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千岛日报,谢谢李主任刊发拙作!
《精采的过片产生珠联璧合的美》
——在老年大学诗词班中秋雅集讲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赵南成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即1076年密州太守任上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有》。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排挤出朝廷,先后任杭州、密州等地方官,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了。仕途的坎坷和骨肉的分离使他有诸多感慨。
词的上片描写了中秋皎月当空、天上人间的欢乐景像。这也是写节庆诗的套路,不这样写何来节庆?关键是翻出新意,展开了天上人间的神奇缥缈的联想。起句用了提问式,这是起句常用的方法(另一种常用的是对仗),可引出下文,造成强烈的语势。此词不只一问,连续两句,不同凡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种提问实际上是联想,纯是神来之笔,横空出世,天矫异常。接着写想乘风上天,遨游仙境。但又觉得天上高远,亭台楼角虽华丽堂皇,但毕竟孤寂寒冷(缺少人间烟火气),不如在人间温馨欢乐。上片的结句从天上回到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又是一个问句,与起句呼应,表明作者思维驰骋天宇大地,意境空远而又落在实处,还是在人间“起舞”有实在的节庆欢乐。词是一种叙事文体,上片只是词的一部分,前结是第一段的结束,但对于全篇来讲,只是一次停顿,所以应字面断而意思不断。此词的结句就是句断意连,既然“何似在人间”,人间胜于天上仙境,胜在何处?读者自然会有此联想,于是下片就此展开,上下片意思连贯,读起来就顺畅自然了。
下片写明月照在地上的情景,前结与后结同是抒怀,但后结比前结更深一层,这是对后结的要求,这样有一个诗意悠长的结尾,可使诗词更加耐读,其“言外之意”令人反复揣摩,有更多的启发。
如上所述,苏东坡这首《水调歌头》,无论从起句、前结再到后结,都流畅工整,字字珠玑,使此词的对月抒怀生动、深刻,忧愁中带有典雅,欢乐中又夹杂无奈,感人肺腑。但此词起到关键作用的、最精釆的是其过片。何谓过片,就是下片的开始(或一句或两句),起到一个承前接后的作用。过片在词的章法中最是吃紧,张炎说:“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此词的过片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照”三个动词生动有力,前两个动词写月光之移动,朱红的楼阁、雕花的窗户,在月色下闪耀着一层青晖,泛着冰清玉洁之美,第三个动词由景入情,月光照在失眠者身上,失眠者既可指作者自己,也泛指一切身怀忧思离恨的人们。所以这个过片是叙事的(月光移动),情景交融的,带出了失眠者、即离人之忧。“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其实是过片的具体化,此词一共有四个问句,这句(第四句,也是下片唯一一句)是最重要,因为它是对过片的具体化,其实仍是过片,引出了词人在中秋节产生的复杂的心情和对天伦之乐、友情之欢的向往和赞美。月当然无人的喜怒哀乐(不应有恨),但是为什么要以团圆的姿态照着离人呢?这一问看似无理,却表达了离人此时的心情,所以又是问得深情款款。无理与有理的统一,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理。这一问其实是此词结构的关键点、转折点、穿透点,犹如一道缤纷多彩的桥梁,使词意上升到蓝天与云霞的高度,瑰丽而诗味浓郁。
正因为过片的承上启下,全词浑然一体,流动着一股飘逸的仙气,上天入地,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充满着对生命力的呼唤和对不平心态的自我抑制,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对不如意现实的自我安慰,成为一首在文学史上最负盛誉的中秋词,宋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作者简介
赵南成,曾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机关党委副书记,资深媒体人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广州诗社副社长,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越秀诗会会长,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客座教授。
(图文供稿:赵南成)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