乡的变化发展,尤其悉心研究以石坡镇方言为代表的洛北方言。在写于2010年3月的《洛北地方方言拾趣》里,他简明扼要地总结:“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人们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符号。随着改革开放,南北交流,东西混合及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地方语言的不断改变,有的语言也逐步统一,有的语言也不断消失。随着岁月的推移,时光流逝,类似这些地方方言也将逐渐消失,成为历史。”赤子之心天可鉴,不辞长作洛北人,从反哺回报故乡来看,郭博元先生是最有影响力的。

青山千年画,绿水万古琴。走遍了天下的路,最亲的还是故乡;喝遍了天下的水,最甜的还是故乡。在宣传故乡、推介故乡、助力故乡经济发展和社会振兴方面,郭博元先生始终是一个倡导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写于2019年3月的《秦岭原乡之独鹿川》,一开篇就充满深情。“朋友?你去过独鹿川吗?你见过那里的山水风光吗?那是一个小河流水,遍山青翠,花香四溢,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的山乡……这里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原先居住在鸡油沟脑和后洼的十几户人家,每户门前都有自流的天然山泉,清澈见底,甘泉可口,使货真价实的矿泉水。到了冬季,空中飘着雪花,山崖上挂着瀑布一样的冰挂,一派北国风光。人们沐浴在纯洁的世界之中,孩子们尽情地玩起冰雪,家中却是暖暖的热炕,浓浓的亲情。”这样匆匆满了山野清趣和浓厚人情的文字,怎能不令人神驰心往,念念不忘?秦岭原乡人的光景的确是“四季常青花不断,一庭绿翠自家栽。”两岸青山相映出,三溪叠翠日边来,从推介宣传故乡来看,郭博元先生是最有带动力的。
网络流行一句话:“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郭博元先生就是这样德才兼备、堪为良师益友的人。郭博元生石坡,是他的缘分;石坡有郭博元,是它的幸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这篇班门弄斧的“读后感”结尾,我愿原封不动引用郭博元的藏头诗作为结束语——“石上图画石中宝,坡披绿装坡献金。镇里藏龙又卧虎,兴农兴商富万民。
“石坡振兴”,我想,这一定是80多年来始终回荡在郭博元先生心底的最直白、最真挚、最狂野的声音……
(作者为政协洛南县第七、八、九、十届文史专员,本文首发于《禹平文学》)



【作者简介】县政协文史专员、县作家协会会员,麻坪中学教师。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