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确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航向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教学评论)
文/耿成拴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现代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全国各地教育战线上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潮。教师们以各地的先进经验为榜样,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拓展知识视野,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增强。
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是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日臻完善的。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有时会走一些弯路,甚至出现一些失误,得不偿失,也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就一定能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笔者是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发现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与教育界的同仁们商榷。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斧正。
一、偏重直观音像,忽略文本的价值
应当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对于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音像并不能取代文本。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科学,自有它本身的特点与规律。认真阅读理解文本,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有人曾说:读《西游记》原著,100个人心目中会有100个不同的孙悟空;而看电视剧,10亿人心目中只有一个孙悟空,甚至认为六小龄童便是孙悟空。这就形象地说明,文本具有影像无法替代的自身价值。语文课本,作为课堂教学的文本,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针,综合古今中外的教材编辑实践,由专家学者精心编撰的精典作品,自成独特的科学体系。充分发掘文本的价值内涵,利用文本综合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无疑是语文课堂教学首当其冲的目的与任务。因此,对文本的分析理解、拓展运用,应当贯穿堂教学活动的始终,成为课堂的主线。而多媒体的运用,只是分析理解文本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甚至在一些公开的观摩课中,有些教师大量运用多媒体手段,以直观的影像、直觉的音响排挤甚至取代了文本的位置。把语文课上成观赏课、表演课、活动课,忽略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分析探究。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制约综合语文素养的增强。
二、偏重学生活动,忽略教师的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出来的。笔者认为,这一原则对于当前的教学改革仍不乏现实指导意义。所谓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学生通过自身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有些教师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为增加学生活动量滥用提问式方法,用“满堂问”取代“满堂灌”。加之对所提问题缺乏精心设计,随意性大,不够科学合理。教案上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但由于诱导点拨不力,教学过程与目标脱节,更体现不出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课堂气氛轰轰烈烈,结果收效甚微。这样的课不能说是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打一个比方,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师掌舵,学生撑船”。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应当“胸中有丘壑”,精当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地选择设计教学模式。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要时刻牢记“舵手”的职责。虽然由于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偶尔需要部分地偏离“航线”,但必须牢牢把握总体“航向”。不应当随波逐流,使“航船”失控。当然,不到万不得己,“舵手”也不应当越庖代俎,去帮助学生“撑船”。
三、偏重课堂形式,忽略基本功训练
一谈到素质教育,大家马上便会联想到渗透思想教育、培养民族感情、促进全面发展等常用套话。诚然,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我们往往会忽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民族语言文字的素养,才是语文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很难想象,一个正常人,如不能准确熟练地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还有什么素质可言!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片面注重课堂形式,努力营造课堂情境,力求教学气氛尽善尽美,却唯独忽略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现以阅读为例:一谈到阅读,首先重视的便是表情朗读:范读、领读,齐读、轮读,指名读、分组读……却唯独忘记了默读和速读。而默读恰恰是学生独立自主地理解分析文本的最佳手段,速读则是迅速把握整体内容的便捷途径。“新课程标准”就针对默读和速读,对不同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忽略了默读和速读训练,怎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呢?
长期缺乏必要的基本功训练,必然导致学生成绩下降。为了应付考试,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滥用题海战术,大海捞针,猜题撞题,守株待兔。结果事倍功半,加重了师生的教学负担,促发了厌学情绪,对增强学生的素质反而徒劳无益。

四、偏重教法改革,忽略学法的指导
教学活动,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学相长,互助互动,教与学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但是,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好不等于学好,只有学好才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不少教师,本身业务素质高,知识面广,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勇于进行教法改革,但对学法指导却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会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根据教学实际,教给学生分类归纳、对比小节、歌诀概括、笔记积累、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可以使生体验到独立成功的喜悦,增添学习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就一个人来说,他的语文水平和他的阅读总量成正比。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现行的“课程标准”,都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明确的量化要求。指导学生切实高效地完成课外阅读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也是语文教师当仁不让的职责。可是不少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从不进行布置、检查、指导,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有名无实。更有甚者,把学生的课外读物不分良莠,一律视为“闲书”,列入禁读、没收之列。如此南辕北辙,怎么还能奢谈实施课程标准呢?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不够深入,对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理解不够透彻。有些教师埋头于日常工作,很少去钻研相关理论知识。加之对教材编辑意图领会粗略,把握不力,没有针对教学目标精心地去设计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盲目随意,虽然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成效甚微。其次,在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时,只偏重于模仿形式,忽略了对教改理念的理解把握,造成思想混乱,认识模糊。结果华而不实,同样对教学实际弊多利少。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基础理论,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密切关注全国乃至世界的教研教改动向,彻底更新教育理念。进而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工作实际,不断总结经验,修正失误,正确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航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