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后的第一场戏剧展演
文/张体心
主播/执虚如盈
听戏是我生活中的一个爱好,谈不上是戏迷,但是,无论是什么戏,只要有戏曲演出,我经常是一个人也去观看,因为我身边喜欢看戏的人不太多。我特别喜欢听河北梆子这个地方戏,因为我的祖籍在河北。
在燕山迎风地区的舞台上,曾经上演过无数场戏曲,起初邀请的戏剧演员只有少数的名角,大多是的学生演员,后来,北京有名气的各大剧团陆续来到燕山剧院的舞台上,为我们这里的戏曲听众上演了各种戏曲。我爱听评剧、河北梆子、豫剧京剧等多种唱腔,在听戏的过程中,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及戏曲知识,对戏中的故事情节很感兴趣,有一种特殊的享受。但是疫情以来,我们不能坐在剧场里听戏了。
2022年8月19日下午,在迎风杏花西里社区小广场的水泥台上,铺上一块红地毯,就在这简陋的地方,由北京某剧戏剧团上演了一场折子戏,为戏曲表演拉开了帷幕。

那天气温高达33度,戏曲伴奏人员头顶着太阳,坐在水泥台阶上的椅子上为演员伴奏,悦耳的曲调把周边的居民吸引到演出现场。
在炎热的高温下,演员们冒着酷暑,做着一个一个的高难动作,展现他们的绝活,用不同的戏种演出了白蛇传、三娘教子、红灯记、穆桂英挂帅等戏曲片段。各种唱腔非常入耳,其实这些戏我已经都听过了,但是还是想听。他们精湛的表演迎来观众不断的喝彩。主持人介绍,说这场戏是由国家一、二、三级演员组成,也是疫情以来第一场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这场演出为社区居民送上了一场戏曲文化盛宴。
演出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虽然气候炎热,演员穿着厚厚的戏服,在狭窄的舞台上,对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唱腔还是动作都不含糊,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地演唱着,他们的唱腔是那样的炉火纯青,戏词更是感动人!天热并没有影响演员的演出和观众的观看。我感到一场戏下来,演员们真是太辛苦了,听说他们下来还要到其他社区展演,看到他们为传承非遗,继承优良传统的文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为他们点赞,感谢他们的辛劳付出。

简介:张体心,女,1955年12月26日出生 燕山迎风离退休中心退休职工。燕山石化公司文学协会会员;房山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房诗歌学会会员;燕山文学协会会员。有诗词、散文刊登在《房山报》《燕都》、《石化老年》《燕山油化报》等刊物。小说“兄妹情怀”散文《我的姥姥》等代表作及诗词在《房山文学艺术精品大观》登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