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盘轶事
文/李俊虎 (男 15岁)
合诵:雅君、海燕、六月荷、少说多做、阿红、枫韵







在我们中国,有一个古老的发明,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它就是算盘,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算盘发明于宋朝,是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现在,算盘在亚洲和中东的部分地区继续使用,尤其见于商店之中,在西方,它有时被用来帮助幼儿理解数字。
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了。这种用算盘计算的方法,叫珠算。在明代,珠算已相当普及,并且已经出版了不少有关珠算的书籍,其中流传至今,影响最大的是 公元1592年程大位(1533~1606)的《直指算法统宗》。
据史记载,《算法统宗》是一部以珠算应用为主的算书。全书共17卷,有595个应用题,多数问题摘自其他算书,所有计算都改用珠算。书中载有算盘图式和珠算口诀,并举例说明如何按口诀在算盘上演算。其中开平方和开立方的珠算法是程大位首先提出来的。书末附录“算经源流”记载了宋元以来的51种数学书名,其中大部分已失传,这个附录便成了宝贵的数学史料。

算盘由框、梁、档和算珠组成。珠算盘起源于北宋,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2013年12月4日,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明初时,中国算盘流传到日本,其后又流传到俄国,又从俄国传至西欧各国,对近代文明产生了很大影响。15世纪中叶,《鲁班木经》中有制造算盘的技术规格。制作算盘的材料有木、竹、铜、铁、玉、景泰蓝、象牙、骨格等等。小的可以藏入口袋,大的需要人抬。
在各种各样的算盘中,最正统、最经典的还要数圆珠大算盘。算盘以上珠代表5,下珠代表1。按理说,每一个数位从0~9只需上一下四,为什么会有上二下五的冗余呢?原因是我国古代十六进制的重量计法,是由“半斤八两”考虑的,1斤是16两,上二下五正可以用来表示0~15。不光如此,在十进制的一些算法中也会临时用到这两颗“多余的”算珠,这使我解开了自小学以来的一大困惑。那为什么会想到用上珠表示5,而不是直接串9个或15个珠子呢?这是因为人一只手有5根手指,就跟人类广泛使用十进制是因为双手共有10根手指一个道理。至于算盘的用法,十分简单,将相应数目的算珠推向横梁以表示加上相应数字,推离横梁则表示减去相应数字。算盘与横式算筹示数的对应关系置数,但正如围棋一样,规则简单,要用得熟练、用到掌握各种复杂的口诀算法就非一日之功了。算盘的算法从筹算继承而来,从最早的《数术记遗》(汉徐岳著)到经典的《算法统宗》(明程大位著),再到如今《中国珠算大全》《世界珠算通典》这样的大部头专著,所述口诀数不胜数。别的莫要说起,就说说最简单的“三下五除二”吧,一个司空见惯的成语,其实是算盘加法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当下档有两颗或多于两颗算珠时,+3就需要拨下一颗表示5的上珠、去除两颗表示1的下珠,即+3 = +5-2。

算盘在中国乃至世界计算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记得在我们00后小学时代,学校还专门开设过算盘课,同学们当年在课堂上“噼里啪啦”敲打算盘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相信,在我们中国,再年轻的一代即使没有摸过算盘,也一定见过它的模样。在一些表现表现民国及其他的影视剧中,常能看到算盘的身影。
算盘在世纪之初依然应用广泛,迄今仍有许多学校(甚至国外的学校)用算盘或类似算盘的教具启发儿童的数学思维;许多地方将算盘做成雕塑、墙饰、窗花、首饰,甚或聘礼与嫁妆,寓意精打细算、生活富足,同中国红、中国结、武术、诗词、瓷器那样,算盘俨然已是烙在国人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符号。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算盘也曾出现于其他国家,却都昙花一现,很快被其他计算工具取代,唯独中国的算盘经久不衰。
据记载,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也有算盘的一大功劳。

电影《横空出世》讲述了将军冯石(原型为张蕴钰上将,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的负责人)和科学家陆光达(原型为邓稼先院士,核物理专家,原子弹试验技术带头人)带着科研部队在西北荒漠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故事。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在一所大学的食堂大厅内,数百名算盘高手在演算原子弹的相关数据,形态严谨、一丝不苟。
1959年,中苏友好关系破裂,苏联突然釜底抽薪,撤走了在中国的全部专家,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还留下了一个错误的关键参数。于是,在北京北郊的研究所里,军工们用纸笔、计算尺、算盘等最古老计算工具,进行最现代的理论计算。他们没有工作休息日,每天三班制,一个关键数据算一遍,要有上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开五六个方程。演算纸扎成一捆一捆,在屋中堆了几十麻袋。最终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来那些个关键参数,最终,一柱耀眼的蘑菇云倚天接地升腾在中国西部的戈壁滩上,壮观无比!
算盘虽小,却在国家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演绎出了一幕幕伟大的传奇历史。
其实,有关算盘的故事传说枚不胜举,据载,明万历年间,日本人毛利重能奉丰臣秀吉的命令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作为一名数学家的毛利重能在日本时就听闻了程大位的赫赫名声。来到中国后就不远千里跑到徽州拜访程大位。毛利重能得知程大位喜欢“算题入诗作酒令”,便相约着在酒馆见面。毛利重能精心准备了几道题目,想要试探程大位。于是,在举杯浅酌后,轻声吟道:“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醨厚酒醇。醇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
程大位听后,知道客人是借饮酒来寓意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在炫耀自己的计算能力,但顿时放声大笑,随即捋了捋发白的胡须,在算盘上简单地拂拭了几下,就笑着以诗对曰:“勿以此题测高明,珠盘声中答案明。酩酒十瓶姗人醉,醇酒三人喝九瓶。”毛利重能觉得他真乃神人,简单地拨弄几下算盘,就得出了答案。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冒魅,十分懊恼。为了得到珠算真传,他转高傲为谦卑,拜倒在地,拜程大位为师,学习珠算文化。后来,在《算法统宗》刊印后,程大位就送给了毛利重能一本《算法统宗》和一把算盘。毛利重能回国后的第二年8月,将这本书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从此,珠算得以在日本传播,使这个封闭的岛国如同流进了一股鲜活的泉水,浸闰了枯竭干旱的不毛之地。从那时开始,程大位在日本被誉为“算神”。每年的8月8日,日本举国都要举行盛大的“珠算节”,抬着程大位的画像走街串巷游行,以载歌载舞的方式,表达对这位中国数学巨匠的感恩。
“七子之家隔两行,十全归一道沧桑。”如今,传说渐远,但珠算曾经的炫目辉煌,早已刻于中国文明史上,不可磨灭。近些年来,珠算慢慢演变成了珠心算来拨弄着大千世界,珠算这种独特的计算思维方式,不仅会永续传承,而且影响着整个世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此,感觉“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含义深刻,底气满满!

(作者系固原一中高一学生,钟声工作室文学公益讲堂学员)
钟声点评:
看来作者进步很大,如此的“过时”算器,竟然能感兴趣搜集它的前身后世历史,将它的用途和存在价值、意义提到很高位置。其中不乏精彩表述。从前几篇作文来看,从构思到创意,再到搜集资料,着手写作,而且出笔很快——作者开始喜欢写作,这是很好的现象,有了这个转变,将来作文考高分、当作家不成问题。
原子弹科技创建中使用算盘,日本人求教珠算故事,增强了趣味性,提升了文章格局,使文章精彩了很多。加油!
2022年9月10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