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激发创新与培育“工匠精神”问题的初步探讨》:新疆 许连宝
激情产生灵感,灵感带来创新。一个人如果没有激情,哪来创新?没有创新,哪有工匠的新作品?三百六十行的工匠都靠自己手中的作品说话,没有独家手艺和精湛的作品,哪来“工匠精神”?而生活和工作中的激情又从哪儿来呢?答案是,从快乐中来!快乐是激情的源泉,激情是长着翅膀的快乐天使!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并积累企业财富,企业就是一片长满创新树苗的肥沃土壤。企业文化的一大使命,就是播种、培养、造就团队独一无二的快乐,进而衍生出个性鲜明的企业“工匠精神”。例如,新疆庆源集团公司鲜明提出“打造学习型团队,实施人性化管理,关注人情冷暖,创造人文型产品”的文化管理理念,就是着眼于此,落脚于此。
说起“工匠精神”,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瑞士的钟表、德国的精密仪器、日本的汽车发动机、美国的芯片等高科技等等。他们在制造行业里呈现出来的“工匠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传承着“工匠精神”的优良基因。盘古用利斧开天,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三皇五帝时的织网缀衣、垒屋造城、造车造字、烧陶冶炼、治水稼穑、尝验百草、立昝画卦、图河书洛、集崇合龙,夏商甲骨、鼎铭青铜、缫丝织布,三星堆文化,以至于后世冶金、地动仪、都江堰、石木文化、四大发明、航海航天、量子通讯现代科技等等。
不得不承认,随着中国在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落伍以来,我们在工业制造行业一直就比较落后,“工匠精神”当时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彰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改开时代以后,西方现代制造技术蜂拥而来应接不暇,省心、省力、省钱、省时的仿制、山寨盛行于经济社会,假冒伪劣的廉价物品一度畅销市场,至今形迹不绝,老祖宗传下来的“工匠精神”却被束之高阁、落满灰尘。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倡导并积极践行以创新为先锋的新发展理念,颁发并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工业制造业提质改造、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工匠精神”焕发青春,重新呈现出发扬光大之势。9月6日刚刚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决定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吹响了创新发展、弘扬“工匠精神”最新集结号。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乃至一个社会使命担当、爱岗敬业、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等精神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需要在我们的手里不断发扬光大。 “工匠精神”拒绝出产残次品,不满足于合格品,追求匠心独具、不可复制的优品率、精品率。与一般人的一般产品相比较,多出来的不只是一星半点的技术和功夫,而是一种比金子还宝贵的敬业精神!在企业里,不仅生产岗位是出产品的地方,服务岗位、管理岗位也是出产品的地方。比如,会计的一本账、一本传票、一单银行交割、一张报表、一份会计分析,业务部门的一份合同文本、一次合作沟通,行政部门的一应要项公文,公关部门的一次危机处理、一次重要接待,管理者主持的重要会议、重要谈判,都是产品,都需要增强优品意识、精品意识,都需要秉持“工匠精神”。这也说明, 弘扬“工匠精神”不能脱节断链,领导要率先垂范敢于喊“向我看齐”,必须密切联系工作实际,上上下下同心同德营造企业快乐的工作气氛和场境,杜绝歪风邪气,联系生产创新、岗位创新,树旗立标,从我做起,逐步形成企业团队共同自觉践行的良好风气,不断为企业新时代新发展蓄力赋能、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