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贵州李飞 真行!〈仁智〉
李飞的故事多多,仅贵州就有两个同名同姓的李飞,
一个是中国好人贵州候选人的李飞;
一个是贵州博物馆的李飞:
1,中国好人贵州候选人:
贵州李飞:身先士卒在一线 鞠躬尽瘁破难题……
在2019年10月的贵阳市观山湖区已进入初秋,微微凉意已袭来,但这却并不影响观山湖区长岭南路贵州多彩宝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一间会议室内的热闹非凡。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似乎在讨论着什么。
而这些人中,坐在会议室中央,一名留着寸头的年轻人却格外的引人注意,他就是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总监李飞。
李飞介绍说:“我2016年6月加入公司,来到公司后,先后担任过产品开发部副总监、产品开发部总监、产品研发中心副总监兼任项目开发部总监。”
三年多的时间,李飞已经从一名新进员工成长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在很多同事眼中,李飞是典型的“工作狂”和“技术狂”,只要技术出现难题,他总是冲锋在第一线,把自己毕生追求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勇为先锋,始终坚持苦干实干、无私奉献。
正是因为他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执着敬业的精神,不仅获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赞誉,还深深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多彩宝人努力奋进。
2018年1月,一款名为“穿民族盛装,我为贵州代言”活动一下子受到了广大网友的追捧,大家纷纷拿起自己的手机,以虚拟穿着民族盛装的方式,为自己的家乡代言,为贵州民族文化宣传。
爆款的背后,离不开很多人的辛勤付出,而李飞及他所带领的产品研发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接到任务,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压力比较大,毕竟这是代表贵州形象的一件大事。”李飞说,但既然把任务交给了我,我就一定要圆满完成,不仅要做好,更要做精。
为此,李飞及他所带领的产品研发团队通过一周不分昼夜地突击,突破了技术壁垒,完成了活动的技术开发,为整个活动的圆满完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云上贵州多彩宝APP是公司的主打平台,也是实现2018年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多彩宝互联网+益民服务平台城乡全覆盖工程”重要支撑平台。为了能够圆满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李飞亲自带队在2018年4月至12月间,带领团队完成79家缴费机构接入,确保顺利完成。实现贵州省水电燃缴费100%全覆盖。
而云上贵州多彩宝APP也在李飞及他所带领的产品研发团队大力研发下实现产品布局实现多样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从2.x,3.x,4.x到现在5.0(云上贵州多彩宝1.0),平均2到3周就会有一次更新迭代,目前已发布上百个版本,为的只是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不仅如此,李飞还在2018年6月至12月期间参与贵州“一云一网一平台”架构设计,组织团队参与贵州政务一体化建设,为贵州政务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超过1500个小时,每天4个多小时——这是2018年度李飞累计加班的时长和平均每天的加班时长。
身边的同事都说,李飞的工作作风和奋斗精神成为多彩宝“奋斗者”文化精神的标杆。
而他也凭着一身精湛全面的技术能力,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项目攻坚并取得圆满胜利。
数据显示,自李飞进入公司以来,共累计完成超过150个项目开发、超过100个APP版本迭代、获得12项软件著作权,推动公司取得CMMI3认证、双软认证、等保三级认证、SP证书等。
2.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
他在一次讲座上动情地说;
我今年已经44岁了,如果能活到88岁,那么我的人生已经走完了一半。
回想过去的这些年,我为人生的上半场,划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完成了几件大事。
2012年至2020年,我和队友在遵义海龙囤“生活”了8年。海龙囤成为贵州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的考古报告有望在明年或后年出版,这是我考古职业生涯中最长的田野时光,如今终于落下帷幕。
第二件大事是我完成了博士学业,2017年6月,我以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研究而顺利毕业,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求学之路总是漫漫无期,好在6年半工半读的生涯以颇多收获而结束。
这意味着我将把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我曾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了18年,如今从一名考古者转向文物故事的讲述者。
在不平静的2020年,我来到贵州省博物馆,作为馆长,身上的任务更重了,欣喜的是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我们先后获得了全国十大精品展,也即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样历史性的突破是几代博物馆人共同奋斗的结果,贵博正成为广大市民的文化客厅和热门打卡地。这些成绩,也是贵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说起未来的5年,对国家而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的第一个5年。
而对个人而言,是开启人生下半场的关键5年,我想在这一过程中,我的经验积累将会越来越丰富,但身体也将逐渐衰老,精力逐步衰退,渐知天命。
我希望还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当然前提是加强锻炼,保持坚强的意志,我希望一直有清晰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我想继续以顽强的斗志,在工作与生活,单位与家庭之间做到更好的平衡,过去8年在海龙囤工作,我已亏欠家人太多。
我想44岁的李飞,他既能做好管理,也能搞好业务,互不偏废,与全馆职工一起,将贵博带上更高的平台,在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5年后的中国必将更加强大,这其中有每一位建设者的汗水,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这是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的考古随笔。他用20多年的时间,一直追寻文明的碎片
