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去的青春
——献给湟源师范的老师和同学们
作者 : 喜山乐水

流星,只在漆黑的夜空划过耀眼的一瞬,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却留下永恒的记忆。
有些人和事,虽然在人们的视野中只存在过一段时间,但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永远的话题,如音乐,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如美酒,甘甜爽口,历久弥香。
"湟师大"这个亲切的名字,正如流星,虽然也只存在了仅仅11年,但在一届届湟源师范人心中是永远的话题,永远的激动,永远的怀念!
湟师大,即湟源师范,大多年轻人已不记得有这么个名字更不知道湟源历史上曾有过这么一所学校。因湟源师范在湟源教育史上的重要位置,曾担负培养了湟源数以百计的优秀老师,也因它的教育质量及影响力,在历届师范人心中,实际已超越了一般专科学校的概念,而成为了心中的大学,曾一段时间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教育上的"黄埔军校",故而有了"湟师大”的来历。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湟源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那时湟源所辖十乡一镇,学校点多面广,每个乡有一所初中甚至高中,每个村有一所初小甚至完校,学生多而老师相当缺少,各地为了保证孩子有学上有老师教,真是煞费苦心想尽了办法,因而出现公办老师,民办老师,村委会计,识一星半点字的村民皆成为了学校的老师。可以想象当时的教育条件是多么艰难和无奈。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当时情况下全国人民"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精神感召,也是各级政府迫切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湟源也不落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将尽快办一所师范学校以解教育燃眉之急摆在了议事日程。当时的湟源经济还相当落后,人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何况要建一所正规的师范院校,谈何容易。然而决心已下,责任状已签,开弓没有回头箭,县委县政府以满腔的热情和气魄,顶着极大的压力和困难,决心实现湟源各族儿女的这个期盼。由于没有良好的校址加之经济条件的束缚,初期的师范暂时租用了青海省柴油机器修理厂家属院(城郊尕庄村,时称香港院)和林业站的部分平房作为临时校舍。校舍简陋,条件艰苦,学生除了教室,宿舍,食堂外,没有任何活动场地,就连一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

(师范初期校貌)

