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故乡.放歌秋天”
幸福恼包入画来
文/李玉清(内蒙古)
呼和浩特被人们誉为青城。
青城入秋太宜人,恼包乡村景如画。秋风吹过,凉风习习。在去往20多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城区保合少镇管辖的恼包村途中,道路两侧成片杨柳林随风摇曳,一片丰收景象。当进入恼包村时给人们的视野带来极大的冲击,原来一个贫脊乡村旧貌换新颜,村民展笑脸,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富国要强边,兴边要富民。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呼和浩特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从基础设施到生态建设,从产业配套到口岸贸易,一项项举措为西部边陲地区带来发展机遇。盟市通高速路、县乡通水泥路、村村通硬化路,交通畅了、产业来了、环境美了,村民生活面貌为之一新。政策的春风劲吹,幸福恼包入画来,涌动着生机活力。
提到恼包村,去过的朋友,不得不叹服恼包赛江南。恼包就是个村子,有村委会,有幼儿园,有卫生院,有图书馆,有电教馆,有村史馆,有文化大院,有文体活动中心,可说应有尽有。也有其他村子没有的,比如小桥流水,比如雕梁画栋,比如楼阁亭台,比如传统中式大院与欧式建筑的相映成趣,比如白日里的欢喜热闹与灯影中的金碧辉煌,比如晓月当空照、湖上烟雾笼轻舟的迷人景色。显眼的,还有恼包大街边上那些阔气的村民住宅楼,村民们的高光感洋溢在小康的日子里。
恼包村的村民们实在不简单,用实干与奋斗铺就幸福大道,知苦不言,硬是把创造风景的艺术发挥到极致,不仅让屡遭水患的村民居住条件因此得到彻底改善,也让远远近近的人们把这里当成景点,慕名而来,满意而去。摄影家也钟情于此,他们用镜头捕捉恼包的光和影,用照片呈现恼包的与众不同。
流连于恼包村,山水相依,花朵相伴,草木相随,望不断的青砖灰瓦,走不尽的通烟小巷,尤其烟雨蒙蒙时,又有人打着不同颜色的伞,如此情景很容易联想到古诗词里的唯美意境。那日,近黄昏,我独自一人,缓步踱入七号院。站在东边的台阶上欣赏对面二层建筑时,正好有秋风翻动院子拐角处的树叶,露出几枚青枣,我一下就想到了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好一个清字。清朗、清秀、清明、清静、清雅、清宁,这一定是夜深人静后的恼包。
在四季分明的塞北,大青山之南,不知那位高人筹划兴建了这样一处宜居宜游的园林胜境,并因其所有的别致,让这个曾经人才辈出却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子,一夜之间,变得霓虹闪闪烁烁、人影憧憧不绝。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恼包村有水,水上架桥13座;石桥,木桥,水泥桥,桥桥是景;桥下有鱼,鱼翔浅底,招惹儿童不愿离去。游恼包当然要乘船,尤其是夏夜,或扶老携幼,或相约挚友,或与心爱之人,共乘一条船,于葳蕤弥散、似梦似幻的灯光水雾中,悠悠然从桥的这边,荡漾到桥的那边,该有多惬意。
恼包的美,还在于仿古建筑的雍容华贵,在于那种蕴含于砖木结构里的中华传统文化气质,在于自然与时间、空间的相互包容。无论四合院门前的石鼓、石狮子,还是雕砖的影壁、内敛含蓄的中式窗扇,在恼包,都能给人一种幽僻清远、柔和宁静的神怡之感,而这正是中国园林的魅力所在,更是人人追求的一种精神享受。
一个地方的繁荣,离不开文化与传承。恼包也是,除村史展览和民俗展览,又把二十四孝刻在石上。芦衣顺母、扇枕温衾、卧冰求鲤、哭竹生笋、涤亲溺器、扼虎救父……翻开的石书句句铿锵。一个故事就是一个警示,一个故事就是一束阳光,难怪恼包是“和美、和气、和谐”的“三和”村,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认定的“全国文明村镇”。
有人说,恼包所有的景,都是人造的。确实,那湖,那桥,那山,那洞,那亭,那院,那楼,那阁,那雕栏,那水车,所有一切都是新的;那人造的瀑布也远不够三千尺,却水流如乐,撩动人心;那溶洞也略显袖珍,但当你脚步轻盈,跨过一个个水中石阶进去,又从另一边水汽氤氲的洞口出来,还是感觉很有些意思的。所以你只管游,只管赏,只管喜欢,不要管新旧。今天的恼包,就好比800年前的沈园,刚刚建成时,一样是“树小墙新画不古”。如今,却成了名胜之地。沈园有陆游和唐婉的故事,那恼包呢?我想,多年后,当恼包村成为恼包古城,同样会有美好的故事和传说,让后来人去浮想联翩。
恼包村只是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的一个宿影,内蒙古自治区正在带领2300万各族人民发挥“边”的优势,借助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书写开放大文章,不断拓宽路子、加快步伐、提升质量,让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十足、区域发展的质效跃升,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劲头,着力打造一条更加充满活力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随着兴边富民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边疆各族人民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尽锐出战,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高质量、更实举措,必将在全面推进兴边富民乡村振兴伟大征程中续写新篇章。
作者简介
李玉清,笔名:车轩,广西桂林人,高级政工师,退休后,没有任何上的工作压力,自己完全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为使晚年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以我手中笔,颂党恩唱党情,游览祖国好河山。曾先后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诗歌、游记等文学作品。还有多篇作品发表网络各媒体平台,并在网络征文中获奖并被收入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