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那棵青松
文/韩广华
题记:
那山已经绿了,想念的背影,你与大山共舞,与小鸟为伴。那一片片树木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年轮有青春的印迹,种子生活的地方,梦想放飞心情,那树可知风雨沧桑,山谷可知丛林孤独,溪水可知跋涉忘情。春来秋去难忘记,河山秀美放光景,朴实无华美心灵,我好想你的背影,追寻你那踏遍大山留下的一串串足印,你的形象宛如山中,那棵青松……
流年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久违的你,让我思念到如今。回首往事,去山中拾草只有一次,就因为这一次,我结识了一位以山为家,以树为伴,40年如一日的看山人。他离开人世已经20多年了,但他的一言一行,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至今对他有一种敬仰之情,怀念之心。当我回想起那次上山拾柴禾的情景,我的眼里总是溢满了泪水,心在哭泣……

1979年12月上旬的一个星期天,上高中的我,去相沟乡的蝎子山拾草。那时,因家庭困难,我的娘为我们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姊妹4人不论谁上山拾草,就享受两个鸡蛋卷煎饼,中午在山上吃饭的“待遇”。凌晨3点,我娘早早起了床为我炒了鸡蛋,盛了米粥让我喝,天不亮,我就担蓝向山中走去。尽管是寒冬腊月,我身上未觉寒意。来到山上,我便拾那些零落在地上的干枯树枝。这时,我发现山的东部深山沟里,有一个用乱石搭起的护林简易小屋,我便朝那小屋走去。这时,从护林小屋里传来一句:“天这么冷,是谁在拾草呀?”听到这声音,我断定说话的人,正是这山上的看山人。
我便向那看山小屋走去,来到小屋门前,我便推门而入,发现床上躺着一位大约六十左右的一位看山老人。那低矮、狭窄、潮湿的护林小屋里放着铁镐、镢头、铁锨等工具。靠墙的北边放着一张小木床,在床西头的空隙内放了一张破旧的桌子,桌子上有两个碗、两个盆,一双筷子,其余便是油盐和几个干巴巴的地瓜干煎饼。我坐在板凳上,便和他啦起家常,在啦呱中,得知这位看山人姓甄,六十一岁了,在山上已度过了四十个春秋,因家庭困难,未娶妻生子,二十岁就被村干部安排到山上看山。看山人告诉我,这蝎子山方圆有一百多亩地,他刚来的时候,是一片光秃秃的山,山上连杂草都不长。四十年来,他以山为家,以树为“伴”,费尽心血和汗水,劈山造林,将光秃秃的山栽上了松柏、杨树等多个树木品种,他也记不清用了多少把铁镐、镢头,但他清清楚楚的记得栽了多少棵树。说话间,看山人发出一阵阵咳嗽声。他说,这几天感冒了,浑身无力,昨天晚上连饭都没有做,就躺下了,暖壶里连口热水都没有。听到他说的话,我急忙为看山人烧壶热水,但水桶里却没有水。心想:“看山人守护着这片山林,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却是山林树木葱郁,无怨无悔。”我急忙问看山人:“到什么地方去挑水?”看山人缓慢地走出护林屋,对我说:“在西南角的山沟里有一个泉子,栽树、烧水做饭都用那泉子里的水,现在天这么冷,泉子的水也结满了冰。”这时,我对看山人说:“我去给你挑水做饭”。看山人说:“你这么小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干活,怎么好意思让你去挑水呢?”说着,我拿了看山人的镢头,挑起水桶去山沟里为看山人破冰挑水。回来后,看山人便询问了我的家乡住址和家里的情况。当看山人得知我六岁时,父亲因病离世,姊妹四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时,不知是我为他挑水而感动,还是因我家庭的处境而触动了他那颗善良的心,他时而在擦着从眼角滚出的泪水。这时,我起身要告别看山人,去山里继续拾柴禾。看山人却说:“天这冷,你就别去拾柴禾了,我给你两提篮柴禾,你挑着赶快回家吧,回家晚了,你娘还惦记着你”。我对看山人说:“我怎么好意思要您的柴禾,您日夜守护着与您相伴的这片树林,多不容易啊!”看山人动情地说:“别再推辞了,听我的。”就这样,看山人为我装满了两提篮柴禾。临走时,我把我娘给我炒的鸡蛋卷煎饼便送给了看山人。

我挑着看山人给我的柴禾,边走边唱着歌,不知不觉便回到了家,便把全部经过告诉了我娘,我娘对我说出这样一句话:“以后,要学会感恩。”
“以后,要学会感恩”,娘对我说的话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1990年中秋前夕,已参加工作6年的我,便买上礼物去拜访那位看山人,并寻访那位看山老人无怨无悔把青春献给大山的动人事迹。不久,《临沂大众》丶《农村大众》以《山中,那棵青松》为题,报道了看山人的事迹。
1998年10月的一天,我随县里组织的计划生育年终考核领导小组去相沟乡检查考核计划生育工作。工作之余,我便去蝎子山再次拜见看山人,但这次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也使我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一位在田间劳作的中年人告诉我,那位看山老人已于1996年冬天,因病去世。老人在临终前留下遗言,他死后,把他的骨灰埋在蝎子山上。他的音容笑貌在我眼前浮现……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忽然间,蝎子山那片树木愈发地根深叶茂,清翠的树冠在渐渐地扩大,那位看山老人犹如山顶上那棵青松,倍感春的蓬勃,夏的舒爽,秋的飘逸,冬的挺拔……



作者简介:韩广华,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机关工作。从事新闻报道、材料撰写三十余载,先后在县广播电台、《临沂日报》丶《大众日报》、《中国人口报》、《农民日报》、《农村大众》、《山东人口报》、《致富月刊》、《党政周刊》(中廉在线)等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发表稿件2000余件。期间兼搞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华夏子孙》、《昨日军人》报告文学集。为开拓人生的情感和美的灵魂,我愿苦苦追寻,用文字来报效淳朴而厚重的乡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