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2-09-21 00:00 发表于河南)
本期导读:(知识链接)青龙口是宜阳县城东边不远处的一个山口。以山口为界,山南为樊村镇、白杨镇,山北为锦屏镇、城关镇。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连接宜阳南北的交通要道。山口西侧一庙前残碑记“青岭(龙)口古通衢也,南极荆襄,北连函关,四时行人”车马不绝。但山高险峻,虽无“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么险峻,但也艰险难走。

【作者简介】
杨世达,字兼斋,又字辑五,广东省揭阳县棉湖(今揭西县)人,贡生。曾任河南登封、宝丰、嵩县、永城、汤阴等县知县。康熙六十一年至雍正三年任宜阳县知县,修五里坡路以通东、西赵保,开青龙口以达白杨。此文出自杨世达传世文集《中州仕学编》,该文集现存于美国哈佛博物馆。

【原文】
邑东南四里许,有青龙口岭,西通渑、卢、新、永①,南达嵩、伊、宝、鲁②,往来通衢也。顾其路,盘纡峭削,险阻崎岖,不惟车马难驰,抑且徒步艰辛。肩者嗟,行者叹,马蹶而车覆,居民习焉。莫何守土③漠然不恤?路之嵚巇巉岩,以困行人也久矣。
辛丑中秋④,予奉檄署宜篆⑤,道经兹岭,虽有舆隶⑥之安,目击登陟之艰,跋履之苦,与夫肩者嗟,行者叹,马欲蹶而车几覆,心窃悯之。曰:“斯岭去城匪遥,何守土者不之问耶?岂以己之安忘人之危乎?抑靳⑦于所费而莫之恤乎?夫修梁平道,守土责也。”
予虽代庖⑧,敢以暂而谢。乃损赀募工,不劳民力,诹日⑨祭告,开山鑿石。绵亘二十余里,盘纡者改而直之,峭削者锄而伏之,险隘崎岖者宽而平之,即未能若周道之如砥以视⑩,向之(11)盘纡峭削、险隘崎岖者固已大相径庭矣。工竣阅视,见夫熙熙而来,攘攘而往者,肩不嗟,行不叹,车马驰骋,靡复蹶覆。咸曰余之力也。余谢曰:“非余力也,天也。设天不以余摄宜,安得治此?”顾路成矣,犹虞(12)行者之渴也,止者之靡所托足也。爰于岭之口建亭三十二椽,岭之南置地五十七亩,休息有所,茶水有给,庶几(13)亭常存而路常平也。然山水时发,风雨飘摇,亭安必不圮?路安必不废也?惟冀后之君子,轸(14)往来之艰,续余之志,时而葺焉,令斯路常平,斯亭永固,肩者不嗟,行者不叹,车不覆,马不蹶,茶水有给,休息有所,是余之望也乎!是余之望也乎!若勒石以志,创始之功余则岂敢!

【注释】
①渑、卢、新、永:渑,即渑池县;卢,即卢氏县;新,即新安县;永,即永宁县,今称洛宁县。
②嵩、伊、宝、鲁:嵩,即嵩县;伊,即伊阳县,今称汝阳县;宝,即宝丰县;鲁,即鲁山县。
③守土:指地方官员。
④辛丑中秋:辛丑,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中秋,即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⑤奉檄署宜篆:奉檄,上级的任命文书。署宜篆。暂时代理宜阳县知县。署,暂时代理。
⑥舆隶:轿夫。
⑦靳:吝惜。
⑧代庖:越权包办。
⑨诹日:商量选择吉日。
⑩周道之如砥以视:周道,周代官修的大道,后泛指大道。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11)向之:过去的。
(12)犹虞:尚且忧虑。
(13)庶几:但愿。
(14)轸:悲痛。

