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美食赋
夏宝国
电波忽报登金榜兮,挥毫泼墨喜欲狂。
二0二一,岁在辛丑,金风送爽兮喜传捷报,名城淮安兮赫然跻身:世界美食之都。
欣闻佳音兮群情激昂,运河之都兮云帆高扬;南船北马兮再添繁昌,九省通衢兮复飘幽香。
嗟乎,淮安美食,攀世界文化之颠峰兮,称全球旅游之典范。
夫古城淮安,东接瓢城盐渎兮,得五味之先;南邻新昌滁州兮,观醉翁之山水;东南毗广陵兮,共享淮扬美食之传奇。北与瀛洲接壤兮,乃畅游神话世界。西北与宿迁携手兮,盖连江苏文明之根。
夫淮扬菜之发源兮,淮安与扬州共为滥觞。斯与鲁菜川菜粤菜同放光辉兮,并称华夏之四大菜系。其始于春秋兮成形于两汉;兴于隋唐兮盛于明清,登节庆之方舟兮铸名牌于今朝。其堪称经典,斯享有嘉誉美名之菜肴点心,一千三百余种。鳝鱼区区,乃作佳肴一百零八道。淮安有谚语云,“秀才易做,厨子难当”,足见其美食文化之博大,兼蕴烹饪技术之精深;其二百九十八道菜点烹饪技术,乃入选江苏省级非遗之名录。

开国大庆兮闪亮登场;外交大典兮怒绽异香;百姓喜事兮口碑汤汤;生活幸福兮标志小康。青史浩浩兮历久弥芳。枚乘七发兮已称其味;李白阻风兮笔下赞美;红玉大怒兮恨烧炸桧;醉翁妙语兮四喜长鱼;盱眙相龙兮传奇墨飞。承恩西游兮大放异彩;张耒思乡兮鸿雁蟹醉;嘉璐讨论兮名菜软兜;高君岱明兮典籍力推。郭公应昭之名篇兮《东大街上之口福》,诚淮安美食之集锦,名厨名吃竞风流兮,提篮小卖蕴乡愁;会吃会做会品尝兮,迨至淮安登雅楼。

店铺林立兮四万有余;从业餐饮兮人才如云;高级厨师兮十万挂零。阳春白雪兮共下里巴人,相辅相成兮乃交相辉映;人人都能露两手兮,家家皆有特色菜。坊间有诗云:欲闯美味关,旅游到淮安;吃遍三百铺,犹觉不心甘。

夫诸县邑者,美食招牌精彩纷呈,各妙其妙也。淮安区之茶馓,久负盛名,中华美食经典,尝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之金奖。文楼汤包,民谣赞誉:桂花飘香菊花黄,文楼汤包争品尝。皮薄蟹鲜馅味美,入喉顿觉身心爽。

龙虾,依洪泽湖之丰美水草兮,入中国农业品牌之目录。系列节庆活动兮,经久不衰群芳争艳。龙虾品尝,牵住小红手,揭掉红盖头,轻轻吻一口,脱掉红旗袍,扔到嘴里头。老少咸宜,妇孺皆知。促旅游之发展兮鼓百姓之钱袋。

洪泽大闸蟹 ,筐实黄金重兮螯肥白玉香。昔日周天子祭祀兮闪亮登场,今日共和国卫士兮争相褒奖。杂鱼锅贴,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资源整合垂范兮,城镇建设之杠杆。传百姓之口碑兮,列江苏名牌之金榜。 蒋坝鱼圆兮乾隆称绝,黄集羊肉兮金陵获奖。

金湖荷花塘兮处处好风光。风情千万种兮青莲醉芬芳。欣喜八大碗兮太明蒜虾王。淮域天花板兮尧母月子汤。
涟水萝卜响兮特别能佐餐;秋冬遍地有兮妙手在民间。有临江仙推之:
夜雨删除炎热,金风快递秋凉。青红翡翠散金香。千条不识苦,独自为冬忙。风干岁月小心藏。晾晒一箩心境,追求几尺阳光。人间添美味,蘸酱又何妨。
高沟今世缘,玉液琼浆,中国人之喜酒!千杯今世缘,万户飘酒香。

淮阴马头古镇,汤羊肉用料考究兮,汤牛肉兮技法独特。俗语云:吃肉少花钱兮,喝汤双倍钱;先上汤兮后上菜,先动勺子兮后动筷。其名厨制作盛装于碗,半汤半肉,汤肉并美。斯汤,看上去稀,舀起来稠,喝进嘴粘,咽下肚滑,独具鲜、美、香、爽之口味;其肉,酥而不散,进嘴则骨离筋化,回味无穷。方家徐君业龙叹曰,如此美味,嗅之心动,食之酣畅,思之神往。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如再佐以几杯美酒,岂不飘飘欲仙乎?

汤牛羊肉毫无腥膻之味,有医师品之曰:诚为冬令食补之佳品,良有健胃强身之神功。
青菜豆腐,一清二白,象征清清白白,祈祷平平安安。喻缅怀先人之深情,励晚辈奋发之动力。半个世纪前,淮安大地百万户,每逢春节磨豆腐。豆腐哉,都富也,从贫穷,到温饱,再达小康,美食暗喻兮终成其真,世代期盼兮美梦乃圆。蕴金色之期待兮,阳春面贺健康长寿;大螃蟹二甲传胪兮,祝十载寒窗蟾宫折桂。鲤鱼头品尝兮彰爱情之浪漫,有顺口溜曰:敲敲君之小脑门兮吻吻君之红嘴唇;取下君之夜明珠兮献给吾之心上人。
品一菜尝一肴当思名牌创新之不易,举半盏喝半碗恒念文化守正之维艰。
淮安美食兮扬州佳肴,文化同根兮碧水同源。口味清鲜平和兮,咸甜浓淡适中。南北皆宜兮乾坤共韵。原料鲜活兮刀工精细;注重本味兮火工讲究;善于借鉴兮富于变化。同享京杭之大运兮,共沐长淮之清气,盖浸洪泽湖之诗情兮,兼漫白马湖之画意。

嗟乎,名城淮安,跻身世界美食之都,表历史之悠久兮彰生态之优良;谕文化之深厚兮藏运河之沧桑;证今日之灿烂兮显非遗之褒扬;呈人民之智慧兮展明天之辉煌!
爽耶,淮安美食,百姓心中之艳阳天!
慧哉,淮安美食,九省通衢之金名片!
嗟乎,淮安美食,辉映三千里之运河碧波!
壮矣,淮安美食,折射五千年之中华文明!
2021年12月9日初稿
2022年6月30日再稿
2022年7月5日晨5点第三稿
2022年7月7日星期四晨2点15分第四稿
2022年9月8日江苏经济报副刊“吴韵汉风”头条刊登

作者:夏宝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淮安洪泽开放大学、江苏洪泽中等专业学校兼职教授、江苏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任洪泽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政协文史委主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