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2022-09-12 00:00 发表于河南)
我是1978年考上三乡高中的。三乡高中亦称宜阳六中,简称六中。这一年,六中的优秀教师程留锁、李燕华、陈希文等都奉调一中,而非常优秀的梁海源老师却微丝不动。
这一届三个班,我分在一(2)班,梁海源老师教数学课。他那时五十多岁,个子高高,细瘦,嗓音低沉,语速慢慢的。
我喜欢听他的课,不是因为我俩都姓梁。是因为他课堂上把概念定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着,仰着脸眯着眼,口中念念有词,那是引导我们复述。概念定理学生烂熟于心后,他就有板有眼讲例题,讲完,就换问法、换条件、换数据再让大家练,再讲。一题多用,触类旁通,学生心里敞亮通透。

那时除教材外别无其他教辅资料,不像现在,每个学生的资料都堆如小山,所以那时作业很少,懒惰的老师只布置教材上的作业,少就少嘛,反正谁也说不出啥;勤恳的教师大量补充习题,抄一黑板又一黑板,把学生累得喘不过气;梁老师则不同,课堂简洁明了,课后只在后黑板上补充一两道题,相对轻松,但也事半功倍,效果颇佳,因这些题都是精选的,有针对性的,巩固相关知识的。跟着梁老师,你会觉得数学并不难,还有趣,所谓的难题就是多挂一些知识点而已,只要基础扎实了,其他那都不是事儿。
因此,我就想起了现在有些理科教师讲课,概念定理没有讲透,例题也浅尝辄止,就时急慌忙铺天盖地压题,还美其名曰“学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结果学生们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抓耳挠腮也无计可施,是真正的本末倒置,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兴味索然。

梁老师不让学生背诵公式,却坚持要求大家都得会熟练地推导公式,他说:“背诵的容易忘掉,会推导了随时就能拾起。”为提高做题速度,他教我们15至95的平方推算方法,让我们背诵1至10的立方。这些常用的数据记住了,能节省演题时间,学生们自然受益多多。
许多同学喜欢梁老师的课,我更是喜爱有加。以至于放秋假,掰罢玉谷,割罢黄豆,挖完红薯,蹲在田埂上,躺在柴垛里,闭目养神时,我也会想起梁老师仰脸闭目复述知识点的样子,也能默默复述一部分。
海源老师的房间我只去过一次。进六中校门后有条贯穿东西的小煤屑路,路的东、西两端各有几间土房子,这是教师住室兼办公室,东边的地势稍高,西边的地势低,常年湿隐隐,房间也潮湿阴暗。梁老师的住房在西数第二个,住室正对小篮球场。
梁老师是大牌教师,怎么能安排这么简陋的类似发配的居处?听说梁老师两口子都是右派,夫人还是极右派,是这个原因吗?梁老师挺拔矫健,爱打篮球,居室在球场边,是他自选的为打球方便吗?不得而知。但是从没见过他忧心忡忡,怨声载道的样子,所见只是平和冲淡,随遇而安,超脱达观,“亦无风雨亦无晴”。

那次我去他房间是请教问题的,他看我对数学有点兴趣,解答完,就递给我一本数学资料,说“你慢慢演算吧。”我忘了资料名字,好像是《数学通讯》,百十页的样子,有许多习题,我心里怦怦的,如获至宝。要知道那时老师们手头资料也很少,送给我是对我多大的鼓励呐。
印象中,梁老师除了爱打篮球,就是散步了。散步时常常夫妻结伴,他高高飒飒,夫人矮矮胖胖,一起背着手踱步,也不多说话,背影似乎有点不太协调,甚至有点滑稽,但都举止得体,闲适优雅。
1981年,我参加高考顺利录入师范,数学这一科是立了大功的,我记不清那年高考数学总分是100,还是110,但能记清我的数学是94分。如果数学低几分的话,我就可能名落孙山。我的家境困窘,弟兄多,又是老大,如果落选,很可能不再有复习机会,那就意味着蜗居僻壤,当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终老故土。从这个角度说,是梁老师们改变了我的命运。
师范临近毕业、学校安排实习时,教务处派人找我,说学校民师班的解析几何老师请假了,让我暂代两月课就算实习,教务处老师明显是翻看了我的高考数学成绩才找的,学校民师班学生是从各地民办教师中招录的,年龄上普遍比我们大四五岁,我还没登过讲台,哪敢造次,所以慌忙拒绝了。工作后,我又参加了两次成人高招,数学都是满分,当时的石村乡中尹治殿校长多次向老师们夸我,当然尹校长不知道的是成人高招数学题要容易得多。总之,我感谢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水灿欣、陈六曾,更感谢梁海源老师给我奠定的基础。