【译文】
宜阳县城东南四里许,有青龙口山岭,往西可以通往渑池、卢氏、新安、永宁,往南可以到达嵩县、伊阳、宝丰、鲁山,是往来行人通往四通八达的要道。回过头看看这条路,迂回曲折,陡峭如削,不但车马难以奔驰,而且徒步行走也异常艰辛。让肩扛挑担的人感慨,徒步行走的人叹息,赶车的惧怕马蹄失足而导致车辆侧翻,民众已经习惯了这里的路况。不知为什么在这里做官的不关心、不体恤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这条路上险峻的悬崖,孤立突出的岩石,困扰行人很长时间了。
康熙六十年八月十五,我收到任命,暂时代理宜阳县知县,路过这座山岭,虽有轿夫抬着轿子比较安稳,但亲眼看到在这条路上攀登人的艰辛,奔波行走这条路上人的劳苦,与肩扛挑担人的感慨,徒步行走人的叹息,马匹将要惊蹶失蹄而车辆几乎侧翻,心里暗中怜悯他们。说:“这条山岭离县城并非遥远,为什么在此做官的人对这条路不过问呢?难道只知道自己的安危而忘掉他人的危险吗?还是吝惜修路花费钱财而不对行人怜悯吗?修建桥梁,平整道路,是地方官吏的职责呀。”

我虽越权包办,岂敢用暂时代理知县得理由而谢绝修路。于是就捐献自己的俸禄,招募修路工人,不烦劳老百姓的人力、物力、才力。和大家商量选择吉日,祭神告示,开山凿石。这条路绵延二十多里,回绕曲折的地方将它修成直道,陡峭如削的地方将它铲除伏平,险隘崎岖的地方让它宽阔平整,即是不能用周代官修大路像磨刀石一样的平坦来看待,但过去的盘纡峭削、险隘崎岖的地方固然已经大不相同了。工程结束,检阅视察,唯见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肩扛挑担的人不再感慨,徒步行走的人不再叹息,车辆马匹快速奔跑,不再发生马匹惊蹶失蹄而车辆倾覆的事故。人们都说修这条路是我的力量,我称谢说道:“不是我的力量,是上天的安排。假设上天不让我来代理宜阳知县,怎们能够修治这条路?”看看这条路已经修成了,还忧虑行路人口渴,在此停留休息的人没有落脚的地方。于是在青龙口修建了茶亭,有三十二椽那么宽阔,并在青龙口岭南购买土地五十七亩。使行人休息有地方,茶水有供给,但愿茶亭长久存在而道路长久平坦。然而山水时常发生,风雨飘摇,茶亭怎么能够必须不被毁坏?道路怎么能够必须不被毁弃?只有希望后来任职宜阳县的君子,悲悯来来往往行走这条路上人的艰辛,继续我的修路志向,时常对路、亭进行修葺,使得这条路长久平坦,这座茶亭永远坚固,肩扛挑担的人不感慨,徒步行走的人不叹息,车辆不颠覆,马匹不惊蹶失蹄,茶水有供给,休息有场所,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啊!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啊!如果刻字于石记载修路建亭这件事的颠末过程,创始的功劳我就怎么敢领受
(原文影照由李百伟先生提供)

译注者简介:许武章,河南省宜阳县柳泉镇鱼泉村人。撰写了《揭秘五花寺塔》《永济桥钩沉》《宜阳玉阳宫考辨》《柏坡村名考》《古刹汉山光武庙》《一代文星照三乡——金元文宗元好问寓居三乡始末初探》《万古诗坛子美家——简述金末诗宗辛愿生平轨迹与创作历程》《有关宜阳成语集锦》《宜阳花果山之名始见于<太平寰宇记>之我见》《明代宜阳乡宦李洛南生平事迹初探》《浅谈隋代显仁宫历史变迁》《张耒赴任寿安尉时间考》《苏门学士寿安尉——北宋著名文学家张耒先生任职福昌之研究》等文章。

朗读者简介:陈建伟,网名酷行僧,宜阳县白杨镇二区人,中学教师,现任教于白杨镇第一初级中学,文字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