(租用的教室)
与此同时,新学校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县领导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考虑到新形势下教育将要迎来新的飞跃,因此将湟源的师范、高中、初中的教育统筹进行了规划,并在县城南效从农民手中购得土地,修建了占地近100亩的集师范和完全中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一处。1979年12月22日,隆重召开湟源县师范学校、湟源二中正式成立大会,中共湟源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县委宣传部,县工会,县妇联,县团委,湟源牧校,湟源教育科等二十多个单位赠送了贺信和纪念品。并以县革命委员会的名义,下发通知,"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材培养,经研究决定成立`湟源县师范学校、`湟源县第二中学',师范和二中设一套领导班子,挂两个牌子,特此通知"(原始文件)。这样既解决了土地问题又节省了许多开支,这在当时条件下不失为完全之策。
万事开头难。自1977年师范筹备之日起,县领导高度重视师资问题,它将关系到湟源未来的教育,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湟源未来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湟源基本上人才枯竭,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大多打成走资派,反革命了,并且下放到边远艰苦的地方劳动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因此老师的选拨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无奈县委县政府只好采取"上争下寻,优中选优"的办法,既对上向省及教育厅报告,争取得到上面的支持,渴望分配一些老师给以援助。对下采取从全县基层及各行各业中招募的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总算找了一些老师,基本能够开齐开全所有的课程了。多少年后,我们回顾当时的举措,庆幸的是的确招募引进了一些优秀人才,而这些人才不仅仅来自本县,更多的是从祖国四面八方来的,并且都受到过良好的大学教育,有些本身就是国家专家级的人才,都由于受到文革影响,发配到了荒凉的西北,艰苦的湟源,社会的最底层,在精神上物质上受到严重打压迫害。所以对这次招募得来之工作格外重视,凭着对党一颗感恩之心,怀着满腔育人之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真正为湟源教育做出了贡献,他们扎实的理论功底,宽广的知识储备,先进的教学方法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成就了一批批湟源自己的优秀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如首届师范英语班,毕业考试全省统一考卷,湟源师范班成绩尽然高出省城平行班许多,全省震惊,为此,省厅又组织专家另行出题,在西宁单独考试,结果成绩更好,湟源师范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才让各级领导信服,湟源师范也从此名声鹊起。遗憾的是,随着时光的流失,这些老教师好多已经去逝,健在的大多步入耄耋之年,最小的也已六十开外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湟源教育应该记住这些功臣,记住这段不平凡的岁月。
何百华,男,1925年生,上海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师范班英语老师兼班主任。
徐中尧,男,1916年生,上海人,曾任《展望》《新知识》编辑、社长,师范班中文老师、班主任。
岳孔书,1933年生,四川盐亭人,西南师范学院毕业,曾任湟源师范数学老师、副校长。
翟录生,陕西人,湟源师范首任教务主任,历史老师,英语班班主任。
蔡绍廉,1940年生,四川安岳人,任历届师范班班主任、数学生物老师。
祝永忠,男,1931年生,青海乐都人,毕业于省师范学校,政治经济学老师,湟源师范第一任校长。
何平顺,1931年11月生,西安师范学院毕业,湟源师范第二任校长。
李建章,湟中人,数学老师,师范第三任校长。
段发颖,男,1932年生,湟中人,毕业于青海国立师范,哲学心理学老师、湟源师范第四任校长。
谈正湧,1955年生,湟源日月人,青海师范学院毕业,湟源师范第五任校长。
金利生,1932年生,浙江杭州市,上海市强化工业学校毕业,师范音乐、美术老师。
张坤新,1932年生,陕西蒲城县人,任师范教务主任、副校长职。
肖光裕,1941年生,四川阆中人,任历届师范班数学老师,曾任师范教导主任。
肖国佩,1944年9月生,江苏南京人,师范班音乐物理老师。
韩正忠,1937年12月生,陕西华县人,任师范书法老师,教导处副主任。
王纯德,首届师范班语文老师,之后曾任师范教务主任、副校长。
马德超,冶金五队工程师,曾任师范班化学老师。
陈清华,师范班主任、数学教师、教务主任。
蔡焕炎,湖南长沙人,书法老师
罗鹏先,师范政治老师。
李万轩,教育学、心理学老师。
文国玺,师范历届历史老师。
贺勋,师范语文老师。
靳长春,曾任师范副校长。
杨云蒲,湟源师范物理老师。
陈国璧,师范班语文老师、班主任。
魏海君,语文课老师
杨仲民,语文课老师
吉鑫林,政治课老师
马占祥,数学课老师
侯文才,师范物理化学老师。
贾进山,师范美术老师。
何宗安,师范体育老师。
吴生祥,师范音乐老师。
康维忠,师范历届心理学老师。
奎永忠,师范化学老师。
贺文恕,师范数学老师。
赵生章(教育学、心理学老师)
这里只记录了几位外省、外县的老教师,老领导。还有许许多多外地乃至本县的优秀老师没有一一列表。还有个别老师和师范工作过的职工的名字、生辰、专业、学历未能查清或疏漏了,在此深表遗憾和歉意!

(教研室旧址)

(教师办公场景)
师范学校虽然搬迁至湟源二中两校合用了,但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各方面还只是勉强而已。没有大门,没有操场,校园杂草丛生,坑坑洼洼,办公条件,教室、宿舍非常艰陋,学校尚处在边运作边建设之中。但这一切丝毫不影响师生的精神面貌,相反更加激起了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每当太阳刚刚露出鱼肚白时,伴随着起床号令,学校上空便回荡起一二一的口号声和学生们齐刷刷的跑步声,再之后便是朗朗的读书声。校长、主任、老师们陪同学生开始了一天忙碌而又紧张的学习生活。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个日出日落,这种快乐而紧张的节奏伴随着师范生一届届健康成长,也伴随着老师们一年年青丝变白发。那些年学校和共和国一样尚处在困难时期,没有多少花样翻新的菜,免强吃饱就是最大的奢侈了。老师们的生活用品极度匮乏,宿舍也是几经搬迁,居无定所,全家拖儿带女拥挤在一半间平房里,夏天阴暗潮湿,冬天四壁钻风,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所描述的那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学生没有单个的宿舍,大家拥挤在诺大的教室,有些还是借用的仓库,夜晚仰望星空,雨天淅淅淋淋,四季冷潮热风。尽管如此但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学生的吃苦拼搏精神一点也不消减,大家挑灯夜战,争分夺秒,人人怀着为家乡奉献,为父老乡亲争光的信心和决心一届接一届,一茬传一茬,从未间断,也因此"湟师大"的美名传遍河湟谷地,山南海北。