师范毕业后我没有回家乡工作,也没有拿出上台面的成绩,庸碌度日,所以跟母校六中联系甚少,和高中同学相见偶尔也问起梁海源老师,可大家知道的也不多。直到2018年一高编校志,原县文化局长、教委主任马少轻老师时任主编,遣我整理编写人物志,我才在基础材料中见到了梁海源老师的材料。
“梁海源,(1926-1997),又名梁鸿江,青年时代,先后在洛宁济汴中学、省立九中,洛阳复旦中学读书,宜阳解放后参加教育工作,1952年至1969年,在宜阳一中任教:此后,在县师训班、石村高级中学、三乡高级中学任教。1983年离休,享受县级特遇。先生学有专攻。于数学一科极具天赋。在宜阳一中讲授高中数学的7年间,课堂语言简约,逻辑性强。深人浅出,教学效果颇佳,课外有学生问难,总能奈心解感答疑,从无厉言恶色,深得学生爱戴。”
由此,我才知梁老师在几所赫赫有名的中学读过书,学问渊博,又是宜阳一中的元老级人物,让我多了一重敬意。但我也意识到他是高开低走,从重点学校到普通高中,从城里到乡下,人生落差这么大,肯定在心里有阴影,多多少少要表现出怀才不遇的忧郁,可他身上怎么看不出呢?我时常疑惑。
编辑梁老师材料时,我有了点私心。我深知,编辑志书这类文字,主要表达方式是陈述、说明,很少用评论,但我编完先生的材料,忍不住加了几句评论,“先生望重德邵,刚强正直,淡泊名利,堪为师范。”以此表示我的敬意,以求心安。但我也遵守规矩,向主编马主任汇报,马主任爽朗地说:“梁老师也是我的老师,在一中教我数学,文字加得合适!”

近几年,年长怀旧,我喜欢翻阅乡土文化资料,我早知先生是高村镇马朝沟村人,有意查阅高村镇乡愁文化资料,阅后让我惊奇不已。
马朝沟村的梁氏有78户,413人,梁氏文化名人和考上名校的有30多人,尤其是清末民国初有几位精研数学,造诣颇深,难能可贵。
略举几例吧。梁风城 ,秀才,“博通经史,又好读奇书,兼明医术”,曾偶得“梅氏丛书理数精蕴”,深入研究,“教其家塾,故当时算学梁氏称最盛”。
其弟梁风浩,秀才,嗜学如兄长,“得近人代数诸书,悉心研究,至忘寝食”,著有《天文历法》《元代各算稿》若干。
梁文渊 ,有天赋,书读三遍即能背诵,少年考取秀才,后毕业于河南省高等学堂。擅长数学,数理娴熟,被学友誉为“活神仙”。后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任全国经济调查委员会委员,陕西、安徽等省财政厅厅长等职。
梁祖华 ,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赴美留学。
梁祖荫 ,清华大学毕业,赴英国留学。先后在复旦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大学任地理系教授。
梁祖耀 毕业于陆军军医大学,新疆军区军级干部。
梁争论 北京医科大学毕业,获博士后学位。
梁琳 清华大学毕业,硕士学位。
繁琐地引述这些,是想说明先生的家族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文曲星闪耀,尤其在数学方面造诣颇深。先生有这样的基因,成长生活在这样的氛围,加上自己努力,专业知识博大精深,达到了让人难以企及的地步。

我又专门翻阅了马朝沟村的《梁氏家训》。摘录了几句,“人生归有道,礼仪廉耻心,少年须立志,父母身教先,首读圣贤书,知行合一论,达则济天下,贫则善其身。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困居非我愿,学问最为先,气骨清如水,富贵似云烟,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
读完家训中修身的文字,我明白了,梁老师高开低走,屡遭打击,仍不以为意,坦然面对,教书育人一如既往。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随性而往,随遇而安。可能是岁月磨平了他的棱角,可能是他参透了人生,更有可能是他悟透并谨遵了梁氏家训。
人生倏忽,俯仰一世。先生离世二十五年了,今天的教师节让我又想起了您!

作者简介:梁宗学,宜阳一高语文教师,李贺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