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期思母
文/ 宋 渊
母亲去世已十四天了,今天是二七,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她,想她在世的点点滴滴,想她弥留之际的音容笑貌。特别是她在生命历程最后七个月的一切,一切…………
母亲是个要强的女人,虽然没文化,但她在为人处事上,文化人未必能赶上。母亲是个能干的女人,无论是农活还是女工样样精通,在我记忆里妈妈割麦子特别快,锄地锄得又快又好。轧麦草搭草是母亲最拿手的活计,在生产队集体组织的轧草劳动中,母亲一个人供一个铡刀,其它三个妇女供一个铡刀。剪裁衣服,做鞋,绣花…等在村子里她的手艺数一数二,小时候经常有人找母亲剪衣服,剪鞋样,画刺绣花样。母亲做的老虎枕头绝顶漂亮,堪称非遗,母亲是女工活路的能工巧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好像没瞌睡,白天干农活,晚上做针线活,我小时候常常一觉醒来看见她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是拉鞋底就是绣花,在她的字典里没有累字。
母亲的厨艺又是她的特长,在那个贫穷艰苦的年代,她总能把粗粮野菜做得可口好吃。在那时劳动特别紧张,她总是挤时间务菜园子,指使我们拣拾粪,把菜地追得肥肥的,种的菜长得特别的好。在那个吃喝十分匱乏的年代,我们能吃到菜,这也是同村小朋友们的奢望。幹长面是母亲最擅长的手艺,她幹的面又劲又薄,切的面又细又长,调汤搭菜和谐入味,村子里来干部了经常派到我家吃母亲做的长面。她不但面食做的好,还能做一手好菜,村子里红白喜事,孩子满月都是母亲牵头领队操办。
母亲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事她都会放下活去全心尽力帮忙。在那个落后贫穷的年代,生孩子大多在家里生,聪慧善良的母亲就学会接生,谁家媳妇生孩子就找她,村子里和我大小差不多的孩子,大多是妈妈接生的。
母亲勤俭持家,治家有方。我们姊妹五人,爸爸在外,全靠她一个人劳动,挣工分,为了养家糊口她精打细算,筹划生计。没黑没明的干,安排我们早起拾粪,学校回来割草,揹柴火…那时家里,一年养三头猪,卖两头添补家用,杀一头过年吃,大油供一年食用,炒的臊子够吃半年。在那个贫穷艰苦的年代,我们姊妹五人穿着虽有补丁但很整洁,白面馒头和长面隔三差五地吃,大肉想吃就能吃到。当时同村能比上我家的没几家,这也是我们在同龄人当中的骄傲。母亲教子有方,她虽不识字,但洞明事理,知道读书是农村娃的出路,就千方百计供我们读书,把我们弟兄三个都供到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后,母亲仍经常提醒我要勤奋工作,团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回家见面经常过问我的工作情况。
母亲,您是最无私的母亲,您把最好的东西分享给儿女孙子,把好吃的让给子孙,笑迷迷看着子孙享用,却总是说您不爱吃…实则是唯恐儿女少吃,得病了您常常不愿去看,总是硬扛,唯恐给儿女增添负担……
母亲,您一辈子为儿女操碎了心,到终了还为儿女孙子着想……您任劳任怨、含辛茹苦,圆满地走完了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却给我们儿女留下了无尽缺憾………“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落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您给我们打下的基础坚实而稳固,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我们将继承光大,长久享用,以我们的健康成长,平安生活来报答您对我们无尽的养育大恩。
母亲啊,您的仓促离去让儿哀思不尽、百思难解,半月之前,您还与我们欢聚一堂,半月之后,我们却阴阳两隔、生离死别。唯愿天地快轮回,母子再相依。天道何其势难为,人情何其力甚微。
宋 渊
2022年8月24日
宋渊,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63年生于陕西麟游。现任中共麟游县委党校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硬笔书协会员、宝鸡市书协会员、陕西老年书画学会会员、陕西省人民政府黄楼书画会麟游分会常务副会长。自幼喜爱书法,十二岁开始学习书法,先后临习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鍾繇、王羲之、苏东坡等大家的名帖,对隶、楷、行、草、都有学习。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类书法竞赛和展览中获奖、入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