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名篇与秦皇岛(192)
顾炎武《望夫石》
作者:学 贵
主播:月亮泉

(顾炎武肖像)
顾炎武《望夫石》
远威台前春草萋,
望夫冈畔夜乌啼。
九枝白日扶桑上,
万叠苍山大海西。
国是秪凭三寸舌,
老谋终惜一丸泥。
愁心欲共秦贞女,
目断天涯路转迷。

【望夫石】 位于山海关孟姜女庙后殿后面,传说为孟姜女登石望夫之处,石上有阴刻“望夫石”三字,为清代山海关通判员白辉所题。石上有坑似足迹。石旁刻有乾隆题诗。
【威远台】 指威远城,位于山海关城东一公里处欢喜岭上,相传为吴三桂修建,又名“呜咽城”,是吴三桂剃发降清,拜见多尔衮引清军入关之地。城台已破烂不堪,城土尚存,久已空虚,城中的威远台前荒草凄靡。
【苍山大海西】 在吴三桂、清豫亲王多铎的追击下,南明•永历帝逃到点苍山、洱海以西,逃往缅甸。
【秪(dī)】 古同“秖(zhǐ)”。
【三寸舌】 永历帝欲奔缅甸,群臣争论不休。
【老谋】 农民起义军将领刘文秀联明抗清,收复四川大部分地区。后助李定国迎永历帝入滇。
此诗大意是:
威远城中的威远台前春草萋萋,当年吴三桂跪迎多尔衮的丑态怎能忘记;望夫山头慈乌夜啼,当年姜女望夫夫已死,如今自己怀念故国国已亡。
傍晚太阳西沉,还有许多支抗清武装力量为匡(kuāng)复明朝而辗转战斗;暮色苍茫中层峦叠嶂立在大海西面,象征着明朝的锦绣河山早沦敌手,局势不易挽回了。国家大计——匡复故国的斗争手段只凭一管笔和三寸舌,力量虽然薄弱,但坚定不移;愧疚自己还是吝惜一丸泥。
愁肠百结,缅怀万里寻夫的孟姜女,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不管为难挫折也矢志不渝;站在望夫山上向远方瞭望,祝愿民族志士反清斗争胜利,可是毫无把握,无限惆怅。

(贞女祠)
此诗表达了坚贞不渝的爱国之情。
诗人登高极目四眺,苍山万叠、大海茫茫,遥想明末朝臣空谈误国,即使万世一时的雄关亦不足恃(shì),不禁深深叹息:“愁心欲共秦贞女,目断天涯路转迷”,终觉前路一片迷茫。至此,想必诗人已黯然神伤,无心东出了。其实,此刻的大清兵已占领了云南,南明永历帝退入缅甸,且从臣多叛,南明小朝廷已进入了穷途末路。消息传来,诗人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大海中的孟姜女坟)
孟姜女的故事,在中国各地普遍流传,版本不下百余种。山海关一带的流传最具代表性;唯一保存完好的孟姜女庙,也仅山海关一处。
望夫石古迹,也是各地多有。均属民间传说,出于一源,大同小异。
——《辞源》注明有武昌、兴城西南(实为山海关)、宁夏德隆、江西分宜、贵阳、广东清远六处,其中只有第二处明确故事主人公“相传为孟姜女望夫之处”。《辞源》另有《望夫山》条目,注明三处:安徽当涂、江西德安、山西黎城。
——《辞海》没有“望夫石”而只有“望夫山”条目,标注两处,其中一处也明确“相传为秦时孟姜女望夫处”;另一处“在江西德安境。”可见,不管是望夫石还是望夫山;也不管是《辞源》还是《辞海》,只有“孟姜女”故事是唯一“全占”的。其他标注的地点不同,故事情节也大同小异,大致都是说妇人站于山石之上眺望,盼夫归来,日久年深,化作石头,仍保持着遥望的姿势。
“望夫石(山)”这个广泛而长久流传的民间故事,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对从役在外的丈夫坚贞不渝的爱情,更反映了古时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普遍意义,以致“望夫石(山)”全国多有。

读顾炎武《望夫石》,记感如下:
借古鉴今书大作,
个中含意恁深沉。
望夫千载究何故?
人性之光抵万金。

作者:李学贵,秦皇岛市政协第八届至第十届委员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曾任秦皇岛碣石暨徐福研究会顾问。主编《秦皇岛市政协志》、《秦皇岛市政协文选》,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人物/诗词与党史——庆党百岁百期》在京津冀头条专题连载,博得广大听众、读者青睐。

主播:王庆阳,网名:月亮泉。退休前曾任秦皇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卫生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党委书记。个人专著《养正新论》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热爱生活,喜欢用诗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喜欢用朗诵,为多个平台主播,用声音倾情传递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