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玉老师的一生
文/周德香

教师节就要到了,恩师陸金玉已仙逝八年,原来准备以她的原型写篇小说,又唯恐添枝加叶有损老人家的形象。思忖再三还是用简略的笔法把她真实的一生写出来奉献给大家吧。
陸金玉,生于1928年,卒于2014年,享年86周岁。
24岁(1952年)来商河,祖孙三代的骨灰全寄存在商河殡仪馆,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不知道娘家在哪里?也不知道婆家在哪里?商河就是我的家。尽管这里没有属于我的一砖一瓦,可有我教了三十多年的学生。工农商学兵行行有亲人,他们遍布县城的每一个机关,或领导或职员,这就是我的财富。”
她生于济南市历下区后坡街金家大院,遗腹女,母亲金素之,父亲陸达昌是浙江茶商,济南大观园最有名的“茗居”就是他经营的。金素之的父亲金向辉是青龙桥“品茗”茶店的老板,他卖的茶叶都是从“茗居”进的,时间久了二人成了莫逆之交,金向辉对陸达昌的评价是:商而不奸,仁也。
1927年春陸达昌在老家的妻子去世,金向辉就把次女金素之许给了他,他比金素之大八岁,但金素之敬佩他的为人,二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婚后半年陸达昌去浙江进货时途中被害。老家人不承认他与金素之的这段婚姻,身怀六甲的金素之只得寄住在娘家,1928年3月诞下一女,是金向辉起的名字:陸金玉。
金素之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尽管金家人对她很好,可她总是觉得是 “寄人篱下”,她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再住回这个家竟成了“亲戚”。她处处小心谨慎,对女儿陸金玉管教甚严。
陸金玉和舅舅家的孩子一起在五中上学,却不花金家一分钱。
金素之的愿望就是女儿快快长大,自立门户搬出金家。
陸金玉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身边不乏追求者,其中就有和她一起长大的表哥。可母亲的择婿标准是:无牵无挂的孤儿,做不改名換姓的入赘女婿。
1946年冬,金向辉的一执友给寻觅了一个合适的人,是济南市国民党驻军的一名连长钟长卫,原籍东北人,具体什么地方不知道,是夏团长收养的一个孤儿,比陸金玉大两岁,金素之十分满意,这正是她理想的人选。
钟长卫和陸金玉一见钟情,很快完婚,金向辉把茶店的后院送给陸金玉当嫁妆,金素之说:“只能暂住安身,您老还有三个孙子这份嫁礼万不能收。”
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钟长卫率部下投诚。1949年去了青海省,1950年春陸金玉诞下一男婴取名立新。
钟长卫每年都有探亲假,1952年春陸金玉又诞下一女取名立民。
秋季济南要派一批有文化的年轻人支援偏.远县城,陸金玉带着母亲和两个孩子来到商河,一住就是一辈子。
她像沙漠里的一粒沙,沧海中的一滴水,原野上的一棵草,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三十多年送的毕业生无计其数遍布全国。
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戴着一顶“国民党军官家属”的帽子她是怎么熬过来的?只有小心翼翼做事,竞竞业业工作,.她的脸上永远是温和的表情,谁也没见她有过愁眉苦脸的样子。别人都以为她是幸福的,儿女双全,母亲帮她照顾仨孩子(1954年又生一女取名立河),丈夫一年一度回来陪她,这是多么美满的家庭啊,她内心的苦衷只有自己知道。
她的三个孩子文华程度都是初中毕业,因为他们上学时适逢文革期间,这种家庭成分的孩子上学是受限制的。
每到一处都是在学校驻地的村里给她找房子住,学校里没有单人宿舍,校长教导主任还挤在一起何况一个拖家带口的女教师。
文化大革命期间她住在一个生产队长家,刘队长心善,就说:“陸老师,和你商量件事,你的孩子在家没事若不让他们去队上干活吧,挣的工分不参加分配,管你全家常年做饭的烧柴行吗?”
陸老师说:“行啊,谢谢队长。”
“谢啥。”刘队长说:“场园的边边沿沿都是柴火,划拉两把就够做顿饭的,往后别买炭了。”
吃商品粮的人口十八周岁后政府安排就业,钟立新去了被服厂跟着李师傳学做布鞋;钟立民跟着崔师傅学理发;钟立河的工作较好,去了照相馆。
为了有个家,钟立新做了刘队长家的不改名換姓的上门女婿,步入父亲的前尘。妻子淑娥性情温和善良贤惠,婚后育有一儿一女。
钟立民、钟立河也都找了个老实本分的商河人在县城安了家。
九十年代末,我有个在城里上班的侄子经常去找钟立民理发,时间久了就啦起了家常,她说:“听你说话的口音这么亲切啊是沙河人吧?”
“是呀。”我侄子说:“你咋知道?”
“我是在沙河长大的。”她说。
“你家是哪个单位呀?”他问。
“我妈是教师,換了几个学校但都没出沙河。”她又问:“你是哪村的?”
