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闲暇时间读读书。在我眼里,碰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就像遇见一位无话不谈的朋友。将繁杂喧嚣的生活拒之门外,捧一盏淡茶,在氤氲的茶香里,静静读几页书,将冗杂的心情慢慢消融在轻松的阅读之中。
阅读的方式决定着阅读的深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自媒体的阅读,带来了信息获取的快捷与广度,但碎片式的阅读,不免有些让人浮躁,阅读的程度只能是浅尝辄止,只是浮光掠影的浅阅读;而传统的阅读,也就是纸媒体阅读,会让人在纸面上停留,容得下思考,因而就沉潜,能读得出字面之外的一些弦外之音。特别是有难度的阅读,不仅要停留,还要进入、玩味,穷究内里,整个思维过程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精神穿梭,在抽象处顿悟,在顿悟中升华并裂变我们的精神。
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便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再艰涩、枯燥和深奥的文字也能读得下去,也能读得明白晓畅,即是一些语言艰涩难懂,天书一般的哲学著作,也可以像读小说一样轻松。在入迷的阅读中,有时能一口气,读上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竟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由于执着于纸面的阅读,特别是钟情于名著和经典的阅读,我养成了“深阅读”的习惯,每一次阅读都要静心,都要备以字典,纸笔,以便查生字和勾画、摘句、点评、眉批。
朝“通透”里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阅读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步偏重于读诗和哲学,怕自己读得懒和滑,不能思在深处、高处、远处和“别处”。所谓“别处”,就是指超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之外的有关人类精神极限和普世价值的思考,即纯粹的“思想之美”。到了现在,我读哲学读得比读小说还畅快、还津津有味,作用到生理上,每读哲学,心神就清明,就不知困倦,夜深天暗,也像在白日里游赏。也不敏于四季,冬天读去不忌惮冷,酷夏读来,也不觉得热,屋里的空调被闲置了。阅读不为别的,只为了能静下心来,在一种达观的心态中,保持内心的清醒,理性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面对自己经历的生活。
都说人活着是为了追逐幸福的梦想,因此逐梦差不多成了人活着的精神动力。然而逐梦的过程对大部分人来说却像夸父逐日一样,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好多人倒在了逐梦的路上,而梦想却依然像远在天边的星星,闪着诱人的光芒。人生就是这样,在追梦的旅途上,向着远方,一路前行。只要心中有诗和远方,为了一份诗意的浪漫,只要认真追逐了,无论结果如何,此生无憾矣!
窗外风吹树叶的声响,发出一份悦耳的天籁之音,拨动着我感情的琴弦。极目远方,天空有几只小鸟正在自由翱翔。我的思绪从书本中跳出来,于是静静地合上书本,走向户外,走向不远处的那片田野,将慵懒的的心情,融进自然。
柔柔的轻风,吹送着泥土的芬芳,带来一份浸人心脾的舒适。此刻,宠辱皆忘,信步走在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上,听风的絮语,看云卷云舒,闻花之芬芳,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子,神醉在自然的世界里,忘记生活的忧愁与烦恼,真是一种无言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