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录
文/张世卿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2022-09-18 发表于河南)

读书是一种修行,是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小学时期,“凿壁偷光”的匡衡,“头悬梁锥刺股”的孙敬、苏秦,让人过目不忘。
古人读书的刻苦用功与执着,让自己成为了国家建设的坚固基石,从藉藉无名到人生华丽转身,赢得了人们交口赞誉。
最初仓颉不可能猜想到他拿来记述某种处理事件结果的象形符号,被演变为人们抒发思想情感的书面文化。
让简单枯躁的横竖撇捺生出了灵动羽翼,伴随着几十个世纪的清风细雨滋润着这片苍茫大地,人们味同嚼蜡的生活平添了几多惊喜几多愁思与更多记忆。
茶余饭后,手握书卷,凝视字里行间;群雄之间的杀伐征战;宦海沉浮中权贵的勾心斗角;市井百姓对小富即安的向往;纠缠于少男少女间的爱恋情愁。
不觉心旌荡漾,这些远古的故事能够流传百世,其意义非凡。

随着文明社会的脚印,人们把影响生活的日月星辰,金木水火土及万物生灵相辅相克而又共存的规律,用文字形式总结归类:天文、地理、医卜、国学、物理、算术等。
望着一卷卷厚重的书籍,一时竟不知如何读起,毕竟人的生命有限,社会分工不同,所使有的知识范畴各异,最实用的方法,选择专业书籍加以学习,对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大有裨益。
然志向决定一个人的前途与能量。
学习助力志向早日实现,是一条铁的定律。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书山有路勤为径,书海无涯苦作舟是求索者与众不同的修道。
书籍乃集大家者所撰,不但有专业的学术内容,还囊括了处世之道及道德的培养。
因此,感谢前人的用心良苦,是读书者一致赞同的事情。
有远大抱负的学者,对选择良好的读书环境很重视,孟母三迁的典故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称为亚圣的孟子,所以能被人津津乐道,与他贤慧的母亲对孩子择邻处的用心栽培密不可分。
而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则用不屈命运的安排,奋起抗争弥补了环境不足的缺憾。

读书分通读、细读、深读三种。
通读可熟练字形的结构及读音。
汉字七千,整日奔波操劳生计的基层人们,谁能耐得往性子一字不漏地了然于胸呢?
故读书,就象盖房子,想建成高大的楼房,没有坚固的基础,终是无用。
所以,认字就是读书的基础功。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先人的聪明才智,让我们后辈惊叹。
相同的读音含义却相差千里,而相同的字用在不同地方却有不一样的解释。
这一点必须要搞明白。
通读即多读,能熟练地诵读,一般指阅读的初期。
细读除要了解文章所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内容,对我们的形为会不会有所启发,能不能唤醒阅读的兴趣,点燃我们的求知欲望,这关系到我们能否静下心来提升自己修为的缘故了。
好的书籍的确具备我们所需要的灵魂给养,使人愉悦,给人力量,让人效仿与催人奋进。
一枝含苞待放的花朵,维持它的生命需要水分养料,没有充足的水分养料补充,最终会枯萎甚至死亡。
读书便是为自己的寡闻做足知识储备。
提高自己的达变的能力。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的演说家。
孰不知人家已经在背后苦读了多少书,下了多少苦功。
行千里路,破万卷书,你的思维才象授过粉的花朵结出丰硕果实。
用阅读垒砌的房屋构架就能立得起来。
细读除陶冶情操外,重要的是求知。
深读似房屋的装饰,展示出什么样的风格,取决于你的眼光格局。
如果能在阅读中溶会贯通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你便有了敏锐的观察力。
一旦情感触碰到敏感的神经,心湖里会荡起莫名的涟漪并与之共鸣,说明你己经与作者达成共识,双向交流成功了。
如果你能接触到更多的书籍,吸取更多的精神食粮,你便会拥有了海容纳百川的度量,思维方式不再受约束被控制,你的人生将是一场不平凡的旅行。
深读让你筑起的思想楼房,视野更宽更有角度。
有坚固的基础,宏观的框架,内外兼修的涵养。
你的读书经历才算成功了。

放眼世界,有所造诣的读书者,皆惯用笔墨为民族振臂高呼,为普通百姓诉求,为山河谷川万物生灵抒彩。
所以文化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当然,著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担当。
写者积极理性地表达出一种乐观的导向,阅读者会对书面文化的魅力产生兴趣,最终被鼓舞,被带动,继尔明辨是非,产生青春斗志与勇气。
难怪俄国人说,他们仅仅贡献了一个列夫托尔斯泰,十九世纪的俄国人就无愧于世界。
赫尔芩认为:歌德和莎士比亚任何一个人都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对人类的教化作用。
能够拉动群体效应,是博学开阔了眼界,积累知识升华智慧的结果。
钟灵毓秀的华夏二千五百年前诞生了儒派创始人孔子,凭一部《论语》至今屹立于世界十大文人之首,被称万世师表,不但影响之广,而且被世界各地的学者仰慕与研究。
伏牛山的坚硬岩石,支撑起了中原的脊梁,九曲黄河,滚烫的黄色血液孕育了怀抱里几万万生命。
高山茂林,岸渚江白,阔野沃土不仅孕育出了古代老子、庄子大思想家,李商隐、李贺、范仲淹等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诗赋才子。
造就出了魏巍、刘震云、凌解放(南阳学院作家协会)等一批闻名世界级的现代文人。
他们站在文坛之巅,把读书提升到了最高景界,手握如椽之笔,潇洒泼墨,书香四溢,自成华章。
影响了读书人风向。
河南地域的学习氛围氤氲浓郁。
人们沉浸在读书热中受熏陶被感染。
城市郊区,乡镇僻壤。
每年有很多少年学子靠读书步入清华北大等各类高等院校深造。
社会上,各种学习写作平台此起彼伏,林林总总。
眨眼之间,身边的朋友就成了一颗在眼前冉冉闪烁的文曲之星,让人惊讶?
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精神文明高科技发展如火如荼,所以,朋友不要抱怨你没时间读书,不要自甘堕落,其实,读书就象你日常种的庄稼,在玉米麦子大田旁开出的一块小菜地,只要你时常光顾勤浇汗水,你的饭碗里便会多出不一样的味道。
曾读过赵富章老师直白激情昂扬的诗,那么鼓舞人心,那么摄人心魄。
蓝天没有痕迹,谁能说鸟儿不曾飞过。
大地不言不语,谁能说花儿不曾开过。
……
新中国的历史就是奔腾的江河,读书文化就是江河里的浪花一朵。
新中国的历史就是灿烂的银河,奋斗与进取的读书精神就是这银河中的一颗恒星,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不会坠落!
赵老师的诗铿锵有力,还不曾从脑海消失。
而杨培安的《我相信》在中原大街小巷湿润的空气中回荡萦绕“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世界等待我去改变,想做的梦不怕别人看见,在这里都能实现,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
可以肯定,未来中原大地上,在阅读上更多有建树的文曲之星将走出河南,面向全国,让世界侧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