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邦达的炊事班
作者‖康禄祥
组稿‖格桑花
邦达,对我们这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的机场建设者来说,太熟悉不过了。五十多年过去,仍然念念不忘,经常回忆起当年在那海拔高,空气稀薄的恶劣环境下,为了国防建设,担负起修建世界上最高军用机场的情景。战友们只要聚会,就会谈起,若要写文章,都要涉及。那里的山、草、无尾老鼠、生长的一枝蒿,特别是玉曲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说实话,人生刻骨铭心的还是那艰苦岁月里的经历。


那时,在邦达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修机场。但是,围绕这一核心工作的还有其他。伐木,是为了保障施工用材和生活燃料问题;在金河种菜,就是解决部队能吃上新鲜蔬菜,使战士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改善吃干菜的无奈局面;还有守油库、医疗保障、车辆运输等,都是与施工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红花要绿叶扶持才显得美丽,部队的吃喝拉撒睡,都离不开后勤工作。

我今天说的就是邦达炊事班的故事。
提起炊事班,这是部队生活保障的一支生力军。看起来他们不能在工地上推着架子车运石料,实际是在一定人员、一定场所而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

炊事班的人员选择,有一定标准。要热爱炊事工作、有一定的炊事技能、吃得下苦并爱讲卫生的人才能担任。首先要身体健康,无传染病,这是前题。有些虽然不懂炊事,但可以在干中学,老兵传帮带,就能很快掌握。炊事一般来讲,就是烹饪,计口下锅,调料适宜,火候掌握,时间控制,这是炊事的技术和本能。当然,部队吃的都是大锅饭,大锅饭也有其特点,油放多少,盐什么时候下,翻炒等都要嫻熟掌握。味道好不好,各方面分寸比例都要科学。当然,过去的炊事技术都是摸索、或在老家看过家里人做过,耳熟能详,加之自己有悟性,就可以轻车驾熟。在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培训班或教课书之类的,且是自己琢磨一步一步提高进步。不像现在有烹饪学校、食材大全之类的书,可以评三级、五级、特级之类的技术师傅。


炊事班,它是在司务长负责下的保障干战生活的一个战斗集体,是连队或机关必不可缺的一个小团体。炊事班有班长、炊事员编制,班长是组织者,在司务长安排一定时日的食谱下,由炊事班长带头并根据炊事员的特点分工完成每顿的伙食。司务长和炊事班长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定期不定期的组织炊事班学习,并时常的做政治思想工作,开展谈心活动,解决思想问题和技术方面的交流,小结工作中的得与失,征求大家的建议,不断改善伙食的责任和义务。


在邦达,炊事班是很辛苦的,起的早,不怕脏累,勤快,干净。当天色还蒙蒙时,他们每天早上五点左右就起床生火做饭。部队起床号一响,基本上饭菜就要做好。

邦达的吃水,全都是在玉曲河里挑回供应。一到冬天,冰冻三尺,这就要在挑水处把冰凿开一个大洞,然后用铁桶盛满。在水量少的情况下,就要用瓢儿一瓢儿一瓢儿舀满桶,还要讲究水清即干净才行。

实际最辛苦的还是烧火用柴禾问题。汽车从洛隆把木料拉来,就要组织劈柴。木料都是一个人抱不住的粗,首先要俩人用大锯把木料锯成一胳膊长的短块,然后用铁楔,一个人抡大锤不停地砸,把木料从中间开裂,其它人用大斧劈开成长条型。费力气,而且要大锤狠、准、稳的砸在铁楔上才行。劈柴时,一个脚还要把木块的下头踩着,以防木块撬起伤到自己或旁边人。劈柴活儿要天天进行,劈开之后还要井字型架起嗮干。要备足雨雪天的用柴问题。

我那时是团机关的司务长,除了买菜外,每天都要和炊事班、警卫班一起劈柴禾。有空帮着从河里挑水,包饺子、包子时都要给搭手。

有一年,成都军区后部勤宣传队来团晚上演出,这下就忙了炊事班。因为演完之后要给演员吃夜宵,炊事班不仅不能看演出,还要忙里忙外给备饭菜。司务长当然也不能离开,要组织保障好,因为这是代表团里的形象和影响问题。

在邦达,那时看电影是唯一的文化生活,况且都是样板戏多一些。生活单调,枯燥。只等每年宣传队来了可以调节一下味口,而炊事班恰恰就忙而看不到精彩的演出。

说起炊事班,也曾做过夹生饭和军用馒头。刚去邦达,都是用大锅做米饭,因缺氧,所以做出来的米饭成了夹生饭,煮出的面条都是七、八成熟,有时成糊状型。后来解决了高压锅就好多了。

一次,炊事班早上做馒头,在面里放碱多了,蒸出来全都成了黄色的,大家叫军用馒头。咋办?眼看要开饭了,后来在馒头上喷了些白醋,馒头的表皮看起来成白色,但里面还是黄色的,只是遮人眼目,吃起来还是碱味浓浓,只能湊合一顿。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掌握度,要不就会弄巧成拙,无心办了孬事。

当年在部队做过炊事员的战友们现在都已双鬓飞霜,想来我们风雨同舟能战斗在一起,也只有部队这个大学校。我们基本上保障了部队的吃喝问题,后勤工作虽然不够轰轰烈烈,相对平淡且平凡,但它却是不可或缺的战斗力。邦达机场今天通航,也有后勤兵的贡献,我们感到自豪。
2022年5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