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游 燕 窝 岛 》
作者: 于家荣
我的舅家、姨家都居住在宝清县八五二农场,听说此地离燕窝岛不算远,因为燕窝岛多少有点神奇色彩,所以我一直想去看看,终于在去年六月份花红柳绿的季节,终于有机会到燕窝岛一游。是在舅舅及其几位亲属的陪同下去的。

早晨,我们出发。坐车上,只听到轮胎磨擦地面刷刷的声响!过了猛虎桥就上了国道,路面一下子就宽敞了不少!车也多了起来!我从没来过八五三这边!车一过蛤蟆通水库,很快就进入八五三的地界了!放眼望去!完达山脉叠加起伏,连连绵绵看不到头,很是壮观。水泥路的两边花草成行,基本上看不到庄稼,全是树林,那树林可能一直连到完达山脉。
上午9点多,车到燕窝岛!
雁窝岛在黑龙江省宝清县的东北,挠力河南岸。是一个有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天然荒岛。三面环水,另一面则是神秘的沼泽地。岛上草茂柳密,水汊纵横。此岛因多有大雁、仙鹤、天鹅等飞禽在岛上筑巢栖息繁衍,故名“雁窝岛”。

据说,1957年初,八五三农场组成垦荒队,冒险涉过这片沼泽,在岛上安营扎寨。同年的10月,雁窝岛分场正式成立。我亲眼看到,在一块石头上,当年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题写“雁窝岛”三个字。遥想当年,首批垦荒队员就是在这片诡异凶险的“沼泽地”和“大酱缸”上,以人当牛,开垦了两万多亩荒地,在这片迷人的处女地上播种着希望。所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和“这里的土地肥到了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儿”,并非文人的浪漫想象,而是早年雁窝岛的真实写照,并激发全国的有志青年向往并奔赴到这里。

下面是雁窝岛有故事:
在雁窝岛游览时,遇见一位性格开朗的当地老乡,是位已经年逾花甲的老大爷,我们边走边唠,他为我简要介绍了当年开发北大荒的故事:一次,解放军官兵到北大荒屯垦戍边,为了给在雁窝岛上开荒的拖拉机运送柴油,战士们在漂满冰排的沼泽地里,边游边推着柴油桶往前行,其中的一个战士被水草缠住了身子,挣脱不开,最后窒息而死……
燕窝岛这个名字在五、六十年代的那几代人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燕窝岛这个名字之所以闻名遐迩,源于当年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壮举,史料记载,当年王震将军亲自带领勘察队进入雁窝岛勘察并点燃了开荒的第一把火,源于董必武亲笔为雁窝岛的题字;源于小说《燕飞塞北》,源于电影《北大荒人》、散文集《雁窝岛》对它的精彩描写。雁窝岛作为垦荒的模范与旗帜曾让许多人为之向往、为之感动……

老大爷还讲了当年“潜水挂钩”的英雄壮举:那是发生在1956年转业官兵在开发雁窝岛时,由于机车陷入了那个叫做“大酱缸”的沼泽中,为了抢救机车,转业官兵在零下2度冰冷的泥水中潜水,把钢丝绳挂在深潭中的机车上,从而从泥水中拉上来被陷的6部机车。那个潜水挂钩的英雄叫任增学,也是到达北大荒后担任连队司务长和副连长的那个人。大爷说:他在《燕窝岛》一书中看到过对任增学的描写:“他是一个个头儿不高但身体很壮实的人,不过人长的很帅、很白净,与其说他是个士兵,倒不如说他是个文雅的书生更为确切……”可遗憾的是,官兵们转业之后,这个老大爷再也没有见过他。老大爷说着,叹了一口气:“嗨!都是好人那,现在他们也老了,不知还活着没有。”

在游览时,我们恰巧遇上了已经卸任的八五三农场的原环保局局长陈勇奇,他说:“这个湿地保护区共分缓冲地带、中间地带和开发地带三个组成部分。其核心区面积为2900亩,缓冲地带主要是离岸边较近的地方,这里水草肥美,不用乘汽艇就可步入其中。不过,湿地保护区主要是用来保持完整湿地的生态系统的,所以湿地保护区是不许游人随意出入的。”在陈勇奇指引下,我们乘上汽艇,开始向湿地核心区进发。汽艇经过10多分钟的水上驰骋,就把我们带到了挠力河在这一带的最为宽阔的一个水面,这里人们叫它为“天鹅湖”。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啊。“天鹅湖”不但水面宽阔,而且浮生植物繁茂,水草萋萋,浮萍连片,形成水草连天的浩瀚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视野开阔,蔚为壮观。据说,在这个季节里,这里应是丹顶鹤、大天鹅、大雁、灰鹤、白鹳、大杓鹬等在水上嬉戏的时候。可惜,汽艇的轰鸣声打断了它们翩翩起舞的舞姿,一只只可爱的精灵纷纷向水草深处避去……

在大舅等人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中心区的草地。高高的蒿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天高云淡的旷野,使这块土地显得格外神奇。在这里,野生植物比比皆是。雁窝岛确实是个名副其实的富饶而美丽的地方。
我们在水面上只看到了一些戏水的野鸭子,而没有看到那些翩翩起舞的其他飞禽,可我们走进了那野花盛开的那片大草地。望着那片宽阔无垠的绿色王国,望着这“极目楚天舒”的世界,我们这些年岁较大的人和那些年轻人一样,也忍不住欢呼起来。我们在草地上徜徉着,尽情地欣赏这近乎原始的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徜徉在其间真是惬意无限啊。
望着这美丽的风光,望着这些可爱的人群,我急忙举起了照相机,把这里的美景尽情地收录到了那小小的方寸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