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字眼
(打工仔)
几亩薄田难度生,进城论为打工仔。背井离乡为异客,建筑铺路险空吊。酷暑严冬手干裂,工蓬通铺斗蚊虫。新城汗砌千层楼,何日做人不作仔。
中国自古就是礼义之邦,从周代就有了规范人行为准则的《礼记》。它主要记载了先秦时候的礼制,对称谓也有明确规定。可近百年来一些人抛弃传统礼义,反学一些不伦不类的乌龙文化。
俗语:“见人不施礼,多走二十里”人与人相互尊重,见面要行礼问安。在古代,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音捆,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或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一种怪相,一直到2013年前后才基本结束。即凡是进城工作的农民均被冠以打工仔称号。仔字同崽、小孩子、小动物,如狗仔、猪仔,字面看没有任何贬义,但用在庞大的建设团体上,那就带有一定的贬义了,而且是对人格的降低。城里人的眼神和行为加深了“打工仔”!“打工妹”这三个字的侮辱性。
回顾历史,在为了新中国成立的十四年抗战和三年内战期间,农村包围城市,相互称谓老乡和乡亲,那是多么的亲切呀,是一种没有距离感的美好称谓。那时候军民渔水情共同御敌,抬担架,救伤员,送军粮,参军打仗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现在,如若那些老前辈们的在天之灵,看到他们的后代为改善生活而进城打工,同时也在为国家做着贡献而却被论为工仔。同样的为国贡献却遭遇不同的称呼,先辈们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据我所知,为国家经济建设如潮进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现代城市生活的供应保障,如卖菜、清洁、高层清洗、(蜘蛛人)高温沥青铺路等,这些工作的承担者,可以说哪个不是来自农村?他们成为了我国建筑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庞大生力军,甚至成为了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楼房越盖越高,可他们的身份没有什么提高;城市建设越来越美,而他们的生活待遇却没有多好。住工蓬,风餐露宿每天工作超过十二个小时。还担心干一年是否能拿到工钱?平时不敢随便上街,上街买点东西也提心吊胆,担心收容迁返,怕被视为与市容格格不入。在公交车上提心小心翼翼地躲避着乘客的嫌弃。明明听见售票员捂着鼻子高声呐喊买票买票的同时,又甩出一句:臭臭哄哄的出来干嘛?还得面带微笑装作不知,
他们固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汗味.臭味.不洗澡是条件所致,能怨他们吗?比起那些衣冠整洁的伪君子干净的多!
看似一个简单的称谓,却是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大问题。
张儒胜
2022年9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