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爱上秦皇岛”专题连载(第11集)
《爱上秦皇岛》
(摘录第11篇)
老 龙 头(中)
主播:梦 雨
【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宁海城西北角,仿明代大式砖木结构。庙内神龛正中塑有龙王坐像,两侧站立着鱼鳌虾蟹四将。根据《山海关志》记载,宁海城内的龙王庙建于明代,毁于何年已无从考证。
【点将台及八卦阵】
宁海城正中建有点将台,点将台是演练军事的指挥台,台旁设有营帐,帐内有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塑像,塑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比例匀称。帐内墙壁上绘有明代三边重镇、军情传递等图例。点将台对面为八卦阵,相传是文王八卦的太极奇阵。游客可以入阵寻找出路,体味古代阵法的玄妙。
【澄海楼】
澄海楼是明长城唯一一座临海阁楼,也是老龙头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从宁海城练兵场到澄海楼要经过一道登城坡道,坡道原叫“马道”,是守城士兵骑马上下的重要通道。马道中间为平面状斜坡,两侧为梯道,这种结构既方便士兵、战马上下,也便于运送守城物资。
清代多位皇帝曾由此道登上澄海楼观海赋诗,那时这条马道改称“御道”,御道中间铺红毡,皇帝走在上面接受两边群臣的跪拜。
登上御道就可看到澄海楼。澄海楼既是老龙头的至高点,也是其精华所在,有“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颠〞之美誉。澄海楼仿明式大木架结构建造,九脊歇山顶、两滴木明式木楼,外设围栏,内置桌椅,虽位于老龙头战略防御体系中,却由于其依山面海的地理位置,使之具备了观海览胜的功能。
据地方史志记载,澄海楼前身是明朝初年修建的“观海亭”,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山海关兵部主事王致中将观海亭扩建成为澄海楼。“澄海”即“大海澄清,海不扬波”之意。“海不扬波”是流传于世的一个典故,象征圣人治国,天下太平。
【御碑亭】
御碑亨又名“御诗亭”,位于澄海楼东部空地上。亭内镶有一块卧碑,碑四面镌刻清代几位皇帝的澄海楼诗。1900年这块石碑被毁于一旦,1987年得以重建。
御诗亭后方空地上有一门大炮。这门大炮并非我国古代的历史遗迹,而是侵略者留下的历史见证。八国联军入侵以后,英国侵略者在宁海城曾经驻兵40年,撤出的时候他们将这门古炮留在了城墙上。在老龙头的修复重建中,山海关区政府未将它移走,而是永远地留在了这里,以见证历史,警示后人。
【“天开海岳”碑】
澄海楼周围原有三座石碑,分别是“天开海岳”碑、“一勺之多”碑、“知圣”碑。不幸的是1900年遭侵略洗劫后,只剩“天开海岳”碑被掩埋在废墟之中。1929年,张学良将军来到老龙头,将它重新竖起,“天开海岳”碑才得以重见天日。
“天开海岳”指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山海关得天独厚的地形,北倚燕山,南濒渤海,海与山争高下,天与水相磨荡,既雄伟壮观,又险要之致。
“天开海岳”碑很古老,没有落款,没有日期,曾被老百姓称作“薛礼碑”和“白袍将军碑”。1984年9月,经专家根据碑体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碑身无碑帽,碑顶为弧形,字体为粗犷浑重的正楷,背面无文字等鉴定为唐碑。
【靖卤台】
据《临榆县制》记载:“靖卤一号敌台在海口尽头,屹立海水之中,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主事孙应元建,实为敌台之始。隆庆四年(1570年)总兵戚继光改名为靖虏台。”(这是有关靖卤台的最早记述)。清代康熙皇帝将其改名为“靖卤台”。“卤”指海水,又取谐音为“敌虏”的“虏”,所以此台一名双关,既有使海水平静之意又有平定敌虏之意。
靖卤台是现存万里长城东起第一座敌台,也是万里长城唯一一座海上敌台。敌台采用戚继光所创“空心敌台”建筑结构,主要为防御工事,可用于驻兵、屯武器、观察敌情及射箭。原靖卤台已经圮毀,只有台基保存完好,1986年至1987年,山海关文物部门对靖卤台进行了复建,使其再展雄姿。修复后的靖卤台仍为空心敌台,全高15.2米,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是高7.41米的实体建筑,墙体厚实粗壮;中间是空心台体,高4.41米,内有三个券室,六个过券洞口连通各室,券室四周开有六个券窗,室内可获得通风、日照,并且提供了瞭望守战的窗口;上部是台顶的建筑,台面高11.81米。台中部西侧建有出口铺房,即库房,用以储备军火弹药。台面四周是垛口,可用来瞭望敌情。靖卤台实际上是老龙头的海陆连接点,与陆地山上的敌台连在一起,负山控海、易守难攻,构成一套严密的陆海防御体系。
城市之光书店推荐提供用书
主播:王桂荣, 网名 梦雨 。秦皇岛开发区供电公司退休 。喜欢在读书和朗诵过程中,提升自己,享受品味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