3年前的李飞,还是贵州省文物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2016年获中国考古青年学者奖(金爵奖),其考古手记结集出版,曾荣膺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李飞曾多次主持和参加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包括务川洪渡河汉墓群抢救性发掘、清水江流域考古调查、赫章可乐遗址发掘、威宁中水遗址发掘,以及遵义市新蒲杨氏墓地发掘等项目。
李飞于2012年主持遵义海龙屯遗址的发掘,该项目先后荣膺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六大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球十大田野考古新发现、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殊荣。
贵州省遵义市海龙屯遗址于2015年7月4日跻身世界文化遗产,是贵州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据报道:记者约访李飞的过程并不顺利,他似乎永远没有空闲的时间。
第一次打电话,他抱歉地说:“我在忙着准备博士论文,实在没有时间。”隔几天再打电话,他说在海龙屯。后来又约,他小声回复:“对不起,正在开会。”在李飞调任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的第一天,我们守在省博物馆楼下几个小时,终于“逮住了”正在布置会馆的他。一见面,他疲惫不堪的样子顿时让我从逮住这个大忙人的喜悦变成了歉疚和不忍。
采访过程中,李飞不时地揉着眼睛,凌晨两点,他才从遵义赶回来,非常疲惫。但说起海龙屯,他就有了精神。
2012年4月23日,时任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李飞带着团队,背着沉重的设备,攀爬着陡峭的石阶,登上沉睡了数百年的古堡海龙屯。
这个高山之巅、悬崖之上海龙屯纵然曾无限辉煌,终究雨打风吹去,大部分已淹没于灌木、草丛与荆棘之中,有的甚至深埋在数米深的泥土之下,而且从未开展过任何研究工作,可以说关于它的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
不曾想,海龙屯上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一做就是五年,李飞驻屯的日子一晃就是一千多天,这几年的绝大部分时间他是在屯上的。
海龙屯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特别是考古队入驻之初,交通不便,水电不通,春夏多雨,冬季潮寒。
但是李飞说起海龙屯时却是饱含深情的。
他说海龙屯设计构思之精巧,建筑工艺之精湛,设施配置之齐备令他啧啧称奇,赞叹不已。
李飞说,海龙屯从2012年开始进行考古研究,到2015年申遗成功,创造了时间上的一个奇迹,这和当地村民的配合有很大关系。
李飞说队里有个年轻人叫谢长勇,是当地人。
刚入考古队时才23岁,这个高中毕业的小伙子好学肯干,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从刚入队时完全不懂文物,到如今已俨然成了一位瓷器修复专家。
近五年在海龙屯里,他如今已能轻松识别明清时期瓷器特点,工作能独当一面。
李飞欣慰地笑着说,尽管没有接受过高等院校的正规教育,但小谢在“海龙屯大学”里习得了深厚的文化和技艺。
李飞谈海龙屯,谈他的团队,谈当地的百姓,却很少谈到自己,我请他谈谈自己在考古队里的工作。他说:
“考古队就像一个工程队一样,我是领队,相当于项目经理。一方面使队伍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方向;另一方面,领队要把枯燥的工作赋予积极的意义,而将其传递给每一个队员,鼓舞斗志。”
李飞提起一件趣事,有一次发掘出了一大堆青花瓷的碎瓷片,发现固然是一次心跳的经历,荒野中偶然有所发现的快乐往往有如猛然邂逅心仪的姑娘,兴奋而紧张。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惊喜是短暂的,但接下来拼接这些瓷片耗时巨大,是漫长而枯燥的工作。他猜测这些瓷片很可能是个公道杯,这公道杯的神奇之处在于一旦倒水超过某个位置就会一滴不剩地全部消失了。他就用牛奶盒做了一个虹吸原理的实验,将牛奶盒改造后,当水面超过吸管的位置,水果真全部漏掉了。当他做完这个实验,队员们原本连日工作中已疲软的精神一下振奋起来,重新鼓起斗志,将这个神奇的公道杯拼好了。
采访结束,告别前,他久久地凝视着窗外,说:“海龙屯的研究,将持续数十年,甚至几代人。我生而有幸,可以在废墟中追寻文明的碎片。”
在一次讲座上,“贵州悬棺葬可纳入到中国长江流域悬棺葬系统中予以考察,而岩洞葬则是黔桂山地独有的一种葬习,其源自当地并沿用至今。”这是2020年11月21日,在由花溪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主办、花溪区图书馆承办的公益讲座上,考古学家、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向听众展开神秘的洞葬话题。
当天的活动是“书香·花溪之书香青岩”阅读推广活动系列活动的第二场。李飞围绕“悬棺葬”这个关键词,用“葬在崖上:悬棺葬与岩洞葬”“谁的遗存:文献的视角”“何以如此:岩洞葬与岩画”“尾声:
东南亚的崖葬”4个部分内容,呈现贵州悬棺葬的分布及成因、西南地区悬棺葬的脉络和历史文化价值。
李飞曾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长期从事中国西南考古和土司考古研究工作。
2012年至2020年主持遵义海龙囤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出版论著3种,在《考古》《文物》《贵州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国家地理》《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随笔40余万字。
海龙囤的发掘成果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6年获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李飞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爵奖”。
贵州是喀斯特是中国最集中的地区,奇特的地貌成就了贵州“溶洞之乡”的美称,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与人文相融合,造就了特殊而神秘的洞葬文化。
在第七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中,贵州将洞葬文化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活动现场,李飞还向书友推荐了解洞葬习俗的相关图书、影像等读物,并回答书友关于洞葬习俗认知、民俗文化对旅游的助推作用等诸多问题。“了解脚下这片土地,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参观博物馆,以及参观一些开放的考古遗址。”李飞说。
仅贵州的两个同名同姓的李飞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真的行。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