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我的县长父亲》征文一等奖引发热议,读完全文,感人至深
9月18日一早,德州市作家协会推送的一篇“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引发网络热议。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作者一一于忠东而言,女,山东禹城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禹城市支行退休干部。爱好写作,敲打文字,并喜欢通过笔墨,去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这一切,只因公布的名单中,《我的县长父亲》这篇散文,获得了征文一等奖。

获奖一文中提到的这位老县长名叫于志明,1929年生于辛店镇东于村,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入党。曾任禹城“王寨区”区长、县民政科科长、宣传部长、禹城六区区委书记,1955年10月年仅26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
于志明的小女儿于忠东所写这篇文章。文中的县长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县长,已故几十年了,文章写的很好很感人,第一名实至名归!事实上,这篇文章确实不错,情真意切,作者虽然不是专业文学出身,但文思俱佳,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作风,获奖也算理所应当。
看了一眼文章,写的很质朴。在所谓文人墨客的你喷之前,请阅读一下,请看一下时代背景。不要因为题目就喷。在字里行间中,乃至日常生活的琐碎种种,往往兴之所至、有感而发,读来令人莞尔,又温和蕴藉;可以清楚地看出身为孩子对于父亲奔波的心疼,并以他父亲为榜样。这篇文章能得第一名实至名归,因为他的父亲不仅廉洁且一生为公为民,值得敬佩与学习。
读了《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实至名归,不禁叫绝!这样的水平完全应该进“作协”,作者却有不平凡的情调和感悟,是内心世界的清静与豁达,精神层面的坚持与超然。其实是作者本身所经历的生活,还有她对父亲的感悟,以及她那份一直不安分热衷于文学的内心躁动。
如今社会,作家之称谓,听起来蛮令人羡慕的。依文化人之认知,凡作家非学养与功底深厚、经典流传或著作等身者莫属。
闲话作家,某些人一辈子没写什么,也照样在文学界吃得有滋有味!作家即是“坐家”,作协堪比“做鞋”。某日,周末友人宴请,大家相互介绍,某老哥说:“我是作协的”;另一老哥回道:“我们是同行,我是做鞋的”,在场哗然……都知道,写字者欲获取“作家”桂冠者须知!作家即是“坐家”,作协堪比“做鞋”。不能仅仅想方设法混个“家”的身份,摇摇欲坠。有心在“做鞋”的圈子里混,就该勤勉劳作,忍受寂寞,精心“做鞋”一一做出一双双契合本心、张扬个性,令他人赏心悦目的“鞋”;相而反而,所谓“作家”们假作真时真亦假,无论是皮靴、还是布鞋、或者塔拉板……“鞋”不跟脚就会得“脚气”!
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真正称得上“作家”称谓,拍拍胸脯,自省自问“你是谁?”凭什么出类拔萃?才能问心无愧!
有执照的伪作家与无执照的真作家。“伪作家们”是怎样炼成的?为了名利双收,不择手段,吃相太难看……顶着作家协会会员的光环,拿不出像样的作品,却像个事儿妈一般卡点出现在天南地北各种各类的热门事件之中。蹭热度蹭上瘾了,犹如绿头苍蝇嗡嗡个不停。
一个虚伪的作家,靠着谎言走进不属于自己的人生。盘点一些所谓的商界老板懵圈的人类,商家遇客千千万,时常被伪作家哄弄的团团转……
每一个写作者,都必须经年累月的练习;保持长期的输出、持续的思考;磨练固定的技巧、独特的思维,才能成为写作高手。
好文章的标准是“不做作”!德州《我的县长父亲》征文一等奖引发热议,读完全文,感人至深。这样的文章就应该拿出来让人们好好地读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