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土情焰》赏析
一部讴歌长安南乡人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文/张礼
- 东汉先生虽然和我同庚,但我一直仰望着他,关注着他的文学创作。从青年时代起,我就读过他的诗歌、散文、儿童文学等各类体裁的作品。他的人生道路和我基本相似,多半辈子既当教师,又当农民,常常是语法、修辞、逻辑和化肥、农药、种子在脑子里打架,搞得人疲惫不堪,难于应付。低微的收入和繁重的负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是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他却能在报刊上接二连三地发表作品,真是奇了!这能说明什么呢?一是说明他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二是说明东汉这个人确实有倚马千言的才华,你不得不佩服。
东汉先生年过古稀,本当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他却受苦受累、精心构思,完成了一部长篇巨著一一《热土情熖》。这部小说虽然以秦岭北麓、潏河两岸为背景,但我读起来感到格外亲切,因为书中所写的人和事在我所生活的子午镇都能找到影子。解放前,子午小学的学生在地下党教师的带领下闹学潮,驱赶反动校长,南豆角村村民为了反抗第七分校军人砍伐村南巨柏,深夜给树身嵌入铧片,使军人难以下锯,小五台山石崖上凿刻的‘军人不许砍伐树木’至今赫然在目,还有子午元登台一支农民武装被地下党收编,成为解放小五台的内应等等,所以我认为这部书实际上是一部讴歌长安南乡人民革命斗争史诗。据我所知,多少年来,省市有好几位记者、作家都想涉猎这段历史,或调查采访,或实地勘察,但都是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在东汉先生持之以恒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真是可喜可贺!正如青年才俊王剑利先生所言“毋老师心中有人民,胸中有大义,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所以才能担当起此重任。
剑利关于《热土情焰》这部书从主题、结构、人物、语言等诸多方面评论得很透彻,很到位,是一篇很得力的书评,我不再狗尾续貂,啰嗦什么,作为读者,我仅就本书的细节描写谈些不成熟的意见。我认为本书成功在细节,瑕疵也在细节。
小说以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而典型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声音笑貌、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心理活动等多方面的细节描写。《热土情熖》描写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0多个,不管是舍己为公的英雄,还是凶残伪善的敌人,或者是有争议的人物,为了让这些人物能够活灵活现地站在读者面前,作者极尽其所能,用工笔画的手法,把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综观全书,比比皆是。信手拈一例,如管账先生王二这个人物,“王二歪着头,仰视主人墨镜下的眼晴说道,我为您早就想好了,为得掌柜名声,也让四狗面子好看,就以请帮工的名义,为千金请保姆,掩人耳目,万无一失,一年两载,生下胖小子,咱放她回家……”此处的神态及语言等细节描写把一个仰人鼻息的奴才相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劝孙四狗典妻生子,安排柏林盛、关喜梅背见,“王二眼镜架在鼻梁⊥,两只眼睛从镜框上头看着柏林盛,眯着眼睛不说话……”多么难办的事,他都不在话下,表面上是换位思考,替对方着想,实际上是一步步将人掀入火坑,还让人觉得他在帮你,是个“好人”。作者把一个老谋深算、巧舌如簧的伪君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一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最后竟能跳窗入户,奸淫先为丫环,后为小妾的扣针,彻底暴露他的丑恶嘴脸。还有象国军师长柏林盛,这个人外表文雅,心如蛇蝎,话软事硬,杀人灭口,阴险狠毒,作者也是处处着墨,刻画得非常成功的一个典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编织得再密的网,也可能有疏露之处。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但细节必须鲜明、生动、具体、真实才能感人。《热士情焰》一书尽管以细节取胜,但个别细节是否还需再推敲一下,让其更具真实性,更趋合理性,试举例如下:p126,“李银亭循声望去,啊!一只大灰狼噙着一个小孩子,小孩子可能嫌疼,双手搂着狼脖子,双腿夹着狼肚子,双脚在狼背上勾着,小孩其所以和狼配合得这样默契,是因为他紧抱着狼身,狼嘴就咬得轻一些,浅一些,减少和和缓解脖子的痛感……”窃以为,冰天雪地,狼拉孩子,孩子精光身子,出于本能,即是无法哭喊,也会胳臂腿乱蹬,在雪地里留下道道痕迹,那样的场景岂不更凄惨,更感人!又如p337,孙四狗患难夫妻水碾房相会,应该是夫妻相拥,互诉衷肠,(若改编戏剧,此处应有一大板乱谈),结果关家胜一脚踩开门,反诬“捉奸捉双”,真的遭到陷害,假的反倒有理,这岂不更能激发读者同情心和义愤感。至于p335,孙四狗梦见媳妇回家,急不可待和妻子刮起了“被窝风”,却被儿子喊声惊醒,才发现爬在儿子身上,是否可改得更含蓄些,更文雅些。
东汉先生写诗出身,通过炼字、炼句,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耐人寻味。如p4,“东岭盛产黄豆,荚繁叶稀,粒大杆低”,P352,进了山沟,给人阴森的感觉,路窄,树大,蔓长,林密,草深,坡陡,p408,掌柜娘子长得白皮嫩肉,眉弯,眼圆,鼻直,嘴小……都是寥寥几笔,写景状物,很有神韵!
东汉先生虽已七十有六,但耳聪目明,思维活跃,盼望他体康笔健,再创佳作 。

作者简介
终南一叟,原名张礼,1943年生,长安人,中学高级教师,文史作家。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计有200余篇(首),散见于省市及全国报刊。著有散文集《终南山下的乡情》《桃李争辉》《子午镇》,主编《千年子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