“大胡家。”
“认识周德香吗?”
“那是俺院中婶子。”
侄子回家后告诉我这件事,赶紧联系钟立民去县城看老师。
师徒相拥百感交集,得知陸老师刚退休时住在淑娥家,1988 年钟长卫回来后在县城租了个小院二人独居。九十年代末钟长卫走了,她退掉房子轮流住在钟立民、钟立河家。
她一生自律,退休后深居简出很少与人交往。一次钟立河的弟媳给她打电话:“嫂子,俺想让小儿子去六中上学,听说六中的校长是陸伯母的学生,想让她老人家帮忙搭个话行吗。”
钟立河说:“不行啊,我妈早就告诉我们,谁也不许以她的名义去找人办私事,过年过节有人来看她,都不让我们在跟前。”
我只要在家每年都去看她一次,只带一条香烟,拿东西多了她不高兴,每次都和我啦好长时间,她说:“你们班的张某某,冯某某,温某某来看过我。”
送出大门后钟立民对我说:“周姐,你是俺妈最信任的人,像她的学生来看她这事从来不对别人说。”
我俩最后一次见面是2013年仲秋节后,这次谈话的时间最长,她说:“告诉你吧德香,尽管立新走的早可他给我留了一条根,重孙子都上初中了,小傢伙学习不错,考试成绩总是班里前几名。”说这些时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接着又问:“⋯咱娘俩相识多少年了?”
我掐指一算说:“五十七年。”
“咱俩既是师徒更是知己,我的很多事宁愿让它烂在肚子里也不说出来,只有你知道一些。我八十多了虽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可我知足,我为商河教了三十多年书,商河却养了我一辈子。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战战 兢兢度时日,可是商河教育局的领导和学校保护了我,不但学生不知道我的情况,就连很多年轻教师也不知道老钟的底细。那是一步天堂一步地狱的时代,可我一直生活在天堂里,我感恩啊。”她说。
“对呀老师,现在一切都好了,往后光享福吧。”
“还有件事。”她继续说:“前段时间孙子来和我商量,想买块墓地把他老奶奶(金素之)和她爷爷,爸爸迁在一起。我没答应。”顿了顿她接着说:“人死如灯灭,骨灰盒存在殡仪馆占一尺的空间,一座坟墓占几十平米的地方,咱不浪费那些土地呀,周总理有墓地吗?可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这次谈话有种不祥的感觉。
2014年我的第二册长篇小说《马莲花开》出版后,8月份回家时拿了一本写上名字盖上章准备给她送去。(这时钟立民也走了)我先给钟立河打了个电话,她说:“周姐,俺妈三个月前走了。”
“咋不告诉我?”
“是俺妈嘱咐的,不发讣告,不举行追悼会,除去直系亲属不许告诉任何人,一切从简。”
第二天我去了县城,买了两匝冥币,写了两句话:恩师生前未尽孝,籍首空流泪两行。去了钟立河家。
她含着泪说:“周姐,俺家六口人已走了五口只剩我了。”
我说:“别想不高兴的事了,她们把福留给你了,好好享受晚年吧。”
“是啊周姐。”她说:“孙子都上幼儿园了,忘告诉你了俺儿媳是沙河乡的,有缘啊,沙河也算我的半个娘家吧。”
我在陸老师住的那间小屋里,瞅着她的遗相默默沉思……。
她是棵参天大树,三十多年结了多少果实,无人知晓。
她又是棵无名小草,从未被人注意过,只是一岁一枯荣。
她还是个坚强的女人,更是位光荣的人民教师。
2022,7,12,写于北京奥林佳苑。
2022.9.12编辑

【作者简介】:周德香,1939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商河县,自幼酷爱文学,1959年毕业于乐陵师范,毕业后在商河任教,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回乡,随先生霍相新定居沙河乡大胡家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讲台二十多年的周德香再次拿起笔,开始了她一直痴念的梦想---写作,不为发表,只为记录生活。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在省市报刊陆续发表小说、散文等,其中有《世人谁做姜子牙》、《特殊年代特殊事》等,先后出版长篇小说《落凤坡轶事》、《马莲花开》、《满彩》、《奇人三奶奶》和散文集《香土》等,获得广泛好评。
散文《糖纸》获建国五十年征文奖。
2018年商河电视台做了两期专题节目《德香商河》,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很多人在节目后纷纷留言,赞扬这个耄耋老人长期笔耕不缀的精神和毅力。2018年被评为“感动商河人物”。
长期的农村生活是周德香创作的源泉,她的一系列作品中都精彩细致地描述了鲁西北平原上的风俗民情,包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笔下的人物就像她一样顽强坚韧,历经生活的磨砺都勇敢面对。周德香的小说构思奇妙,故事情节流畅自然,人物语言朴素亲切,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朴实无华的人物真实可信,平实的叙述中真切地透视出人物的挚情实感。
多部作品被《鲁北文学》刊登并转载。长篇小说《奇人三奶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