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洗澡趣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农村,“洗澡难”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即使是河网密布的南方,村居傍水而建,洗澡依然是件十分困难的问题。
气候温暖的夏天,冷水浴成了人们最大的享受,不分男女老少,“扑通”一声跃入河里,消除一天的暑热和汗垢,带着一身的清爽凉快,安然坐下来吃晚饭、乘凉、闲聊。讲究一点的人家,或者身体素质较差不适宜洗冷水澡的人,则会在家里置一只洗澡盆,烧上一大锅子热水,用冷水兑得合适后静静地清洗。甚至,有的人在月色朦胧下,把脚盆搬到场地上,一边与家人、邻居聊天,一边慢慢擦洗,享受一天中最舒适的休闲时光。
夜深人静,暑热未退,乘凉的人们早已困乏至极,身上却又热出一身汗来,再到河里浸泡一下,清除身上的汗液,体肤凉爽了,回屋睡觉,或许能够一觉睡到天亮。
有句老话——白露身不露,是说到了白露时节,气温开始下降,尤其是昼夜温差较大,河水凉了,人在河里久泡会受寒落下病根,不宜再洗冷水澡了。即使身上汗臭不堪,通常只能用热水擦拭一下,然后从头到脚冲洗权当“洗澡”。也有经济条件富裕的人家,房梁上挂一顶尼龙浴罩,将预先烧好的开水倒入澡盆内,预留几瓶开水,边洗边添加热水续温,勉强算是洗热水澡了。
城镇的人还好,通常镇上都会的公共浴室,隔三差五去公共浴室洗澡,还能请擦澡工搓背、修脚,那时候还没有按摩一说。经济条件稍差的人家,舍不得那份浴资,只能到镇上有锅炉房的工厂去“揩油”洗澡,大多要等到三四点钟工人下班后或更晚些,才会允许外人进入,即使澡池水已被工人们洗得像浑泥浆一样也毫无顾忌。
对于没有这些便利条件的农民来说,只能忍受身上日复一日散发出来的汗酸味,艰难熬过漫长的冬季,盼着过年前的最后几天,洗去积聚一冬的污垢。洗澡的方式也蛮奇特,今人难以想象。生产队的养猪场里有一口煮猪食的大锅,到了年底的时候,生产队养的猪卖光了,大锅闲置下来,村民们就用这口大锅烧水洗澡,每人自备一捆柴草作为洗澡的“浴资”。
以前农村青年结婚大多选在冬天空闲时候,结婚洗澡是件大事。男青年没有太多讲究,女青年则不一样,一定要等到下午,等一应事情忙开了,才能安下心来到镇上的浴室洗澡。那个时候出门主要靠步行,少有人家置得起自行车,一来一去十分耽搁时间,甚至到了天暗下来还没回家。迎亲的新郞官早早地到了新娘子家,急等着一套迎亲程式过后,早些把新娘子迎回家。一行人在村庄外左等右等不见新娘子家来人招呼,无奈在站在寒风瑟瑟中耐心等待。女家主人心里焦急,却也无奈,忙派人去村口打探,甚至指派腿脚快的人去镇上催新娘子快点回家。
时代变了,洗澡早已不是什么希罕之事,在城市或繁华的乡镇,星罗棋布的洗浴中心、桑拿、汗蒸,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奢华。即使不喜欢去这些公共浴室洗浴的人,一般居民家庭也都安装了各种高档洗浴设备,洗澡几乎成了人们每天的必修课,洗澡既是清洁卫生的需求,更有助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何乐而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