(租用的学生宿舍)

(租用的教师宿舍)
由于师范的课程设置合理,定位准确,文理兼顾,中小学有效衔接,音体美劳全面发展。那时候的学校像个学校的样子,老师专注讲课,学生专心学习,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没有那么多的检查,没有那么多的形式可搞,一切都是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所以从湟源师范毕业的每一届学生,基础扎实,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些师范生仍然既能教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骨干老师。他们既能上文、理方面的课,还是体育、美术、音乐课的行家里手,没有什么课能够难倒他们,真正的素质教育在那个时候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运动会入场式)


(运动会冲刺现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湟源师范自1978年招生至1988年停招,历时11年,共培养师范学生575名。他们中既有从初三毕业招录的三年制学员,也有从高中毕业招录的二年制学员,还有一届是从全县优秀民办教师中招录的。无论家境如何,无论条件优劣学员一经毕业,背着卷盖,听从祖国召唤,奔赴教育一线,没有怨言,没有畏缩,终生奋斗,直至退休。湟源方圆五十公里,好多乡镇山大沟深,道路崎岖,有的教学点需要一整天才能到达,一旦上了山便一月回不了家,好多师范生也因此在那儿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了。只要有歌声的地方,只要有红旗飘扬的沟梁,就有学校就有师范生的身影。如今,湟源师范最后一届学生也已到知天命的年龄,他们仍然挑着教育的大梁,仍然尽职尽责,仍然发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为的是当初的选择,为的是当初的一诺千金。
现时的湟源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翻天覆地,许许多多农家子弟走出了大山,走出了湟源,走向了祖国各地,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好多人已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难道没有湟源师范与教育的不世之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就是师范生,这就是老师!


(唯一一班民办班师生毕业合影)
2014年,组织上安排我到湟源二中工作,即昔日的湟源师范。慢步在昔日老师们奋斗过的地方,看到一排排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图书楼,现代化的操场;抚摸着一架架钢琴,翻看着一册册图书,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如果没有先贤们奠定的坚实基础,没有后续者的传承与奋斗,那里有今天的美好,这便是师者的责任和荣光!此情此景,耳边仿佛又听到老校长们的嘘寒问暖声,老教师们的谆谆教诲声;仿佛感受到师生们战天斗地,热火朝天平操场,除杂草,的热闹场面;仿佛看到学生们在教室里、路灯下、柳树旁孜孜不倦争分夺秒学习的场景,多么想值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啊!

(首届师范班师生平整操场)
我虽然没有在那儿上过一天学,没有当面聆听过老教师们的讲课,也没有见过他们的面。但从一届届师范毕业学生的感念中,从社会上人们的赞许中,从留给教育深远的影响中我能体会出他们的份量,他们的珍贵。也因此我想应该为逐渐老去的老师们,逐渐失去的辉煌岁月做点什么,以表示我的感念和敬意!于是空暇之余,我便组织高继强,薛海梅等老师,查档案找资料,探亲访友,凡能找寻到老教师们工作生活中的零零星星,学校发展中的点点滴滴,都作为宝贵的资料收集起来。由于时间久远,加之几经搬移,好多资料丢失,困难重重。但一想到那些背井离乡,奉献湟源一生的老师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他们努力做点事呢!为此,经过几年的收集整理,编辑了两本学校发展史,尽可能收录了师范的发展及老师们过往的历史,同时建成校史馆一处,以兹纪念。
我们回顾过去的艰难岁月,不仅讴歌这些老师高贵的品质,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更重要的是发扬和传承这种精神,那就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师范精神,进而形成湟源教育之精神!它将激励一代代教育人不断追求卓越,引领湟源教育不断更高更好更强!
以下摄影图片来自现湟源二中,由薛海梅老师供稿,一并鸣谢!









本文作者:
贺生寿,网名喜山乐水,曾担任湟源二中校长。在这教师节和中秋节重合之日,抚今追昔,为感恩原师范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呕心沥血的付出和无私奉献精神,师范学校对湟源教育之居功至伟作此文,赖以表示感激之情,这也不失对流失岁月的一段忠实记录。

(贺生寿老师和他的女儿)
【本文编辑排版:李明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